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家庭作业》
小杰的名声,陈老师早有所闻,先前教过他的老师都称他是「过动儿」。陈老师奉命成立资源班后,,小杰立刻就被转介过来。第一次和小杰见面,陈老师实在不敢相信眼前这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会是拿起椅子来丢老师、动不动就对同学拳脚相向,甚至手持美工刀威胁低年级同学的狠角色。
在为小杰做智力测验的同时,陈老师细心的观察他的一言一行。有轻微口吃的小杰,除了偶而会岔开话题问些不相干的事情以外,大部份时间他都能专心的参与。从陈老师的特教专业看来,小杰的表现并不能断言他就是「过动儿」,所以他的冲动情绪和攻击行为一定另有原因。
测验告一段落,小杰起身离开。突然他转过身来面对陈老师说:「老师,妳看……」,小杰掀起自己的衣角,露出一大片背部,怵目惊心的一条条青仔紫鲜红的鞭痕,跳进陈老师的视线,陈老师「啊」的一声惊呼,好不容易才回神过来,急急的追问:
「小杰,为什么会这样?是谁打的?……」
小杰平静的回答:「我爸爸打的。」
陈老师再追问:「爸爸为什么打你?用什么打的?……」
小杰好像说的是别人的事似的轻描淡写:「有时候是因为我没写功课,有时候是因为我不乖和同学吵架;爸爸有时候用手打,有时候用皮带」。
孩子被严重体罚,任何一位教师都不能坐视不管,陈老师详细和级任林老师沟通之后,知道小杰自幼父母离异,由奶奶和父亲教养。爸爸的工作不稳定,所以心情不好就对小杰动粗,尤其是小杰没写功课或在学校出状况,老师告状后,小杰就难逃一顿毒打。
两位老师经过一番讨论,决定了对小杰的行为处理策略,包含班级辅导、小团体辅导、行为训练等。但是谁都清楚只要爸爸的教养态度不变,小杰的行为就永无改善的机会。于是陈老师透过电话约谈了小杰的父亲张先生。
张先生依约前来,陈老师早知道这会是一场难缠的仗,所以小心翼翼的从小杰的优点开始谈起,渐渐将话题转到小杰身上的伤痕。然而「不打不成器」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亲师两人唇枪舌剑花了半小时争辩体罚问题仍无交集。陈老师心念一转,拿出纸笔画了一个表(如附表一),郑重的交给张先生。
陈老师:「从今天起,请你每两句赞美的话,例如:『谢谢你带弟弟上学、你今天帮奶奶倒茶天对小杰说真不错!』;和他一起做两件好事,例如:父子两人一起去楼下的便利商店买牛奶、两人下一盘棋……」。
张先生默不出声,陈老师接着说:「这是我给你的家庭作业,希望你每天记下来,一个礼拜后交给我,如果你没交,我就要打你……」。
张先生一时错愕,两人间的空气冻结数秒。
陈老师长叹一口气:「如果小杰没写功课就要挨打,那你没写功课是不是也要挨打?」。张先生为之语塞,但其实他心里清楚得很,陈老师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跟着陈老师提出建议:张先生给老师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各项班级辅导及行为处理计划,这段期间他必须保证不能再动手打孩子。如果小杰行为没有改善就任由他处置。
张先生总算妥协放弃了体罚,两个月后,小杰班上欢欢喜喜的办了一次烤肉郊游,庆祝小杰攻击行为消失,情绪冲动现象也获得明显改善,张先生终于明白拳头并不能解决问题,尤其是孩子的教育问题。
《小丁》
林小丁已经三天没来上学了,王老师打了电话,但是没人响应;下班后做了家访,也没人应门。王老师向训导处报告后,便盘算着该如何解决小丁的生活和学习问题。
小丁无故缺席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上学迟到更是家常便饭。小丁的母亲有轻微的智能障碍,自从未婚生下小丁后,小丁的父亲便不知去向,从此母子相依为命,靠着林妈妈在清洁队工作的微薄收入过日。林妈妈每天清晨三点就要去扫马路,所以晚上必须早早上床睡觉,小丁常常趁着妈妈熟睡之际,偷偷溜出门去游荡,直到玩累了才赶在妈妈醒来之前回家睡觉,所以小丁即使到了学校,也常常昏昏沉沉打瞌睡。此外,小丁经常没洗澡、没换衣服,一身的邋遢和异味更影响了他在班上的人际关系。
王老师试过许多策略奖励小丁准时上学,但效果不彰,毕竟要求年仅七岁的小丁独力面对这样的生活环境,也是残忍的事实。王老师透过电话、晤谈、访问等方式企图和林妈妈沟通,但实际情况是林妈妈也亟需特教协助。诸多因素考虑下,王老师求助于「特殊学生个管中心」。
个管中心的社工吴小姐热心负责,在她的奔走安排下,小丁放学后、周末假日有社青志工协助课业辅导、休闲活动,减少了他在小区游荡的机会,也让他能定时睡觉、起床。当然学校里王老师和资源班老师的共同介入,订定小丁准时上学的行为契约、外加课程的调整等都是必要的措施。林小丁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总算出现改善的契机,这也说明了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无法弥补的隙缝出现时,寻求外援其实是一种必要的选择。
《家长网》
张小柏今年十岁,重度自闭儿,他没有口语的沟通技能,但是可以自在的在小区附近活动、认识左邻右舍;他不会写字,但是会骑单车、看红绿灯、穿过马路来上学;他不会算加减法,但是会去便利商店买东西。小柏独力生活能力的养成,张先生夫妇居功厥伟,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让更多的人认识什么是自闭症,才能保障儿子独力生存的未来,所以他们一有机会就让儿子「抛头露面」、让儿子去尝试各种生活经验。
张先生夫妇虽然忙于事业,但是对孩子的教育却一点也不马虎。自从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夫妇俩深信:最好的家长就是要让老师无「后顾之忧」,所以他们经常出入校园,以诚恳的态度和老师、其它家长相处,了解学校行政是否支持特教工作,更关心特教老师们是否有合宜的工作环境。
当越来越多的老师、家长愿意和张先生夫妇讨论特教相关问题时,他们兴起一个念头:何不成立一个校内的「特教家长网」,网里每个家长可以认识每个孩子,大家分享信息、教养特殊儿的酸甜苦辣;商量如何和各班老师沟通特教问题;讨论如何为老师分忧解劳,让每位老师都能安安心心、全力以赴的发挥专长教导特殊儿。
家长网成立了,张先生的用心拉近了校内每个特殊儿童的家庭,也搭起了亲师沟通的另一座桥梁,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亲师合作、共创三赢的崭新局面。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