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的沟通行为在教学设计下,要先教孩子懂得“要求”。从没有口语能力的“指”开始,到图片交换,到口语仿说“要”(例如果汁、蜡笔、上厕所、去奶奶家等)来表达自己要求什么,进而能表明“命令”停止使其生厌的环境因素,例如不要穿这件外套(帽子、鞋子等)的要求,不饿,跟父母表示不要吃东西,或是要求您停止靠近等。
在训练孩子用“要求”表达欲望的开始,孩子要的东西本身就是“增强物”,例如小杰要喝果汁,因为他刚从外面跑回家。若因着沟通行为而得到果汁,果汁本身就是加强“要求”沟通行为的“增强物”。当孩子学会用“指”、图片交换、仿说、写/打字,或懂得组合字句等行为方式表达欲望后,老师和父母要继续逐步教导成熟的沟通方式,是合乎社会期待沟通所应有的“良好礼貌”,例如要说请、谢谢。
若孩子有口语仿说的能力,您要用心地营造社交环境,靠一来一往、一问一答的重复提示,教导孩子用话语要求他的所需,这和直接的肢体接触提示一样,老师和父母要懂得适时协助、适时而止,不要让孩子过度依赖我们的提示才有反应的语言和动作。因为言语行为的最终目标,是要孩子能将所模仿的语言和动作,独立地运用在身处的任何环境里。
在教导孩子用肢体或仿说表达“要求”时,自己要小心不停留在与孩子彼此间“习惯性的互动”里,而忽略了增长孩子可使用的词汇和语句,例如从一个单字(要)扩充到一个简单的短句(要樱桃),再从可明白的用语进步到以正确的文法造句(我要吃樱桃)。
最后,父母和行为治疗师要谨防错误地增强孩子运用负面行为的要求,例如摔东西、哭闹、大声嘶吼或自伤等行为,使他/她的需要得到满足。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