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我们进行的教学主题是「我会玩游戏」,平常课程中,我们总是会藉由许多玩具引导孩子进行各种不同的游戏练习。「捉迷藏」就是我们在进行此主题时,也在进行的游戏活动,但是在活动的引导方式,我们事先已经做了许多的准备活动。
我们藉由小红帽的故事录音带,让孩子了解玩捉迷藏时要有一个人当鬼还,当鬼的人不能偷看,要蒙着眼睛数「1、2、3、4、5、6、7、8、9、10」数完了还要问大家:「躲好了没有?」其它人也要响应「躲好了」或「还没有」。当孩子们听过数遍的录音带,我们还需安排蒙眼睛的练习。
在「我的身体」的教学活动,老师曾经安排一个「蒙眼睛」的练习,老师先示范以手蒙着眼睛,并以口语说:「眼睛蒙起来,看不见了。」后将双手打开,并以口语说:「打开,看见了。平常在团体教学过程中,老师也曾经将「蒙眼睛」和「打开」的活动做过数次的练习,并经常以此活动作为引发孩子进入学习活动的前导,所以孩子在这个时候已经具备有这些经验,加上故事录音带的呈现,都为了让孩子熟悉捉迷藏的游戏规则和技巧。
我们确定孩子有「蒙眼睛」和「打开」的动作能力,也了解此动词的意义,接下来较高层次的活动则是「如何当鬼」和「如何躲藏」的技巧。我们呈现多年前以「捉迷藏」为主题所制作的生活故事书,书中的情节叙述着如何找同伴一起进行活动的方法,以及「有一个人要当鬼」和「当鬼的人不能偷看」,还要数「1、2、3、4、5、6、7、8、9、10」等规则,在故事书中,老师还以声音「躲好了没有」和「我要抓了哟」,这样的语言与孩子们进行互动,而这些语言内容也是在「小红帽」故事讲述时所呈现的语言互动模式,虽然该故事书的主角不是目前班上的孩子,但是由于班上已经很习惯于使用生活故事书进行各种教学,所以,孩子们透过老师教学活动的安排,观赏生活故事书中的情节,看到他人如何「躲藏」的技巧,当鬼的人如何找出同伴的方法…..,并且也引导孩子们将同样的语言内容类化至不同的情境中。
当我们正式进入进行「捉迷藏」的游戏活动,老师和阿姨们扮演「鬼」和「被鬼抓」的角色,大人们在孩子面前示范躲在屏风后面、躲在桌子下面、踱在大块的布里面,还可以躲在「大陀螺」里。孩子们先观察老师进行游戏的过程,当孩子们正式进入游戏时,先由一位老师当鬼,数着指令,问着问题,令一位老师则是负责引导孩子「找出一个地方躲起来」,在这个活动进行的时候,还要随时提醒孩子「嘘….,不可以讲话喔,讲话会被鬼抓走喔。」制造如此神秘的游戏气氛,当扮鬼老师抓到小朋友时:「还要露出惊喜的表情,并说抓到了、抓到了。」
活动的历程,我们透过故事的引导、生活故事书的呈现、游戏指令理解与表达的练习、规则的建立…..,都扣着要让孩子学会进行「游戏」这个目标,但是一个能力的养成,一个目标的具体实施,我们往往需要经过各种不同的过程和方式才得以建立,活动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但是必须先了解孩子这个时候具备哪些能力,游戏的深度和广度是否能依着孩子的能力不断的调整与安排。
游戏能力,是每一个孩子进入普通班必须具备的,但是透过游戏的过程,能发展出孩子们语言互动的模式、轮流等待的技能、指令的遵守、动作的模仿,还又最重要的还在于与同伴分享的过程,这些能力的具备与否,直接会影响孩子进入团体的成败。
这个星期,每一个孩子都已经了解「眼睛蒙起来」和「打开」的指令意义,真正在躲藏的过程中,看到「同伴被抓到了」,也都会笑弯了腰,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在游戏的旅程里,走入一个更神秘的地方。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