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观点
在进行观察前,研究者的观点乃设定在:J生与J母的沟通互动关系并不良好;J生的正向沟通能力明显不足,且伴随问题行为。但是经由基线期的5次观察,发现J生在正向的沟通能力比事先所假设的能力强,且与他人的互动能力也表现不差,于是研究者不再认为J生的正向沟通能力有明显的不足。
为了整理与找出上述新观点的证据,研究者将J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解释。
(五)解释
由图四可知,J生之行为表现共分为「正向」、「负向」与「其它」三大类目,各类目之下又细分次类目,而各次类目中则涵盖各个相关的行为标签;为便于研究结果的说明,兹将以整体行为表现、正向行为表现、负向行为表现以及其它行为表现四部分,分别说明于下。
1.整体行为表现
由表二的整体栏可得知,J生在与其母亲的沟通互动行为中,共有2014个标签次。表现「正向行为」的次数(括号内为该次数之百分比;以此类推)共计986次(49),「负向行为」的次数共计799次(40),「其它行为」的次数共计229次(11)。上述结果显示,J生在沟通行为的表现上,「正向行为」高于「负向行为」将近10个百分点,由此可知,J生具有与他人正向沟通的能力;此结果亦符合本研究之观察主题与新观点,即J生的正向沟通能力并无明显的不足。
2.正向行为表现
(1)表达性正向行为:在「表达性」的标签中,J生较常发生「询问」、「告知」及「要求」的行为,由表二之整体栏可得知,此三类行为的表现次数(百分比)分别为207(10)、138(07)、99(05)。
(2)接受性正向行为:在「接受性」的标签中,J生较常发生「回答」、「顺从」及「跟随」的行为,由表二之整体栏可得知,此三类行为的表现次数(百分比)分别为207(10)、90(04)、70(03)。
上述结果显示,J生在「正向行为」的表现上,「表达性」之出现率较高于「接受性」,亦即J生具有正向的表达性沟通能力。
3.负向行为表现
(1)积极性负向行为:在「积极性」的标签中,J生较常发生「抗议」、「挑衅」
及「吵闹」的行为,由表二之整体栏可得知,此三类行为的表现次数(百分比)分别为99(05)、92(05)、49(02)。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