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文摘 > 文摘浏览 > 浏览文章

系列研究七

2008/12/8 13:02:57 来源:台湾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第三节 「认知计划」的实征研究
一九八0年代第一个自闭症「认知计划」的研究为个案研究(Steel, Gorman, & Flexman 1984),研究对象是一个高功能自闭症成人,年龄二十九岁,魏氏智力测验全量表智商为九十一。虽然这个高功能自闭症者在空间及非语文测验的表现甚佳,且在记忆及语文的测验上只有轻微的障碍存在;但在宝提斯迷津(Porteus Maze)及威斯康辛卡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 两个测验

上却有极大的困难。宝提斯迷津是一般性的迷津,详细内容请参照第三章的说明。一个人在走宝提斯迷津时,需要事先观看入口与出口的位置,然后规划行进的路线。因此迷津是测试「认知计划」的工具之一。此外,这个高功能自闭症成人在进行威斯康辛卡分类测验当中表现出许多固执性反应(perseverative responses)及僵化的问题解决策略。
Prior和Hoffmann(1990)也是使用迷津来测试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计划」的能力,但他们使用的是Milner迷津(Milner Maze),受试者要从左下的入口走至右上的出口。有十二位十三岁左右的自闭症儿童参加此一研究,另外有二组控制组,一组为生理年龄配对的普通儿童,另外一组为心理年龄配对的普通儿童。但自闭症儿童的智商都显著低于二组的控制组。在心理年龄部分,自闭症儿童与心理年龄配对组相当(请参考表2-2)。研究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比控制组儿童犯了更多的错误,并且花了更长的时间才走完迷津。
Rumsey与Hamburger(1988)则是使用「依序联机测验(Trail Making Test)」来探讨自闭症者的「认知计划」能力。Rumsey与Hamburger(1988)的研究包括了一系列几十个的神经心理测验,「依序联机测验(Trail Making Test)」只是其中的一个测验而已。「依序联机测验」是一种计划性的搜寻作业,此一作业分成A与B两部分。以练习题为例,在A部分,受试者要将一张纸上的数字,依照数字的大小顺序加以联机,而在B部分则将偶数字改为英文字母,受试者要先从「1」的数字开始,然后再连至「A」,之后再连回到数字「2」,再到「B」,以此类推。所以受试者要先规划好联机的顺序,才能快速又正确地完成测验。Rumsey与Hamburger(1988)挑选了十名的自闭症成人与十名的普通成人参与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自闭症成人完成测验的时间显著高于普通成人。因为普通成人的智商濒临显著高于自闭症成人(p=0.0502,请参考表2-2),所以也有可能是智商造成两组在测验上的差异。
Minshew, Goldstein, Muenz和Payton(1992)也是以「依序联机测验」对自闭症者进行研究。他们挑选十五位智商正常的自闭症成人与十五位普通成人进行「依序联机测验」,受试者也是参加一系列的神经心理测验。在「依序联机测验」的A部分,自闭症组的反应时间显著长于普通成人,但在B部分则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的主要优点在于严格地控制住了自闭症成人与普通成人之间的智商(尤其是语文智商)。
接下来,有五个研究是以河内之塔(Tower of Hanoi),另有一个研究是以伦敦之塔(Tower of London)来探讨自闭症者的「认知计划」能力。河内之塔是最常被用来测试「认知计划」的工具(请参考第三章第三节研究工具中河内之塔的说明)。河内之塔是在一块平板上有三根大小相等的柱子,其中最左边的柱子上有三个大小不等的圈圈,受试者要将三个圈圈由最左边的柱子移至最右边的柱子;但要遵守下列游戏规则:1.一次只能移动一个圈圈,移到任何一根柱子上都可以; 2.大的圈圈不能在小的圈圈上面; 3.圈圈不能移到柱子以外的地方,例如桌面上; 4.要用最少的次数来将圈圈移至目标状态。详细的游戏规则,请参考第三章研究工具的部分。而伦敦之塔的游戏规则类似河内之塔,只是圈圈改成大小相同,但颜色不同的球而已。
Ozonoff, Pennington和Rogers (1991)首先以河内之塔来研究自闭症者「认知计划」能力。他们挑选了二十三位平均年龄为十二岁左右的自闭症儿童参与研究,另外找了二十位非自闭症的身心障碍儿童(阅读障碍者、学障者、ADHD等)来当做控制组,两组之语文智商、作业智商与生理年龄都相当。这些受试者都接受许多不同的「执行功能」测验、心智理论测验以及其它的测验。结果显示,自闭症者在河内之塔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控制组。另外一个研究发现是自闭症者在「执行功能测验」(包括河内之塔与威斯康辛卡分类测验)的得分与语文量表智商、作业量表智商与全量表智商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亦即智商较高者在执行功能上的表现较佳,但控制组无此现象。
在1994年,Ozonoff和McEvoy (1994)又以河内之塔、其它的「执行功能」测验与心智理论测验对同一批受试者进行测试,以了解自闭症者是否会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有所进步,结果发现自闭症者并未比两年半前有所改善。相反地,他们的表现与控制组比较起来,还有下降的趋势。这意谓着,自闭症者的「执行功能」缺陷并不是发展上的迟缓而已,而是有着质的不同。在此研究中,河内之塔是采用四个圈圈的版本,而不是三个圈圈的版本,而自闭症者在四个圈圈的河内之塔上的表现,全部低于常模分数二个标准差以下。此一研究也发现,控制组的「执行功能」测验得分(含威斯康辛卡分类测验得分)与其心理年龄有显著正相关,但与智商没有显著相关,亦即年龄愈大对控制组表现影响较大;但自闭症组则相反,即其「执行功能」测验(在此研究是威斯康辛卡分类测验)得分与心理年龄无关,但与语文量表智商及全量表智商较有相关,亦即年龄大小对自闭症者的影响较小,但语文量表智商与全量表智商对自闭症者的影响较大。
Berthier (1995)也针对一位有轻度狂躁症的亚斯伯格症成人(Asperger’s Syndrome)进行「执行功能」研究,并采用河内之塔为研究工具之一。控制组有二,一组是由四位亚斯伯格成人组成,另一组是由五位普通成人组成。研究结果发现,与普通成人比较起来,轻度狂躁症的亚斯伯格症成人在河内之塔测验上要花更多的步骤才能完成工作。但因是个案研究,统计结果并不具特别的意义。且实验组与控制组未以智商加以配对。
接下来是Bennetto, Pennington和Rogers (1996)针对十九位自闭症者所进行的记忆功能研究。他们也采用河内之塔为研究工具之一。此一研究的受试者都 是来自Ozonoff, Pennington和Rogers  (1991) 的研究对象,也是和Ozonoff和McEvoy(1994)的研究对象相同(请参考前文)。因此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智商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发现自闭症组在河内之塔的表现显著差于控制组,再次验证先前的研究发现。同样地,本研究也发现自闭症者的「执行功能」测验得分与全量表智商有显著的正相关(文中未呈现与语文量表智商及作业量表智商之间的相关系数),但控制组无此现象。而两组的「执行功能」得分都与工作记忆之间有显著正相关。也许工作记忆在认知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最近使用河内之塔来研究自闭症之「执行功能」者为Ozonoff和Jensen(1999)。他们同时研究自闭症者、过动症(ADHD)以及杜妥氏症者(Tourette’s Syndrome)的「执行功能」。本研究的实验组是四十位平均年龄在十二点六岁的自闭症者,而控制组有三:第一组是三十位杜妥氏症者,第二组是二十四位过动症者,第三组是二十九位普通学生。自闭症者之语文量表智商、作业量表智商与全量表智商皆显著地低于普通学生,但未显著地低于其它二组控制组。研究结果显示,自闭症组在河内之塔上的得分显著地低于其它三组控制组。
Hughes, Russell, Robbins (1994)等人也用伦敦之塔(Tower of London)来研究自闭症者的「认知计划」。伦敦之塔与河内之塔很类似。伦敦之塔(不同的伦敦之塔有不同的版本)是要将三个颜色不同的球(绿、蓝、红三色)由起始状态移动成目标状态。起始状态是由一块板子与三个色球来呈现,板子上有三个大小不同的球袋,最右边的球袋只可以装一个球,中间的球袋可以装两个球(必需垂直相迭,不能左右横放),最左边的球袋可以上下垂直地放三个球。目标状态也是用相同的器材来呈现,但调整色球放的位置,以改变起始状态。受试者要将色球以最小的移动次数从起始状态调整成目标状态(请参考第三章研究工具中之河内之塔的施测)。
有三十位自闭症儿童参加Hughes, Russell, Robbins (1994)等人的伦敦之塔研究,另挑选三十七位轻度学障学童以及四十七位普通儿童当做控制组。自闭症儿童与轻度学障儿童在语文心理年龄及非语文心理年龄上都无显著差异。普通儿童并未测其语文与非语文能力,因为研究者假设他们的心理年龄与其生理年龄相当。经统计考验后,自闭症儿童的语文心理年龄及非语文的心理年龄与普通儿童的生理年龄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在三组中以最小移动数完成目标状态的人数百分比,以自闭症组最低,而轻度学障组则与普通儿童无显著差异。在反应时间上,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就「认知计划」的实征研究来说,研究者是想证明自闭症者的「认知计划」能力比控制组差,故自闭症者之年龄与智商应与控制组相当或稍高于控制组较佳。为了解自闭症者「认知计划」实征研究中样本的控制情形,特别制作表2-4以供参考。由表2-4可以看出,除了Minshew et al. (1992)的研究之外,自闭症「认知计划」的实征研究都一致指出自闭症者的「认知计划」能力显著差于控制组。十个「认知计划」实征研究当中,有六个研究在样本的控制上是不错的。美中不足的是,在这六个样本控制性不错的研究中,自闭症组的语文智商几乎都是低于控制组的(虽然无显著差异),而语文智商又与「执行功能」的相关较大。另外,样本控制佳的研究也几乎都是由同一研究群所进行的研究,包括Ozonoff, Pennington和Rogers (1991), Ozonoff 和McEvoy (1994), Ozanoff 和 Jensen (1999) 以及Bennetto, Pennington和Rogers (1996)等四个研究,其中有些研究样本重复。就研究的社会效度而言,应该找不同的自闭症族群进行研究,以免研究发现受到特定自闭症族群的影响大太,尤其自闭症的研究很难做到随机取样或者随机分派。

0% (0)
0% (10)

下一篇: 结构教学法对中部地区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学习效果七 上一篇: 系列研究六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系列研究七]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