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自闭症的疗育工作以来,不论是在第一线的服务工作,或是第二线的督导工作中,多年来总是听到,许多家长习于带他们的孩子到处参加各式的疗育课程(主流或非主流),却又不断抱怨排不进去,或成效不彰等问题。多年前我在写作《Portage早期教育的父母手册》时,就是感于家长本身的自助,是孩子成长中非常关键的因素,而专家、老师教我们孩子的时数只占孩子生活的极少部分。翻开当代在北美具代表性的所有早疗方案的特点,你会发现所有的早疗方案都重视家长参与(parent involvement)或家长训练(parent training)。因此,在许多场合中,我都和家长们强调,与其带着孩子到处跑,不如好好与专业人员讨论在家教孩子的细节,把家庭当作最重要的生活教室,自己好好教孩子。看完袁女士著作的这本书,有一种很深的感动:她将家长参与的精神与方式发挥得极为出色!我虽然还不认识袁女士,但在此要向她多年的摸索与成就致敬!
这本书的特色就在于袁女士一再提到「要让自己成为教育孩子的第一个资源」,以及她现身说法身体力行的纪录。袁女士真诚的说出她发现孩子(化名小宜)是自闭症后,她如何以自修、参考专家经验后,积极的教导小宜,同时,她也整理这几年来,在台北市自闭症教育协进会中为许多家长们提供咨询服务的教学心得。从一个专业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坦白说,我十分赞赏且认同袁女士多年来教孩子的理念与作法。在本书的「教育篇」、「启发篇」两部分,她的论点俨然俱足了一种专家态势,教育哲学是人本的,教学方法又是多元、弹性的。因此,她清楚的告诉我们:要先接受孩子的自闭特性,也不要期待什么特效药(虽然可能可以等待),而是专注在开发自己,尊重孩子,再积极鼓励孩子的表现,特别是孩子的正向行为。我相信任何熟知心理治疗的人都会知道,袁女士的观点同时跨越了案主中心与行为治疗的精神,这两者被她使用得相辅相成,少有矛盾。其次,我也欣赏她在启发篇中分享各式各样实用、生活化的教学技巧,这些介绍,也彷佛结合了传统行为治疗的方法,加上晚近随机教学法,甚至建构教学法的特色。相信许多读者也会进一步问:教育孩子的目的到底为何?其实不论孩子是正常或特殊,我们应协助、引导他们去走适合他们的方向,而不是强制、指导他们一定得朝我们希望的方向。
不过,我也得直接指出,袁女士在这本书中,虽很有见地的提出诸多自闭症诊断、病理或心理病理的成因,和不同治疗取向的观感,但与学界目前的共识不尽相同。我希望欲了解更精确观点的读者,也能参考相关学术性的刊物来一并比较。袁女士试图整合许多专业的书籍或专家观点,很有勇气的提出看法,也真是刺激了我们这些比较保守的专家。要扮演好专业观点、实务经验的双重角色并不容易,期待袁女士下一本着作能有更好的整合。
从向社会大众推广的立场,我真的乐于推荐这本书,让一般读者了解自闭症与自闭症孩子的家庭。这样的心路历程真的很辛苦,很不容易。期待袁女士的示范只是一个开始,书写自闭症孩子的现在与未来,不只是所谓专家的看法而已,很高兴在台湾看到这样一本家长观点的著作,我想,听取不同的声音,加上密切的交流,会让自闭症孩子们将来的天空更宽、更大,让我们共许一个筑梦踏实的新起点吧!
(本文为《大手牵小手——我和我的自闭儿小宜》一书推荐序,作者为中正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感谢张老师文化慨允转载。)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