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效示范的实施原则与注意事项
1.原则:
(1)延宕的模仿是经常会发生的,因此模仿一项示范性行为的动作并不需要立即产生。
(2)模仿的精确性可能因年龄或技巧层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可能有些人仅能模仿示范行为中的某些部分。
(3)示范是教导一个人如何模仿新技巧及能将它应用在其它情境中的一种组织与历程。
(4)模仿关系密切是因为彼此都包含了相同或类似的动作或语言行为,且是先由训练者示范,再由受辅者模仿。
(5)示范与模仿的有效性,有赖于系统化地运用行为改变的原则。
*确定想用示范来教导何种行为。
*确定此行为是可观察、测量的。
*确定该项行为是在受辅者发展阶段内应具有的,以避免过于困难而造成挫折感。
*确定行为已清楚分析为一项一项的小步骤。
*在示范一项特定行为时,要确定受辅者的精神是否专注。
*确定行为系经过清楚明确的示范。
*确定受辅者每一项正确或示范行为大致类似的模仿之后,均可获致增强。
*依受辅者的进步情形与行为表现来确定示范者并未示范如大声吼叫以取得注意或用打骂来处理行为的不当行为。
*确实记录受辅者的进步情形,必要时,可改进整个行为改变方案,俾达预期目标。
2.有效示范的注意事项:示范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及策略,以下提出成功使用示范教学所必须注意的事项:
(1)必须引发学生最大的注意:开始示范时,必须确定学习者已注意到示范行为。可以利用手势、口语提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此外教师也必须用足够的等待时间,来等候学生注意示范行为。
(2)强调示范反应的关键所在:老师以线索、提示、手势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并且简单而明白的告诉学生要注意什么,这对有障碍的学生及有学习问题的学生是很重要的。
(3)短时间示范,并确定教师示范后学生能立即地练习: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要将一系列的示范动作分解成细小且容易学习的步骤,而学生学习这些步骤后,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将整个动作做出。
(4)将错误机会减低到最小:确定学生都有注意后,教师示范的动作不能太快,学生才能正确模仿示范的行为。若发现示范动作对学生而言过于复杂或困难时,则要利用「工作分析法」将示范动作细分成更小的步骤,并且按照顺序示范每一个步骤。
(5)确定学生发展出自然的模仿反应和最终目的的适当概念:教师应尽可能地教导学生适当的楷模行为,包括楷模行为是由哪些因素连结在一起和行为反应的意义,如此学生才能较容易地学习到正确的行为,也较能主动注意他人示范的活动。
(6)需要常常反复示范教学并允许多样的背诵和练习:要促进学生的记忆,就必须提供丰富的练习机会。
(7)多种类的示范:为了促进学生的类化能力,必须提供多样的示范行为。
(8)提供学生立即且足够的练习机会:透过实时和足够的练习机会,才能有效改正学生不适当的模仿行为。
(9)提供足够的诱因:三种诱发示范行为表现的因素-直接的诱因、替代的诱因及自我增强。
(10)逐渐消退:一般消退的历程,包括消退示范步骤的数量、消退协助种类及消退协助的总量。综合上述可知,身体引导、类化的模仿反应、在适当的时机模仿行为及教学时的口语提示,都是示范与模仿教学策略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当学习者的注意力不在示范者示范的焦点上,此时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经由活动的安排或口语的提示,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加强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习者主动藉由观看他人的行为及作法而学会做大部份人会做的事。
从事身心障碍学生教育时,教师更需要运用大量的动作示范、动作提示及口语协助,来帮助学生学会教师想要教导的内容或技能。另外值得教学者特别留意的是,当学习者缺乏迁移类化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时,教学者则需尽可能在实际的情境中,透过大量的示范,并让学生有充分的练习机会,学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若仅是学会一大堆技能,却不知何时使用或在何处使用,则颇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遗憾。
不可讳言的是,当学习者的年龄愈小或认知能力愈差,其模仿的精确性愈低。在实际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常有延宕式的学习反应,甚至常有老师抱怨「该学的学不会,不该学的竟然不用教就会」,可见潜移默化的功效确实非常大,身为教师,对于「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不可不慎。而透过训练者示范、受辅者模仿的方式来教导一个人模仿新技巧并将它应用在其它情境中,则是达成良好的示范效果的不二法门。
教学是一项技术也是一门学问,教师若能具备下列特征,如:教学表现卓越、熟悉课程内容、熟悉教学原理与学习原理、察觉教学中有意义的事情及彼此间的各种关系、迅速响应学生并做成教学上的决策、深入了解教学问题、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去分析教学问题、对于教学问题与班级学生纪律问题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明确地监视与评鉴教学行为、对于进行中的行为有良好的记忆力与洞悉能力,则能在事半功倍的情况下达成教学目标。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