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班上的孩子都是有情绪困扰的问题,反倒是去年留下来的孩子明显的看出无论是认知能力、口语表达和身边事物处理的能力比去年明显成熟了许多。
今年班上进来两名大班的孩子,在之前已经接受过发展中心、融合班、一对一…..等教学模式,既然孩子早期疗育课程接受的早,孩子在小团体的学习却还是明显的出现焦虑、情绪不稳、对学习活动没有兴趣等现象,更严重的,连一个五六个孩子的团体课程,他们都无法在老师的指令下坐在座位上参与,不是企图要离开、就是躺在地上、或是出现怪声音来干扰课程活动的进行,从上述的行为来看,如果是初期几天的情况,我们还能够以「环境适应」的理由来安慰自己,但是如果过了一个星期,孩子还出现无法遵守班级常规的行为,我们就可以确定孩子先前的学习经验并不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孩子可能以经常时间被允许可以为所欲为、任意离座、不参与班级的课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告诉家长,学前特教班应该是介于发展中心到进入幼儿园普通班的媒介,也就是透过学前特教班为孩子建立一些能力、做好一些准备后再进入普通班接受融合教育,成功的机率会比直接把孩子放入普通班就读要来得高。
公立学校的系统,有非常完整的鉴定安置辅导委员会,在鉴定的过程中,透过特殊教育专业人员的观察、施测的流程,以确定将孩子安置在最适当的就学环境中。每年的鉴定安置会议上,总有一些家长的看法和特教老师有落差的地方,但有些家长坚持让孩子进入普通班;也有一些孩子我们很明显的发现能力还不错,可以放心的进入普通班就读,但仍有不放心的家长坚持要让孩子留在特教班,我们无法斩钉截铁的说出到底谁对谁错,但是家长和老师考虑的重点总还是会有落差,尤其这一两年来,家长的意识抬头,我们看到家长团结合作下设立了许多网站,有的时候,许多讯息可以互通有无;有的时候,可以相互支持;但也在有些时候,某一位家长无法得到自己满意的模式,也会在网站上出现情绪性的语言,这样的效果好极了,一天之内,就会有,许多网站上的家长来安慰这位母亲,但是,我们这样的作法是真正的在帮助孩子妈;当许多父母齐声挞伐这位鉴安辅的委员时,我们确定自己这样的作法帮助孩子吗?
我相信融合教育的功能,但也必须在孩子具备某些能力,再则,就读的环境中需有完善的特殊教育配套措施,孩子接受融合教育才会有意义,否则,孩子在普通班的环境中,频频的受到挫折与阻力,学习的内容在深浅度的调整上也没有针对个案的需求予以调整,孩子长时间处在没有被要求、没有被规范、也没有成就感的学习环境,自自然然就会衍生出一些行为异常、情绪失控、没有建立生活常规的问题,当这些问题没有获得适当的处理时,孩子如何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每一年,我都发现有好几位家长在与鉴辅委员意见相左时仍坚持让孩子进入普通班,彼此在现场争得面红耳赤,许多家长相信「融合教育」是万能的,但老师被迫在不得不接受、自己又无专业的处理能力之情况下,孩子可能就会这样晃掉一年,到了大班年纪需要进入国小就读,才为孩子申请缓读的措施,这就会形成学习顺序的混淆,即使让孩子缓读一年,慢一年进入国小,孩子于幼儿园再就读的这一年,他先前的学习同侪已经毕业了,孩子可能有需重新适应新老师、适应新的同侪团体,这样的安置,对孩子的学习发展不见得更好。
前几年,当我在提供家长就读的建议时,都还会根据孩子的状况给于中肯的建议,因为孩子在不同的环境学习,其课程进行、活动安排、教师比例都有明显不同的模式;但近几年,从我发现到只要家长坚持,通常鉴安辅委员还是会因为不敌家长的坚持态度而妥协,这也是这几年,我已经不再那么坚持要孩子安置在什么环境,只要家长喜欢,似乎没什么不可以,我甚至于会出现「反正又不是我的孩子,你高兴就好」的卑鄙心态,更甚至于认为鉴定老师到现场说明对个案安置学习环境的看法,但最后还是以家长的意愿为主,而老师必须在现场说明自己坚持的理由简直是在浪费我的时间,但其实,到后来收拾残局的人还是家长自己。
多年前,也有一位自闭症的孩子,在四岁的时候母亲申请进入特幼班就读,但当时的某协会理事长却在现场提出应该将其安置在普通班,其理由只是因为这个孩子「已经有语言」,但「有语言」并不表示孩子社会能力与人际关系的发展是没有问题的,要知道一个孩子由一个小团体进入大团体的学习历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
当我们执意的要将孩子「摆」在哪一个学习情境,静下心来想想,孩子在这个环境学习的「利」与「弊」,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发展状况、满足其特殊需求,将孩子摆在一个「刚刚好的位置」,这可能需要家长细心的观察和评估,与相关的疗育人员商量,避免错失,孩子的学习关键,让孩子处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情境中。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