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和小小虽是于今年透过鉴安辅之程序而被安置于本学前特教班的一对双胞胎姊妹花,实际上两人已是足入国小一年级的年龄。我第一次和孩子接触的感觉确是--怎么这么大了才来,好可惜!
但是在一开始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时,实也困惑于不知如何下手才好。最让我手足无措的,还是这两位孩子在入班时,让我们感到几乎没有主动学习的动机。如此,尽管老师使出各种浑身解数,也无法吸引大大和小小愿意在环境中主动的选择学习的内容,这通常会是我最不愿意看见的一种结果。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虽然在生活的照料上必需让老师花更大的力气,但是,一旦习惯建立,则其在生活中所养成的良好习惯,便不容易再因其它的因素而改变,因此,早期的发现与介入并提供一适性的教育模式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于班级中缺乏正常的幼儿,因此,我们通常总是由班级的个案中寻找有智能正常的弟妹入班。如果不是因为家中有特殊需求的儿女,愿意配合这样理念的家长确实不多。而这几年来我们以在特教班中招收一或二名正常发展的幼儿之班级模式,确实对班级中的特殊幼儿有极大的帮助。因为,在孩子们没有藩篱的心境中,每一种生命型态的表现方式都是被接纳的、被尊重的。在班级中,我们常常在老师设计课程之外,每天刻意的空出些许时间让班级中的小朋友可以自由的选择教室内的玩具并与同伴共同操作玩乐。老师或许只是在一旁观察,非必要的状况下老师绝不介入。当我们察觉孩子们因为长时间的相处而形成的生活逻辑,太多大人的干扰对孩子而言都会成为负担与噪音。
有这么一位正常的孩子于班级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把同伴的不能视为自然,而不会以鄙视的眼光去对待。因为身为老师的我们,总是在开学的前几天,先为普通班幼儿们介绍特殊班级中的个案状况与他们的特殊需求。孩子们也许不能理解什么是脑性麻痹,什么是自闭症,什么又是染色体异常;当老师以一种接纳而善意的态度引导正常的孩子—大大和小小因为在妈妈的肚子里就生病了,所以大大和小小说话说得不清楚、走路很容易就会跌倒、下楼梯会比较慢。我们试图用最浅显且孩子易懂的方式告诉孩子们,使普通班的幼儿对学前特教班有一番认识。
而班级中招收的正常幼儿,通常在班级经营和课程规划上是有些差异性,我们除了需兼顾到每一位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更需考虑到针对本班的特质培养该幼儿关心周遭同伴应有的正确之情意态度,那是在一般的情境中很不容易获得的学习机会。于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孩子在彼此的互动中,很自然的理解对方的言语、自然的体会对方的需要。于是,彼此之间自然形成一套相处的模式,那是在成人的世界中很不能理解的一种状况。我们常常在教学的设计中,必需考虑到每一位个案在班级中的定位,更甚而必需因其不同的能力与学习态度而提供适合该个案的学习模式,拟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更积极的与普通班合作,当普通班在接受到融合的个案时,我们充当资源班担任补救教学的工作,从教学方案的拟定与教学活动的实施,我们充当学校里的咨询专线,甚至于个别的辅导,其实学前特教班教师的角色往往因个案的个别需要而作多元化的调整与不同功能的发挥。也因此,班级经营的型态也因孩子们的状况而有不同的调整。大大、小小就是在这个同伴的共同生活与学习中,学会了自己上下楼梯、学会了和同伴一起将吃完的点心提锅送回厨房。老师往往分不清谁是大大谁又是小小,奥妙的是孩子们之间却始终清清楚楚,当我们察觉孩子其实不需大人在一旁提示,他则可以大大方方的弯下腰为他的同伴套上鞋子、扣上鞋带,拿一张卫生纸轻轻为大大擦拭鼻涕或牵着小小的手走去上厕所,我们以为从小为孩子安排一个与弱势同伴共同生活的经验是一个重要且值得珍惜的机会,也因为班级中有这么一个能干的角色出现,于是无论在与同伴的互动、并看到此正常的个案因此更建立了自信心,那样的效果是我们很难在现今的生活中可以让孩子于日常生活中对此情操而能有所展现。也由于大大和小小初入班时趴在桌上一动也不动,我们被校内的老师取名为「趴趴熊」,进行生活自理的练习他们总是想办法往老师身上靠着,操场上的跑步练习也需老师使劲的拖拉。但是在好朋友的陪伴下,趴趴熊的脸上开始泛着灿烂的微笑,我才深深觉得班上这一对趴趴熊终于醒过来,哪怕他们有一段时间还必需伸伸懒腰打打哈欠,老师总还是该给孩子一些时间去模仿、去学习。而叫醒大大和小小的声音,不是我们这一群自以为是的大人们,而是一个我们常常以为不太起眼的小小角色,万万没想到,小小的角色竟能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摇醒他身旁的趴趴熊….。
- 发表跟帖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