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论证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自闭症 原则 方法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在我国它从鲜为人知逐步发展到广为人知,已有近十年时间了,并已受到特教界和全社会的关注。北京已有好几所弱智学校正式招收自闭症儿童入学。我从事特教工作已有两年了,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已有两年的实践研究,现就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的原则,方法进行论述。
一、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众多资料表明,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一)正向发展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
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二)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三)随时反馈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四)优化反应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五)丰富环境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创设丰富多彩而又有序的外部环境,以促进其各感官充分参与活动,相互配合,而不是偏重于视觉或听觉的单一刺激,同时利用情境来激发儿童参与的欲望。
自闭症儿童本身行为具有同一性,喜欢固定情境和熟悉的刺激物,但训练时不能局限于某一熟悉情境中,而应创设不同的有趣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既有熟悉的事物,又有陌生的事物,让儿童逐步由只迷恋熟悉事物转变成接触不熟悉的,减少单一的迷恋;由只凭视觉感知转变成听觉、动觉、触觉一起参与感知。这里情境创设既要包括训练室内外的大环境,又包括具体的学词学句的小环境,就一张识字卡片也可以变换多样,从颜色、形状、位置等多角度变化中给儿童提供应有的各种刺激,以避免出现新的刻板。
(六)低起点、高标准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训练起点要与其发展现状相联系,从低起点、易完成的行动做起,逐步学会举一反三,同时每一动作完成质量要高标准,不能迁就。
有资料记载了对28名自闭症儿童的心理测试发现,他们比正常同龄儿童发展进程迟缓,一般是5~7年不等。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训练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其心理能力的现有水平而不是其年龄水平,但并不能简单认为一个12岁自闭症言语能力相当于5岁或7岁正常儿童,他们两者的认识结构,个性品质都有区别,就拿言语来说,12岁自闭儿的视觉性言语可能很好,相当于10岁正常儿童,但听觉性言语可能只达到3岁幼儿水平,但在培养听觉性言语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3岁幼儿学语的方法和顺序,要考虑到他视觉性言语的优势和其总体接受能力,以及是否有听觉超灵敏现象等。总之在训练中要用特殊的方法,着眼于儿童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多标准。
(七)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二、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可采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这里也谈几个有特殊意义的方法。
(一)情境法: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二)同步行动法: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
(三)角色替代法: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四)其他方法: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也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以上只是粗浅地谈了几条原则和方法,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医学方法较少涉及,而且有一些心理基础实验,如对其眼动、听觉频率、视听反应等方面的研究仍需加强,所以文中定有许多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1年版。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内部交流)1994年第2期。
[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4]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徐云等著:《弱智儿童教育经验精选》,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