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DIY的教学法 ~~随机教学法 之介绍与应用
壹、 前言 在撰写本文的时候,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篇文章?目的何在?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这个工作?.离开研究生涯也有几年了,目前的特殊教育教职工作以及家庭生活,已经把时间填的满满的.在几经思考,以及相关文献的搜集之后,相信自己可以去完成这个任务,而且是一个「功能性」的任务;把这篇文章定位在「易懂」、「具体」、「实用」三个向度上,将随机教学法(incidental teaching),以较柔性的方式陈述出来,作为一个教学经验的传承。希望藉由本文的分享,能使读者对随机教学法具有基本的概念,以及愿意尝试的动力,而去造福有需要的孩童。 贰、 沟通行为的重要性 对个体而言,沟通是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亦是独立生活的指针。然而, 就自闭症儿童而言, 先天上便具有人际互动异常、语言沟通发展异常,及表现同一性(sameness)重复行为等三大特征(倪志琳, 民84), 因此自闭症儿童常因无法使用正常及功能性语言与他人沟通互动,以致连带影响其社会人际关系(李玉锦, 民87)。由上可知, 语言与沟通技能的获得与应用, 是自闭症儿童能否与他人互动及适应社会的重要指针(王姿元,民89)。 和普通儿童一样,自闭症儿童大多是在家庭的互动中,开始其语言与沟通行为的学习, 所以家庭是儿童学习社会适应、沟通语言等能力的场所,故父母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上, 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倪志琳, 民84、88;王姿元,民89);且父母的教学技巧可以类化于不同的情境(王姿元,民89; Jonker & Heim, 1992; Lanigan, 1994; Yeh, 1994)。随着自闭症幼儿成长,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特殊教育的介入也相当重要,良好的亲师合作与家庭支持系统,是特殊儿童疗育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关键(陈东升,民82;何华国,民85;张史如,民86;王美惠,民89;邱彩惠,民89;吴惠芬、钟志从、卢明,民90;谢淑贞,民90)。 随着教学趋势的转变,儿童接受语言训练的模式,已由早期治疗室的非真实情境转移至自然情境中,逐渐重视其功能性,强调语言发展的社会互动模式(social interaction model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Kaiser &Gray, 1993); 其主张为在自然情境中教学、将教学目标融入日常生活中,以及让家人参与教学计画(廖雯玲, 民85), 随机教学法即具有上述之特性与优点,并由儿童日常相处的人员(如父母、教师等)来进行教学(王姿元,民89)。 随机教学法是一种操作简单、容易学习的教学方法,也是促进类化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不需要物理结构化的执行空间,也不需要有特定专业背景的教学人员,它是一种由儿童主动发出需求的讯息而展开的交互式谈话,以期在对话中增强儿童的沟通技能与语言发展;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或是日常生活中的例行事件,都可以是随机教学法的训练情境。以下就随机教学法的意义、使用步骤与范例、使用要点、注意事项以及应用实例等几方面来做说明。 参、 何谓随机教学法 「沟通行为」在教导身心障碍者的课程中, 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早期的语言治疗通常是在语言治疗室中进行, 将实际生活中的情境与沟通技巧, 浓缩在一个失真的环境中训练, 有些训练内容甚至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如此的训练方式, 常常无法引发孩童的学习兴趣, 更遑论达成其主动沟通的目的( Yeh,1994) 。 为了改善语言训练的成效,Hart和Rogers-Warren于1978年提出自然情境教学法(milieu teaching procedure)。自然情境教学法系指: 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实际的对话方式, 采用时间分散的训练历程, 以儿童的兴趣为主轴来进行语言的训练(Hart & Rogers-Warren,1978;Warren & Kaiser,1986;Warren & Gazdag,1990; Warren, Gazdag, Bambara, & Jones,1994);也就是说,要增进儿童的语言及沟通能力, 必须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教学, 使儿童能将训练的内容结合到生活经验里, 易于类化与应用。而训练内容的设计,则是以儿童有兴趣的事物或活动为主,以加强其学习动机与专注力。关于训练的时间, 则是弹性地、机动地分散在儿童日常生活的事件中, 以自发性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 其教学时间与教学次数是无法做硬性区隔的,教学者必须「伺机而动」。自然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透过功能性的方法教导儿童使用语言; 鼓励儿童在适当的时间使用适当的语言(Kaiser, et al., 1995; Kaiser & Hester,1994)。随机教学法为自然情境教学法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 Rogers-Warren和Warren(1980)指出,在自然情境教学法众模式中, 随机教学法最广受教学者采用。它具有自然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特征(Halle, Alpert, & Anderson, 1984; Hart & Rogers-Warren, 1978;Kaiser, Ostrosky, & Alpert, 1993; Kaiser, Yoder, & Keetz, 1992; Westling & Fox,1995; Yeh, 1994)。 1. 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教学,不论是在学校、家庭或社区; 2. 语言训练的内容必须包含功能性语言; 3. 以儿童有兴趣的主题为教学内容; 4. 涵盖明确的教学目标; 5. 提供自然的反应结果; 6. 安排环境,提供儿童沟通的机会; 7. 训练者应为儿童的重要关系人, 例如父母、老师或照顾者。 以下兹就随机教学法的定义与内涵、理念与要素两部分加以说明: 一、 定义与内涵 学者Hart和Risley于1968年开始, 为了修正传统教学法的缺失,设计了一种帮助障碍儿童能够类化、自然的使用语言,并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的教学法, 称做「随机教学法」(Hart & Risley, 1980; Miranda-Linne & Melin, 1992);其后, 两位学者进行了一连串关于随机教学法的研究(Hart & Risley, 1974, 1975, 1980),结果显示,随机教学法可以成功的提升儿童的语言能力。Hart和Risley(1975, 1982)遂将随机教学法定义为:在非结构化的情境中互动时(例如:游戏、成人与儿童的对话等),成人有系统的将沟通所必备的技巧传承给儿童。 随机教学法的互动是由儿童主导话题,亦即此种教学法是由儿童的主动行为开始;当儿童主动地参与相关主题的互动时(例如:提出疑问或请求),教学者必须提供有效的专注、赞美与教学行动。Owens(1995)指出,随机教学法是一种兼具融合性与功能性的介入方式;成人藉由自然发生的沟通对话来增强儿童的沟通技能,训练的情境可以是正在进行的活动或是日常生活中的例行事件。关于成人在随机教学法中的角色与任务,Hart & Risley(1980)认为,最重要的是提供增强物,并以儿童为焦点,藉由询问、互动来实施随机教学法。增强物可以包括实质的物品、口头的赞美与肯定、给予协助等,教学活动则是将儿童的需求与沟通技能相融合,进行正向的沟通互动。由上可知,随机教学法并非直接的教学,而是提供观察与模仿他人、或亲身经验许多有趣情境的机会(Hegde, 1995; Westling & fox, 1995)。随机教学法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并专注其需求,使教学者与学习者都充满乐趣的教学方式。 二、 理念与要素 随机教学法的主要特色为儿童主动参与(child-initiated)、依据儿童一连串的行为表现来进行,以及有效的增强儿童自然的使用语言(Miranda-Linne & Melin, 1992)。随机教学法的一大优点,乃是使用自然情境中的增强物,能强化功能性语言的使用,有利于语言的发展(Miranda-Linne & Melin, 1992)。McGee等人(1985)在随机教学法与传统训练方法的比较研究中,提出了随机教学法有别于传统训练方法的四个特性: 1. 儿童主动参与; 通常针对其较喜欢的项目提出要求或做手势动作。 2. 在活动的情境中进行, 该环境涵盖有趣的主题和自然发生的刺激。 3. 所使用的刺激是儿童自行选择(children-selected)的项目, 让这些项 目经由自然的(contingent)途径成为增强物。 4. 依据儿童的主动反应, 促进语言精致化的提示方式呈多元化。 随机教学法的主要实施理念,乃根基于「经由谈话而教学」(teaching through talk)(Hart & Risley,1982)。当儿童主动地展开对话后,成人即要给予儿童目光的注视,使其感到温暖与肯定,鼓励儿童进行并完成一个有效能的对话,在此对话中方能提供儿童增进语言能力的教学训练。 此外,以随机教学法当作语言介入策略时,必须考量儿童的主动参与、反应表现的增强、在自然情境中教学等基本要素(Hart &Risley, 1982)。Warren和Kaiser(1986)指出了随机教学法的四个要素: 1. 妥善安排一个可能促进儿童主动沟通的环境; 2. 选择适合儿童能力、技巧与兴趣的教学内容; 3. 以「询问」加强回馈; 4. 增强儿童的沟通动机。 以上所提的随机教学法四要素, 与前述之特性与教学理念相呼应着,随机教学法之所以称为「教学法」,乃是在其特有的教学理念与特性之下,逐步发展出一套系统的、具体的进行方式,以供运用、研究及改良。以发展的角度来说,随机教学法应用了几个有效的行为改变技巧, 如有关逐步养成(shaping)、功能性增强(functional reinforcement)等,确有其效果(Kaiser, et al., 1992;Warren & Kaiser, 1985)。以下就随机教学法的使用步骤,提出范例与说明。 肆、 随机教学法的使用步骤与范例 在操作上,首先须安排环境,以使儿童主动寻求协助或提出疑问。例如:在架子上放一个玩具,儿童看到却拿不到;当儿童以口语或肢体语言企图得到该项玩具时,成人便以适当的语言线索对儿童作响应(Warren & Kaiser, 1985)。 Hart和Risley举出一个随机教学法的实例(Kuder, 1997): 儿童(指着蜡笔盒,看着成人并说):颜料(colors) 成人(集中注意于儿童身上):你要什么? 儿童:要颜料(want color)。 成人(示范):说,我要颜料(Iwant colors)。 儿童:我要颜料。 成人(给予儿童蜡笔):很好,这是颜料。 在上述的例子中,可以看出随机教学法的特性与要素,亦即成人先妥善的安排一个可能促进儿童主动沟通的环境--将儿童喜欢的物品(如:蜡笔)摆设在日常生活环境当中,使儿童无法自行拿到;等待儿童的主动参与--提出口语或肢体动作的要求;当儿童提出要求时,物品本身则成为儿童自行选择的一项刺激--随即成为增强儿童沟通动机的增强物; 教学活动以自然的对话进行互动--此时教学者以「询问」加强回馈,并根据儿童在对话中的反应,给予适合其能力、沟通技巧与兴趣的教学内容;当儿童达成教学目标时(如:正确的说出「我要颜料」),教学者给予儿童增强物,同时完成了一次简易而成功的随机教学活动。 在一系列的研究之后,Hart和Risley两位学者于1982年,将随机教学法的应用以及相关事项,写成了一本使用手册,明确地指出随机教学法包含九大步骤,并列举出一些情境与范例,使随机教学法更加系统化与具体化的呈现出来, 兹将其九大步骤与参考范例说明于下。 一、 使用步骤 随机教学法依据其教学理念、特性与要素等内涵,发展出下列九个实施步骤(Hart & Risley, 1982),分别为: 1. 情境(setting): 该情境需包含具吸引力和适当的物品及活动,让人想要去谈论。 2. 教学者(teacher): 该成人必须是儿童的重要他人,能够给予儿童协助或做某些决定。 3. 行动(action): 成人在等待儿童的主动对话时, 可以在儿童身边或其它地方忙一些事情。 4. 开始(initiation):当儿童开始主动说话时, 成人必须注视其眼睛,给予微笑并专注其话题。 5. 确认(verification):如果成人不确定儿童的谈论主题为何, 可询问之。 6. 扩展问题(elaboration request):成人加强儿童语言的扩展与提升。 7. 提示(prompt): 当儿童无法回答, 说『我不知道』或回答不正确时,则成人给予提示。 8. 示范(model): 当儿童还是无法回答,依然说『我不知道』或回答不正确时,成人告诉其答案并要求儿童依照说一遍。 9. 给予肯定并增强(confirmation):当儿童说出答案时, 成人必须肯定其回答, 让儿童知道他回答正确。此时再示范一次扩展的句子,并给予或满足儿童之前的要求,如给予帮助(help)、允许(permission)、信息(Information)、与之对话(conversation)或给予物品(material). |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