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带孩子打防疫针时,她为了止住孩子哭闹,便跟孩子许诺在打完针之后,一定给他买巧克力、电动火车等物品。结果,母亲只给他买了一包巧克力。孩子为此又哭又闹,非要母亲买全不可。
笔者曾读过一份资料,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他挑出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许诺“画得好就给奖赏”,而另一组只告知“想看看你们的画”。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绘画。前组的孩子们得到了奖品,而后组的孩子们只得到了称赞的话。可是3个星期后,前组的孩子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绘画,兴趣明显地降低,后组的孩子们却一如既往地积极绘画。这个试验曾在不同兴趣组里进行过,得到了反复的证实。
用物质作为孩子的行为引诱,会出现两个极大的弊端:一是易使孩子的行为降低到只以获得奖赏为目的,客观上阻碍了孩子潜能的正常发挥;二是靠奖赏激发起来的行为,必须靠逐步升级的奖赏才能维持与发展,否则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当然,孩子的某种良好行为与某项成绩的取得,应该得到家长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但是,奖励孩子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
第一,当孩子做了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事,家长应该适当地给予一些奖励。第二,当家长交代孩子去完成一些需要一点智慧才能办好的事情时,应该按照孩子的“成就”进行及时奖励。否则,孩子感觉不到自己的成功,甚至怀疑自己没有做好事情,会产生自卑情绪。第三,当孩子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而果断的行动,要予以奖励。如宝宝能捡回小伙伴忘在门外的玩具、鞋子或手帕等,并把东西交给小伙伴或其家长,或扶起了和自己年龄相当的摔了跤的小朋友等等。这类事情虽然不大,但反映出孩子的真诚和善良。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应当鼓励。
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应以精神上的为主,适时对孩子给予肯定,以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千万不要像上述中的那位母亲,轻易对孩子做物质上的许诺。更不能拿钱做刺激,那样会把孩子从小就引入拜金主义的“死胡同”。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