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情境
1.物理环境:于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之「统合式资源教室」进行研究教学, 将教室规划为「个别学习区」、「团体游戏区」、「点心区」、「个人物品区」、「教材教具区」,分述如下:
(1)个别学习区:用绿色、蓝色、黄色分别代表游生、陈生及孙生。并在其个别学习区外分别贴上绿、蓝、黄三色,帮助三名个案认识自己的学习区。
(2)团体游戏区:教室内以黑色胶带贴出的正方形区域,以进行团体游戏之用。
(3)点心区:为一半圆形的组合桌,
椅子分别贴上三名个案的代表颜色,让
三名个案依颜色就座。
(4)个人置物区:于柜子及教室外之鞋柜分别贴上三名个案的代表颜色,让三名个案依颜色放置个人物品及鞋子。
(5)教材教具区:放置相关的教材教具。
2.教学时间表:划分每天教学活动为六节课,每节二十分钟,每节下课十分钟,除固定之社会互动(打招呼)、团体游戏及吃点心说再见外为共同活动时间外,其余课程由教学者根据个别化原则设计教学活动。每日教学流程如表七:
表七 教学时间表
时间(下午) 活 动 时间(下午) 活 动
第一节 1:00~1:30 社会互动(打招呼) 第四节 2:30~2:50 认知语言或认知操作
第二节 1:30~1:50 认知语言或认知操作 第五节 3:00~3:20 团体游戏
第三节 2:00~2:20 认知语言或认知操作 第六节 3:30~3:50 吃点心,说再见
3.增强系统
依据三名个案之喜好及不同特质设计增强系统,分述如下:
(1)孙生:若能听从教学者指令或完成某项作业,则给予一个牛奶糖代币。初期无法理解兑换制度,仍依赖食物增强,因此根据食物增强的撤离过程,将对兑换原则分为下列四阶段:
A.食物增强阶段(1:1)--完成作业或听从教学者指令即给一颗牛奶糖。
B.代币阶段(1:1)--完成作业或听从教学者指令则给予一枚代币,一枚代币即可换一颗牛奶糖。
C.代币(4:1) --四枚代币换一颗牛奶糖。
D.母亲拥抱为增强物(4:1)--自母亲撤离教学情境后,当孙生完成作业或听从教学者指令得到四枚代币后,即得母亲拥抱。
(2)陈生:以天线宝宝图案作为代币,用以兑换巧克力。若能听从教学者指令或完成某项作业,则给予一个代币,放学前结算,一枚代币即可换一颗巧克力。
(3)游生:以满天星饼干图案作为代币。若能听从教学者指令或完成某项作业,则给予一个代币,放学前结算,一枚代币即可换一颗满天星。
4.提示系统
(1)基本教学历程提示:呈现教学刺激→教学指令→(教学提示)→学童反应→教学结果(增强);(2)教学提示(李淑贞译,民86):采自然刺激、自然提示之原则,将提示系统分为完全肢体协助、部分肢体协助、动作示范、直接口语协助、间接口语协助、完全独立。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