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隆隆开始有一些明显的声音了,念了两年,爱看空气中漂浮着棉絮,爱看成群的蚂蚁在地上爬着爬着;却仍不改以连续的「嗯…..」的声音作为隆隆和我们沟通的秘密语。
上学期发现隆隆开始能听懂许多老师提出的口语指令,包括「关灯」、「坐下」、「刷牙」、「拿锅子去给黄妈妈」…..等日常用语,每当老师提出的语言指令,隆隆均能在指令出现后完成该事件。于是,我们确定孩子对语词的理解无误,表示孩子对语言已具备部分理解的能力,除非是特殊的内容或新鲜的语汇,隆隆大部分都能理解老师的口语表达的内容。并且在老师的语言指令出现后,也能正确的做出动作或行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渐渐减少身体的协助,改以口语的指令引导隆隆进行各种学习。
隆隆喜欢看会飞的东西,羽毛、树叶,为了让隆隆了解什么叫「飞」,我们甚至于带着隆隆在校园里追逐蝴蝶,并告诉隆隆「蝴蝶在飞」、「小鸟在飞」;也设计了吹泡泡的课程,并告诉隆隆「泡泡飞走了」。在吹泡泡的同时,我们更用嘴巴将孩子们吹出的肥皂泡泡,告诉隆隆:「泡泡飞得好高。」我们透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发现隆隆的学习兴趣,也藉由隆隆的兴趣提供许多语汇练习的经验。当老师在针对一个单字词或短词进行示范时,初期,隆隆只要有声音,我们都同意并肯定隆隆的表现,并提供单词的练习或双字「迭词」的口语示范和练习。
隆隆喜欢吃柜子里的「糙米夹心酥」,但隆隆只是看着,无法以语言表达。每当老师拿出来放在桌上,隆隆则发出「嗯….」的连续声音,并作势伸手要拿。老师立即将桌上的「糙米夹心酥」收起来,要求隆隆以「点头」或「伸手」表示「需求」,于是由另一位老师带着隆隆走到拿着「糙米夹心酥」的老师面前,拿着「糙米夹心酥」的老师则对隆隆说:「要吃。」并要求隆隆仿说,隆隆的声音总是那么含糊不清楚,但至少隆隆愿意以「声音」来表达,每天借着隆隆的兴趣,要求隆隆在适当的情境下对老师表达需求,当隆隆的需求被满足时,老师也要求隆隆开始要跟对方说「谢谢」,由于「谢谢」是迭词,隆隆的抗拒程度没有那么严重。之后,借着隆隆要玩「滚动的球」,老师会要求隆隆仿说「要玩」,才提供玩具给隆隆;借着隆隆要拿盘子里的面包,老师也要求隆隆仿说「要吃」;当隆隆做出要走出教室的动作时,老师则也看出孩子的心思,立即示范「要尿尿」;隆隆每次仿说一个字,双膝总是会蹲一下,我们没有制止他这个行为,只是希望孩子能尝试以语言进行沟通,不再是以「嗯…」的声音叫个不停。这些沟通的语汇就是以「借着适当情境」和「满足孩子的需求」的前提下,提供孩子必要的示范与沟通的模式。
隆隆近日出现更多以前没有声音,当隆隆指着柜子里的坚果,又快速的以「嗯…」的声音叫着,并以手往坚果的方向用力的比了两下,老师立即拿出柜子里的坚果,并问隆隆:「要不要吃?」隆隆缓慢的说出:「要…..吃。」老师立即以平常说话的口气告诉隆隆:「好!要吃,老师给你,隆隆很棒,会跟老师说『要吃』。」孩子多几次练习的机会,自然能建立信心,尝试透过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
语言的练习,不是在一个没有互动的情境下练习;当孩子透过语言达到沟通的目的,自然在其内心世界会形成一种反应的机制,所以,提供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孩子练习语词的类化,比让孩子练习舌操,说一些和情境不相干的语词要来得重要。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