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文摘 > 文摘浏览 > 浏览文章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十五

2008/12/8 13:04:58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25.类化或泛化
类化或泛化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现象,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类化或泛化学来的。
我们汉语中的一些成语反映的就是类化现象,如“爱屋及乌”、“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等。在念字时戏称的“山东秀才念半边”,说的也是(泛化)类化。
类化又叫泛化,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现象,人类的很多行为——不管是好行为,还是不良行为都是通过泛化或类化学来的。
例如,儿童在还没有学会区分爸爸和其他成年男性的本质含义时,就可能把和自己爸爸年龄相仿的男性当作爸爸(这是错误的类化),但是,当孩子已经能够明确区分爸爸和叔叔的含义时,就能够见到与爸爸年龄相仿的成人时叫叔叔或伯伯(这是正确的类化)。
因此,所谓类化,就是指与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引起形同的反应,或者某一刺激也引起了与特定的反应相类似的反应这样一种现象。
例如,孩子知道自己家的狗是狗之后,就很容易把别人家的狗也正确地反映为狗。这是对不同刺激做出相同反映的类化。
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使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可以使用图片、模型,孩子一旦掌握了图片、模型的要点,就很容易类化到实际情景中。
还存在另外一种类化,就是刺激是相同的,但是有相类似的不同反应。
例如,在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教育时,一个问题是碰到坏人怎么办。答案就是反映的类化,可以是尽快跑开,或者是马上报警,或者是警告坏人,等等。
我们知道类化的现象后,就应该积极的把一些相似的行为尽可能的让孩子一起学习,这样会使他们节省时间,从而学习更多的东西。
当然,类化现象也可能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如厌学也可以由泛化导致。比如某个学生因为一次没有很好地听数学课,老师布置得作业不会做,第二天问老师,可是老师知道他是因为不好好听课才不会的,因此批评了他几句。他忽然就感觉老师讨厌,继而讨厌数学,最后就不乐意上数学课了。
同时,也存在着因为惩罚不当,孩子把惩罚泛化的情况。如某个学生在班级中受到某个教师的惩罚,学生就把整个班级、所有老师甚至学校都当作不良的刺激场所(由一个教师泛化到其他教师,由班级泛化到学校),从而逃学。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十五]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