[摘要] 本文通过对“北京丰台区1100名智障人士入户需求”调查,了解到目前我国有智障人士大约1182万,对智障教育的现状、目前智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并试着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智力障碍; 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人人们开始关注智障人士这个群体的存在,并越来越关注他们。人们对智力障碍的了解慢慢的深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为智障人士服务的机构,从国家开办的培智学校到大批的草根NGO组织的出现,看到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前景,特殊教育在我国目前发展的趋势很好,但是它还不够完善,发展过程还要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一.智力障碍的定义几智障教育的现状
〈一〉智力障碍的定义
1987年我国进行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时采用了美国智力障碍协会(AAMR)1983年提出的定义,即:一般智力功能显著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在相关的适应行为方面伴随着明显的限制,并表现在发育期间。随着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智力障碍在1992年又有了新的标准,发展到2002年就更加系统与完善了。智力障碍是对现有功能的描述而非先天的特征或个体的一种不能改变的状态,它是指智力和功能技能与能力受到局限的一种特殊状态,而非普遍地不具备竞争力;这一功能性模式,着眼于个体在其当前所处的环境状态,智商并不预定儿童的技能或能力。
建国以来,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正在飞速地发展,尤其在党的十四大以后,教育被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特殊教育这阶段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21世纪我们的智障教育有是一种怎样的现状?
〈二〉.智障教育的现状
从建国初期到如今,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实施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我国大陆现有智力残疾儿童约513.6万,0-14岁儿童少年智力低下的患病率为1.07‰,其中城市为0.75‰,农村为1.46‰,其中智力障碍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不足0.33‰。由此可见,我国13亿人口,有多少智障儿童少年没有接受过教育。
“北京丰台区1100名智障人士需求”入户调查中,我们简单的进行了统计。大约有30%的智障者在正常的学校接受教育,由于学习成绩跟不上,到二年级或三年级就被要求退学。在退学后家长就让他们呆在家里。有25%的轻度智障者是从培智学习毕业的,在培智学校,他们只是学习识字和一些简单的数学,有技能培训的学校,但学校对他们的培训不是“因材施教”,没有一点针对性。例如:王某,今年24岁,在培智学校上6年,现在只会认识一些简单的汉字,对数字的掌握也只在单位数加减以内。有15%的智障者是在被正常的学校退学后,又被家长送到培智学校。有14%的智障孩子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是智力残疾后,就把他们关在家里,与社会失去了互动的机会。其他有的随班就读,有的在特殊机构接受康复训练。
我国现在总体的智障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原因,造成许多智障孩子没有接受教育的环境。
二.我国智力障碍教育的问题
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智障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智障教育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对智障人士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加大,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智障人士家庭的生活条件非常差。如:朱某,女,34岁,脑瘫,伴有癫痫。一家三口人住几十平米的平房。父母退休在家,家里的经济来源就是一月700多的父的退休金加残疾补助。有的家里是“两残一体”,即一家有两个残疾人,全家靠吃低保和残疾补助生活。如太平街道的张大爷一家,70多岁的张大爷看起来显得格外的苍老,家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智障患者,脾气还特别的暴躁,家里有陌生人来就会大吼大叫,平时只可以帮忙往楼下扔扔垃圾。小儿子由于常年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现在患有轻度抑郁症,快30多的人到现在也没有工作,至于以后建立家庭就更加困难,现在就在家里帮张大爷照顾智障的哥哥和一位70多岁了的植物人的妈妈。像类似这样的我们在调查中碰到的不只是一两家。
二〉、家长过分溺爱,观念落后。
我们家长对孩子过于的爱,把他们牢牢地保护了起来。家长怕孩子被送出去后“受罪”,感情的不能割舍,造成了许多智障孩子无法走出家门,没有机会接受特殊的教育。如:太平桥街道的一位43岁的女性,因脑瘫,生活不能自理,现在每天在床上度过,开始母亲还锻炼她拿勺吃饭,拿杯子喝水等等的,但时间长了,母亲看到孩子动作的艰难和吃饭时那着急的表情,慈爱的母亲心里就不忍了,最后干脆给女儿喂,时间长了,女儿长大了,身体的发育渐渐成熟,骨骼的发育也已定型。现在她的手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可以说是四肢无力,如今的她两手连一个手绢都拿不起来了,吃饭、喝水完全靠妈妈一勺一勺地喂养她。就是在广大的智障家庭里存在着过度的爱,才使许许多多的智障孩子在爱的呵护下完全失去了最基本的行为动作。
在开放的时代,人们的思想也在转变。受教育的过程是真正的“成人”、“为人”过程,是目的而存在。因此.每个生命的价值都应是无条件的,不依赖十例任何授予价值的特殊环境.都应该受到尊重。人格的尊严对任何人来说都应是均等的、而不管其地位、才智、经济的差别有多大。尊重生命的要义在于要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个个体.而不要给于差别性的对待。其唯一的理由就是国为他是生命的体现。而人的尊重正是构成社会与教育公正平等、正义的基础,这也是我们理解为何而教,或智障者为何需要受教育的一个理由。但调查时我们看到有些智障孩子的家长的思想观念似乎与这个开放的时代相背。有数据显示:85%的家长认为:“孩子没什么希望,是家庭的负担,”对孩子的期望(措施)的态度是:“只养不教或教会其生活自理。”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些家长似乎觉得家里有智障的孩子是一种耻辱,是家里的丑事,有种家丑不可外扬的落后观念,不愿意叫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家里的情况。还有这种关爱和落后观念的环境中成长的智障孩子
〈三〉、培智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没有发挥其功效和作用 。
校教育内容普通化,没有根据智障学生的特点创造地改革教材,有80%的培智学校无自理教育,肌肉训练和感觉综合课根本就没有开展过.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情况亦不容乐观,学校对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管理模式松散,有的更是将不同程度的听力语言障碍学生和智力障碍学生"集中起来"看管",随班就读则成了"随班就坐""随班就混".
〈四〉、专业教师的缺乏。
目前,大陆仅有4所高校等师范院校没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两所大专层次的特教专业,34所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加起来每年毕业人数大约500人.以北京丰台利智康复中心为例,中心的一线老师人数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占了25%,有75%的老师在此之前对这一行的教育是"门外汉".专业教师的不足和现有教师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缺乏,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三.智力障碍教育的对策
有问题的产生就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事物发展与进步的过程.智障教育发展到今天所遇到的这些问题是特殊教育发展的一种催化剂,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动力来源.
〈一〉、改变家长的观念。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他们不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首先经历的是家庭教育.但家庭教育只具有启蒙性,没有科学的方式方法.我们应该帮助智障孩子的家长,多鼓励他们让自己的孩子走出家庭,走进社会环境.对经济相对困难的智障家庭,我们的专业教师或志愿者可以上门服务,定期给智障孩子的家长进行简单的培训,让家长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在家里给孩子完成康复教育和训练.
〈二〉、 改革学校教育方法。
1、 教育具有针对性。在培智学校,有的学生可能学到一定的程度就再很难有进步了。随着年级的上升与正常学生的差距会逐渐拉大,这就是个体与个体间存在的差异。老师在制定教育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情况与个体差异。我个人认为,学校老师可以与家长一起讨论学生课程的设置与安排。或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进一步了解智障学生,从他们的语言发展,行为表现,兴趣爱好等特点出发,实施“因材施教”,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2、 把握智障教育的实用性。特殊教育机构应充分发挥其功效和作用。给智障学生提供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最实用的技能训练。如:在轻度和中度智障学生的教育中,应该知识与技能并重,他们的学习内容尽量与生活有关。在教洗手时,可以每天在洗漱时拉着孩子的手一起做,并逐渐减少协助,也可以把它编成口诀,一边做一边说,帮助其记忆。特殊教育机构就是智障孩子从家庭走入社会的一座桥梁,它就应作好智障孩子与社会的连接作用。机构或学校可以让学生走出家门,走入社会这个大环境,通过与正常人的交往学习并练习正确的举止行为等。参加像购物这样的社会活动来练习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这种"情境式教学",更有助于帮助智障学生掌握生活技能与相关知识,加强适应社会与环境的技能。以利智康复中心为例:中心的课程设计是不断变化的,每个月都会讨论一次下个月的教学设计。而且在具体操作中还是会根据随时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变化。如课程安排今天有社区活动这项内容,但由于天气的突变,老师就会进行别的课程项目。而且会根据不同程度的智障人士提供多种形式的康复训练内容。
1)、轻度智障人士,要求训练他们在具备独立生活的基础上,参与社会竞争性的工作,从事简单的社会劳动;中心提供有餐饮服务、电脑、缝纫、工艺美工等康复训练。在训练中让他们可以感受到参与生产的快乐。
(2)、中度智障人士,要求具备居家生活自理能力。针对他们中心最具特色的服务就是“农疗康复”模式;中心有100亩的“阳光家园”基地,不定期会组织智障人士、家长、志愿者到家园植树,有些智障人士可以进入家园与附近的农民一起参加劳动,接受新的康复训练。
(3)、重度、极重度智障人士,主要是生活自立能力的个别训练。具体训练他们如何洗脸、怎样穿脱衣服、自己明白去入厕等。
在利智,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外出旅游,2005年他们组织学员去了北戴河、八达岭等地游玩。
〈三〉、开展多种教育内容。
课程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目的能否实现,主要看课程设计是否合适,柯克和加拉赫认为:中重度智障儿童的教育目标主要是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与邻近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发展在家庭中或有保护性工作环境中从事经济活动的能力。因此,以生活为中心,设置课程。智障学生并非是什么技能和长处都没有。培智学校或特殊机构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丰富多彩,采用各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中度智障学员除了要学习必要的实用知识,学会独立的个人生活处理内容外还应把学会与人交往、沟通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开设情境交流学习环境;与周围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建立联系,让他们在与正常人的交往学习中练习正确的行为、举止等。可以定期让学员走上社会,超市购物、邮寄信件等社会活动来练习其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情绪。带程度较重的智障学生去参观实物,外出参观等。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具可多采用色彩鲜明的图片、灯、模型标本等,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四〉、鼓励家长参与特殊教学。
在发达国家,法律赋予特殊儿童家长充分参与其子女教育的权利.在我国,家长实际参与特殊教育的程度很不够。国家也制定了政策法规如<<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明确规定,特殊教育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征求家长对学校的意见,残疾人家庭应该帮助残疾人接受教育等。但现实情况是好多家长不愿意或没有时间实施自己的权利,把教育智障学生的责任交给了特殊学校或机构。
〈五〉、尝试新的教育模式。
在国内大规模开办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或学校的发展趋势下,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发展“全纳教育”。从社会角度考虑,将有智障儿童圈在一个特殊的学校里,却是不适合的,因为这些学生长大以后还是要接触社会,当他们从一个隔离的“小世界”进入复杂的大社会时,在人际关系、合作沟通等方面都会面临很多的问题。采用“全纳教育”就是提早给智障孩子提供一种融入社会与正常人沟通、合作的环境。实施“全纳教育”的前提是打破目前许多学校普通存在的“唯分数论”。一切对学生的评估还停留在只看分数的这种现状,将教育朝更高、更完善的素质教育方向发展。
总之,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特殊教育发展趋势。也将对正在发展中的我国智障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尽管我国的智障教育发展得较晚.许多先进的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实成教育的实践和行动.但面对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大潮,传统的智障教育必须重新审视其内在的缺憾与不足,这样才能奋起直迫,迎头赶上。智障教育工作者也需重塑其教育工作的信念,找回迷失的自我,才能做到愿任,敢任、能任和胜任智障教育工作.以愉快的心去迎接孩子并悦纳自我。希望在人们的关注下,智障教育能够越来越完善。更多的智障人士能得到教育的机会,使他们的生活能够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许家成 , 再论智力障碍概念的演化及其实践意义。 《中国特殊教育》 2005年
2、 韦小满, 唐春梅, 于文 , “弱智学生需要掌握什么适应技能” 《中国特殊教育》 2004年
3、 中山市小博览华特殊教育学校课题组——“关于中国听力障碍及智力障碍儿童少年教育的现状报告”
4、 肖培林, “入世后中国成人智障康复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2005年10月
5、 钱艳 , “中重度弱智儿童教学实践初探” 南京特师学报 2003年4月
6、 黄志成, “全纳教育:打破智障儿童教育的围墙”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