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能力即自己制约自己行为或处事的能力。俗话说:就是自己管自己。如何提高孩子的这种能力呢?
自从我参加工作几年来,我觉得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
一、我觉得不管训练孩子什么,前提条件就是先要确定孩子时刻变化的兴趣,并恰当地有效利用环境来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每个人都有欲望,都有自己独有的爱好,孩子也不例外,而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各种各样的玩具,各种各样的玩法,我想帮助孩子的第一步就是先找到孩子喜欢玩的事情或东西,一起与他玩起来,“疯”起来,只有当你能走近孩子的时候,你才能想怎样去有效地引导他。如果孩子对你有强烈的排斥现象的话,就不要急于进行下一步,这也就是说,先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事或物,让孩子从心理上接受你,才是训练工作的第一步,切忌强取豪夺后,再发号施令,这样的话,反而会教会孩子错误的行为,“抢东西”,或者使孩子转移兴趣点。
二、在找准孩子兴趣点的同时,要观察孩子对兴趣点持续的时间长短,这样有利于我们能在恰当的时机去有效地引导孩子进行一定的时间训练,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孩子做训练时,必需是孩子在得到自信和成功的时候,比如先可跟孩子玩,当他做完时及时给与强化,用自己的童心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切忌发号施令;当孩子学习(玩)的气氛达到高潮,及时引导孩子并穿插短时的训练(要注意孩子持续的时间和孩子的运动基础点,综合时间和基础来给孩子提要求,切忌一步到位。);当孩子表现好,哪怕是只有一点点,都应及时地给予正强化。如果这时孩子不执行或胆小的话,要多鼓励;如果孩子拒绝执行,那可以通过表情或语气告诫孩子,而不是打骂,适当时可以做一些小小的惩罚,而惩罚的内容和量要根据孩子的基础来确定,切忌重罚,以免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总的来说,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成功,让孩子更自信,更快乐,整个过程中,切忌一根筋拗到底的做法,应根据情况做一些临时的策略调整。
三、在整个过程中要“小步子,多循环,螺旋式”地帮助孩子一点一点地改善,可以逐步增加训练(学习)时间,减少兴趣点的时间,让孩子的欲望(学习,想要成功)越来越强,越来越浓,从而达到让孩子支持做事的能力,并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欲望,让孩子逐步明白,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回报)的道理(条件交换)。
其实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的时时处处体现,而不是一味的只是在家里或学校里,因为我们生活中的时时处处都是最好的训练场。
自控能力训练一直以来是感统项目中一个最难训练的项目之一,基本上所有感统失调的孩子自控能力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足,那我们究竟该怎样提高孩子自控能力呢?首先,我们应该分析造成自控差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内在因素,也就是孩子本身各大感觉系统不能很好的统合。才造成孩子坐无坐样,站无站样,孩子可能一刻也听不下来,不是孩子不愿坐好,而是孩子要通过这种方式去调节自己的不适感。
第二,外在因素,也就是孩子周围的环境影响了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这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生活习惯有关。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本身会做的,有能力做的,都在父母的包办下,而失去了应有的学习机会。记得有一个孩子6岁了,还是父母整天背着上学,一下地孩子就闹,连吃饭,穿衣还得大人给喂,给穿,其实这个孩子完全能自理,所以这类孩子的问题多数是因为家长教育无方所造成的。
第三,病理因素,这也是造成很多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因素之一。比如:剖腹产出生时脑缺氧,轻微脑损伤等等。
针对第一种内在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感觉统合训练,首先提高孩子各方面的动作能力,包括平衡、协调,肌力,节奏等。这也就是我们每天都要学习这么多项的目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提高了,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调节才会更有效,孩子的主动配合意识也会随着能力的提高而变得更加自信,对其做事的持续性也有帮助,这就是我们在处理这类孩子所采用的训练思路。
针对第二种因素,重点应放在培训家长身上,学会调整家长的教育思路和方法,逐步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让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威严,也就是孩子能做的就必须自己做,家长发一个指令,孩子必须执行,孩子做了也要及时的鼓励。
针对病理因素,就要通过药物和训练相结合,所谓训练也就是感觉统合训练,多数孩子都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因此,我们要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计划。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