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九月,班上有一名自闭症的儿童由屏东北上就学,因为父亲成天打电动而结束婚姻,孩子跟着母亲回娘家。母亲北上后,也找到一份按日计酬的工作。
第一次的家庭访问,我也着实的吓了一跳,家庭的混乱不说,光是一屋子的尿骚味,就让前来家庭访问的老师无法忍受,但也为了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而觉得莫可奈何。之后,孩子也因为肠病毒而被要求在家休息一个星期,但相对的,这也影响到家庭的经济收入,老师也适时的提出经济上的援助,目的只是希望母亲能够无后顾之忧的将孩子照顾好。
第二度的家庭访问,老师则提供屋内整理的的策略,哪些物品该放哪里,并为孩子准备一些收纳柜,好收拾屋内的玩具和学习用具。老师建议妈妈将地上的地毯软垫收起来,因为这可能是屋内尿骚味的形成原因。
第三度的家庭访问,母亲则依老师的建议,将屋内收拾的干净而呈现顺序感。当孩子的生活环境呈现规则,则渐渐训练物品归位与使用后立即收拾的习惯,如果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屋内的混乱状况自然能获得改善。
透过母亲口头的告知,孩子的如厕习惯一直没有养成。但由于孩子一直未在学校解便,老师只能提供「尿尿」的训练,且孩子坚持只于晚上在自家「大便」,且是「随地的大便」,妈妈为孩子这样的行为觉得非常困扰,却没有更好的策略协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如厕行为。老师也认为协助孩子建立上厕所的能力,也是迫切需介入的课题。
一天,妈妈来校告知孩子已经三天没有解便,老师则觉得「机会来了」。老师先喂食孩子吃些乳酸菌、喝喝水,再帮孩子揉揉肚子后,并以浣肠罐入肛门后,当发觉孩子的表情不对,即快速的压至马桶坐着,这即是孩子第一次成功的解便经验。老师让孩子看看马桶,并说:「你看!宏宏大便了,大便好臭。」老师帮孩子擦屁股时,由于卫生纸上沾有大便,老师也让孩子看到卫生纸上直沾有的大便,老师随机告诉孩子:「宏宏好棒,大便了,老师帮宏宏擦屁股。」而后,让孩子自己拉起裤子,就是给孩子一次在厕所成功解便的经验。为了将这个能力也能在家庭中落实,我们特别准备一张「宏宏坐马桶」的相片,还把这张相片送给妈妈,要求妈妈每天晚上陪着孩子于固定的时间坐马桶。初期几次,并没有成功解便,孩子仍然出现「随地解便」的行为。后来,我们再提醒妈妈注意孩子的表情和动作,在最关键的时刻,推孩子到厕所坐马桶,终于妈妈有第一次的成功经验。孩子的第一次成功经验,帯给妈妈最大的鼓舞,妈妈第二天欣喜若狂的向老师报告这个好消息,老师立即给予妈妈口头上的增强,并嘱咐妈妈一定要坚持到底。
现在,孩子只需再老师口头的指令下,即能自己到厕所「尿尿」,在家庭中也能在妈妈的口头指令下即自己坐在马桶上「解便」。无论从妈妈的角度,至少,解决了一个孩子生理上的问题,从孩子的立场,也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生活能力。
老师和母亲的角色不同,但彼此的关系是建立于孩子学习历程的事件中,不断的根据孩子的状况作调整,家长在生活环境的设计上,是不是考虑到孩子的需求。结构化的环境,能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顺序,当孩子建立内在的顺序后,成人在适当的情境下以语言予以提示,孩子自然能建立物归原处的规则,不再是随拿随丢,混乱一团。当母亲也学会处理孩子的问题,也在日常生活看见自己坚持的成果。
教养身心障碍的孩子的确很辛苦,不论是妈妈或老师的角色。老师因为在实战的过程中累积多的经验,因此,迅速的找出问题并针对孩子的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妈妈不要羞于提出问题,老师也不要吝于分享技巧,尤其是身为一个单亲妈妈,您是孩子最大的依靠,只有您学习更多的策略,孩子才能有最好的发展。看到宏宏的妈妈,因为孩子学会坐在马桶大便,兴奋的告诉老师:「宏宏还是可造之才。」我们不得不为宏宏的妈妈用力的拍拍手,即使没有家人的支持,都有一群在为您喝采。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