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学习能力评估的工具
一、现有学习经验评估
幼儿的学习经验分成十三大项,每一大项再分成小项,每小项并不完全是单一的教学目标,每一大项亦不是教学领域或科目,而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课程的方向,其内容介绍如下:
(一)数
1、比较数字及数量之多少(例如比较两堆饼干,哪一堆较多)。
2、一对一对应。
3、认识并写出数字。
4、在谈话中,画画中及写字时了解数字的意义。
5、辨别及说出形状。
6、分辨及做出组型。
7、会配对及数数。
8、会计算(如加、减、乘、除)
9、会使用测量(工具如尽、量杯、体重杯)。
10、会辨认及使用钱币。
11、比较大小。
12、数东西。
13、有保留的概念。
14、排数字及集合之大小顺序。
15、估计量多少。
16、会买卖物品。
(二)分类
1、探索及标明每样事物的特性及名称。
2、能辨别及描述物品相同及相异之处。
3、用各种不同方法来操作及描述事物。
4、描述每件事物的特性并知道其所属的类别。
5、可同时用两种标准来描述及分类物品(例如找出一张又是红色又是木头制的椅子)。
6、分类时可以使用不同的标准(例如可以用颜色也可用形状)。
7、使用一种标准来比较事物(例如比较大小、轻重、粗细、软硬之异同)。
8、把物品分成n类,例如大的一堆、小的一堆或是按长短、软硬分类。
9、把物品按照某种顺序排列(例如长短),并了解之间的关系。
(三)时间
1、计划及完成自己所计划。
2、描述及了解过去的事件。
3、用言语表达对未来的期望并预做准备。
4、在指示下开始对未来的期望并预做准备。
5、注意、描述及表现出事物间的先后次序。
6、使用时间来描述过去及未来的事物。
7、比较时间之长短。
8、观察到时钟及日历是用来记录时间。
9、观察到季节之变换(安排在每天的课程)。
10、会使用时钟。
11、会看日、月历。
12、能按照功课表或作息表作息。
(四)空间关系
1、把物品组合在一起或分开之(如并图)(方法为将组合之物品安排在各个角落)。
(1)在语言角:字卡
(2)在日常生活角:衣饰框
(3)在精细动作角:串珠
2、把一些物品重新组合(如折、转、拉、堆、绑),并且观察组合后在空间中所呈现之不同(如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平面)。
3、从不同的空间角度观察事物(如室内、室外)。
4、经验及描述物品之间的位置(如中间、旁边、上下、左右)。
5、经验及描述物品和人、事、物、动作的方向(如进入、出去等)。
6、经验及描述事物间位置及距离(如远、近、在一起等)。
7、经验及了解自己的身体(如它是身体部位的哪一部分及不同部位的功用)。
8、认识周围环境(如教室、学校、邻居)中各种事物的位置及关系。
9、描述图画及相片中空间之关系。
10、认识物体各个部分及从部分认出全部。
11、认识及表现出物体在空间中排列的次序。
12、经验及了解对称之意义。
(五)主动学习
1、充分使用幼儿园的设备(如图书室、操场、户外场)。
2、经由感官主动探索各种物品的功能及特性,并正确操作(方法为:提供材料)。
3、经由经验了解物体的关系(方法为:帮孩子发现关系)。
4、预测可能之问题及解决问题(包括情绪问题)。
5、操作、转换及组合材料(方法为:提供材料、材料的延伸)。
6、照顾自己的需要(方法为:让孩子自己做)。
7、能选择材料及活动,并表现出学习的兴趣及动机(方法为:提供固定的作息空间及材料)。
8、使用教室器材设备,以增进其技巧。
9、使用大肌肉(如透过物理治疗)。
10、在教室及户外场间自由的活动(如跑、跳、走、爬楼梯)。
(六)听及理解
1、倾听。
2、理解并遵守指令。
3、 喜欢听故事。
4、能理解看到的图(方法为:经由各种方法及情境,提供各种图片)。
5、能理解字(方法为:由熟悉的情境至不同情境到书上)。
6、能理解听到、看到的句子(日常生活中及书上)。
7、能理解故事中的细节及内容。
8、能做图及个、事、物之配对。
9、能按顺序排图片(包括各种相片、卡片、图片及广告单)。
10、能分辨现实及幻想。(如分辨白雪公主是故事角色而非真的人)。
(七)说
1、和他人谈及自己的经验(方法为:利用每天计划、做及回忆的活动鼓励社会互动和孩子间的合作)。
2、描述人、事、物的关系(方法为:先吸引孩子注意力)。
3、表达自己的需要、喜欢及感觉。
4、让他人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并读出来。
5、让语言成为有趣的活动(经由儿歌、故事、童诗等活动)。
6、模仿及描述周围之声音。
7、问问题。
8、讲故事。
9、回答问题。
10、会表示继续或希望再多一点。
11、会做选择并说出自己选择的人、事、物。
12、会要求。(物品、食物、活动、协助)。
13、会呼唤他人(以手势或语言)。
14、会拒绝(表示要停止或不要某事物)。
15、会向别人打招呼。
16、会使用电话。
17、适当地与他人沟通(如轮流保持注意力并切合主题)。
18、会提供个人身份资料(如姓名、地址、电话号码)。
(八)阅读
1、重复大人读给他听的。
2、认识及读出字之注音并用音来记字。
3、读出自己写的故事。
4、读出字之联结(名字、常见物品)。
5、阅读句子。
6、对书感兴趣。
7、会认识及读常见的符号(如交通标语、洗手间符号、文字等)。
8、能主动阅读并从阅读中获得讯息。
9、会阅读及使用媒体资源(如报纸、电话簿、字典)。
10、能读常用的字及了解其构造(方法为:记录能读的字、制作故事书及剪贴簿)。
11、阅读常见的、可用的讯息(如卡片上、书上、杂志上、沟通卡上及作息卡、食谱、工作顺序卡上的字)。
12、自己选择喜欢的书。
13、有目的的找书中的图片。
14、能阅读简单的短文及故事。
15、把相同的字图配对。
(九)写字
1、写出自己的经验。
2、从写故事及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受。
3、写便条。
4、会写出个人资料(姓名、地址、电话号码)。
5、会写字、语词及句子。
6、贴字代替写。
7、盖印代替写。
(十)经验及表达想法
1、用语言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
2、从图片上看到的东西联想到真实之事物。
3、经由角色扮演及艺术创作,表现自己的情感。
4、讨论和分享自己的及他人的意象(representation),能把看到、听到或感觉到的呈现出来。
5、用绘画及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
6、把自己的话记录下来及读出来(方法为:成人记录孩子的话、讲故事给孩子听让、自己做书、认识姓名)。
7、把郊游或旅行的心得,用绘画、建造模型或写作表现出来。
(十一)照顾自己的需要
1、能独立吃及喝。
2、能用手进用手指取手指食物(finger food)(如葡萄干、小饼干等)。
3、能使用合适的餐具(如筷子、汤匙)进食。
4、会穿、脱衣服。
5、会选择合适的衣服穿。
6、会如厕。
7、会照顾自己的清洁卫生(如刷牙、洗脸、洗手、洗澡等)。
8、会准备食物。
9、会使用自动贩卖机。
10、会认识大众运输工具。
11、会自己捡起掉落的物品。
(十二)社会学习
1、能主动引发、持续及终止社会互动。
2、能和不同年龄、背景的人产生互动。
3、能扮演家庭、社区及学习中各种角色及事物。
4、能享受参观旅行的活动。
5、能接受他人的协助。
6、对他人能提供协助。
7、能与他人分享。
8、能安全的在社区活动(如公园、教室)。
9、能排队等候。
10、能到餐厅用餐。
11、能协助家中或幼儿园的工作。
12、能参与购物及消费。
13、参与课外活动。
14、参与小组活动。
15、参与静态和动态团体活动(如团体游戏、运动等)。
16、会区分与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互动方式。
17、能适当的回应人、事、物。
18、独处或与人共处时,能保持适宜的社会行为。
19、能独自从事动态及静态的活动(如看电视)。
20、能适应日常作息活动的转移。
21、能适应作息中不可预期的改变。
22、会整理或看管好个人的物品(如玩具、文具用品)。
23、可以独自完成游戏/工作,没有挫折感。
24、能和他人一起玩或一起工作。
25、能和普通幼儿互动。
26、会对警告或危险的讯号有反应(如听到警报器声时会逃离)。
27、会选择喜欢的物品、卡通节目,人及娱乐项目。
28、会遵守团体的规则。
(十三)科学
1、照顾动物。
2、养植物。
3、观察气候变化。
4、观察及描述一些变化。
5、探索自然环境。
6、收集自然界的东西。
二、小组活动效果评估
在融合班的小组活动中,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的能力到底提高与否?我们可以通过对小组活动效果的评估来进行判断。例如教学活动设计及安排了“主动学习”而这正是融合班最强调的一项经验,因而学习经验亦是教学品质的一种指标。
学前融合班小组活动评估表(1)
融合班小组学习评估表中须列出小组活动提供的学习经验,在下列这份小组学习评估表(表4-6)中,有“主动学习”的教学活动提供幼儿从操作中了解物体间关系的机会,且教学以操作为主,讲授为辅。
对于科学概念的传递,主动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使教学活动变成活的,因而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每一种活动应尽可能和主动学习结合。如在这份评估表中,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的通过率高,则说明这项活动是促进他们学习能力提高的。反之,如通过率很低,就应该考虑适当调整活动的内容或降低活动的难度。
三、期末评估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