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朝清
最近坊间有一本由天下文化出版社发行的新书,书名是《天才自闭儿——上帝的宝石》,引起许多自闭儿家长热烈的讨论。笔者展读再三,对于该书作者深入探讨多位自闭儿的天赋,并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甚为感佩。
上帝的宝石
这本书封面的书名是《天才自闭儿——上帝的宝石》。如果说自闭儿是上帝的宝石,我举双手赞成,不但如此,每个小孩在家长的眼中都是上帝赐予的宝石。但是如果自闭儿的家长们阅读本书之后,误以为自闭儿都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天才,甚至施以揠苗助长的教育方法,并抱持极高的期待,那可能不是本书出版的用意了。
如果说这本书的命名用「天才」二字是为了吸引读者购买,进而使其了解自闭儿的情形,或是吸引教育当局(包含学校的校长及教职员们)阅读本书后,知悉自闭儿可以透过学习也能展现各方面的才艺,而拆除各种重重关卡,进而乐意接纳并教导,使自闭儿得以顺利栽培,那是我们所乐见的。
说「天才」太沉重
但是用「天才」这两个字来形容我们的自闭儿,我个人认为似乎太沉重了,也许用「优势能力」似乎恰当些。因为他们的这些能力,似乎都是在他们的专注或反复练习(几百次、几千次也不嫌烦)的成果,不知道本书其它主角的家长是否同意我的看法。当然我并不是全然否定这种「优势能力」的重要性或有用性,就以小昱、小威为例,在他们求学过程中,由于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兴趣与「优势能力」,博得校中师长及同学们的喜爱,最起码不致于因为他们某些方面的缺失而受到排斥。
换一个角度思考
我们常在一些文章看见「上帝为某人关闭一扇门,必定会为他另开启一扇窗」,就以视障者为例,他们虽眼盲,但是他们在听觉方面确有超乎常人的敏感度。自闭儿在沟通上虽有障碍,但是他们在某方面的专注程度,是我们一般人无法比拟的。当然有些家长对此非常困扰而名之为「固执性」,但是如果我们能换另一个角度思考,并妥善的运用及引导,只要这种行为不会危害自己或别人时,用循循劝诱的方式引导他成为有节制的兴趣,未尝不是件好事。回想起小威幼年时屡次用空奶粉罐及碗盘敲敲打打时(而且还打破了几个碗盘),我们当时如果断然制止而未引导他朝打爵士鼓这方向,或许今天的他也没有这方面的优势能力。
多体验不同事物
在教导自闭儿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自闭儿最大的问题是,抽象思考的障碍与人际沟通的问题,使他们难以顺利的进入人群,并接受社会化的规范,因此如何增强此方面的能力才是我们的积极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似乎应该以提升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所以要常常带着他们去体验各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物,吃不同的食物等。身为家长的我们要不断的在旁解说、教导,让他们由认识到适应,由适应到喜爱,进而培养各方面的兴趣,逐渐由兴趣变成他们的优势能力。
开启更多的发展空间
这本书摘录了不少自闭儿的故事,然而在这本书之外,每个家长养育自闭儿的过程,其辛酸、血泪与数不尽独特的故事,可能都是一本本值得出刊的「巨着」,其「精彩」程度甚至不亚于本书。
本书的问世,笔者期盼政府当局能透过本书的内容,更了解自闭儿及其家庭的期待,在「艰辛的求学路」与「狭隘的就业通道」上,排除障碍,多一点空间让每个自闭儿的故事都有喜剧收场。
(作者为中华民国自闭症基金会董事,本文选自该会2003年2月18日《牵引》会讯第173期。感谢该会慨允转载。)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