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培训班上,记者采访了几位家长。对于孩子的病情,这些家长已经从无法接受到无奈接受,再到目前的刻苦学习训练患儿的方法,但他们心中有更多别人所不知道的痛楚。
孩子入学成难题。安徽芜湖的患者家长昂女士说:"7岁的孩子喜欢在教室里跑来跑去,老师怎么讲也不听,已经被多所幼儿园拒收。最短的入学时间只有3天,目前只能让孩子呆在家中,我也辞职在家。真的希望老师多了解孤独症,对孩子多些关心。"部分患者家长自发组织了一些专为孤独症儿童的学校,如南京的"明心"孤独症康乐园。吴苏星是"明心"的创办者之一,也是一位孤独症患者的家长,她说,仅凭一人或几人的力量来关注孤独症儿童是远远不够的,目前该校也仅能容纳10多名儿童。
冷言冷语伤人心。江苏仪征的薛先生说,为了孩子,他两年来已经在各地医院看过100多位主任医生,仅路费就花掉三、四万。"钱已经不在乎了,社会上的冷言冷语却让人受不了。"他说,为了给孩子看病,他不得不经常向单位请假,单位对此很不理解,对他经常冷眼相看,冷语相加。他理解单位,但单位不理解他,他没办法,现在只是厚着脸皮上班,维持着他那并不丰厚的工资收入。
福利保障没跟上。很多家长表示,夫妻双方最好有一人专职在家照顾孩子,但任何一方辞职都很不现实,都会给家庭带来更严重的经济负担,关键是目前尚没有针对孤独症患者的福利保障。"现在家里除了柴米油盐外,其他钱全部花在孩子身上了。"江苏的刘先生无奈地说:"现在唯一的目的就是为孩子多赚钱,自己死后孩子的生活不至于太辛苦,也不会给社会带来太多的负担。"
专业研究机构太少。据南京市脑科医院儿童心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民洁介绍,目前我国对儿童孤独症有研究的专业机构,除南京一家外,就是原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已并入北京大学),再无第三家。我国目前尚没有针对孤独症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长期以来,国内外就遗传方面、神经生理、心理学以及家庭环境因素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研究,迄今也没有弄明白孤独症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谁给他们点亮希望明灯?
很多家长表示,得知孩子是孤独症后,他们当中多数人曾想过和孩子一起去死。安徽一位家长曾经带着孩子来到了海边,看着孩子无知、无助又无邪的眼神,她放弃了跳海了 却余生的念头。如今,孤独症患者的父母培养孩子艰难地生存着,却很难得到社会的关怀,不少家长偏激地问:"是不是孤独症患者对社会没有危害,就引不起社会的关注呢?"
接受采访的家长,很多并不愿意公开他们的姓名,他们说:"如果社会不理解关心我们,就让我们默默承受这些痛苦吧。我们不想再遭受那些异样的眼光,毕竟我们还要生活,孩子还要成长。"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讲师郗浩丽告诉记者,孤独症患儿比聋哑儿童的比例要小得多,因此大规模建立专业学校不太现实,而将这些患者送到聋哑学校并不能进行针对性训练,医院门诊也不能顾及日常生活,所以建议设立一些介于学校教育和医疗门诊之间的机构,让家长能定期带孩子来进行比较专业的培训,帮助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这些机构的设立,肯定需要政府的扶持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