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行不的种类
1、 自我刺激行为——没有明显的外部环境诱因,而是因内在刺激的反应,即因为内在需求而寻找刺激的表现。具体又可分为:视觉刺激行为,听觉刺激行为,味觉刺激行为,嗅觉刺激行为。
2、 暴躁性行为——特征是制造麻烦,有明显的外部环境诱因,即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常见的有:发脾气,攻击性/破坏性行为,自伤行为,抗拒性行为;其它不适应性行为。
二、问题行为的功能
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常常是他们的一种表达方式,即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的愿望和感受,问题行为的功能(孩子想以此方式达到的目的)可以归纳为:
1、 回避/逃避的功能——为了回避一件感到不愉快或困难的事情/环境,或从中逃避出去。
2、 吸引注意力——引起老师家长或其他人的注意。
3、 自我满足——因内在生理/刺激需求而发生的一种自我强化,行为有明显的自我刺激特点。
4、 感觉强迫——原因与“自我满足”相类似,行为特点是固执和有顺序。
问题行为的矫正必须要在对每种行为做观察和分析之后才能有效。
如何分析问题行为:
田老师举了孩子想去超市买薯条的例子,如果孩子去超市直接打开薯条来吃,一定要辅助孩子直接拿到薯条去付钱,再打开来吃,重复多次,最后慢慢的到回了家再吃。做公交车也是一样,只坐一站路的车,下来再坐,重复做。
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的改变(削减)
——介绍PBS(正性行为支持法)
田老师说全世界都是PBS,温哥化的专家来星星雨讲课一天都讲的这个。
一、影响行为改变的因素
1、 环境(家庭、学校、房间)
2、 人(家长、老师)
二、问题行为改变(削减)的原则
支持正性行为,避免问题行为。正性行为支持法(PBS)。
三、行为改变的程序
1、 定义问题行为(哪些行为表现属于问题行为?)
定义原则:该行为对患者本人或他人有伤害性或危险性:口是 口否
该行为直接干扰患儿的学习活动;口是 口否
该行为阻碍他进入社区生活。像饭馆,超市,串门聚会等。口是 口否
注意:异常行为不等于是问题行为。如:玩纸片,手绢,这是强迫性自我刺激,这种由他去吧。田老师说到李景琳,在自己房间里玩手,没有影响到任何人,可以,尊重从这里开始。
2、 观察并记录问题行为的基本数据
ABC法:A(Antecedent)——行为发生前的情况(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B(Behavior)——行为的表现形式
C(Consequence)——行为发生后的结果
行为ABC:A——B——C,可控/改变,改变,可控/改变。
行为的改变,要改变前提(控制)
行为ABC分析举例
A |
B |
C |
老师带明明去上课 |
明明打老师 |
老师改带其他孩子,让明明去游戏组 |
老师给明明示范卡片分类 |
明明打老师 |
老师停止示范,把卡片收起来了 |
老师辅助明明与另一个孩子共同玩一个玩具 |
明明打那个孩子 |
老师将明明领到一边让他自己玩 |
3、 提出行为功能假说/评定(但注意假说有可能是错误的),回避/逃避?吸引注意力?自我满足?感觉强迫?
4、 做出行为改变计划:环境变化,人的变化,课程的变化。田老师说正确的反应,吝啬夸奖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但错误的反应:不吝啬夸奖也是非常严重的。
5、 选用替代行为
在问题行为尚没有消除的时候,用有同样功能,但较为安全、健康和有益的行为替代它。像挤压能满足孩子自我刺激,再也不自我刺激。但这种方法对某些孩子没有用。
四、注意事项:
以上程序中须:第3、4两点注意它们的有效性(需要经常地回顾和调整);第5。不会引发其它不良行为或影响良性行为,不会比改变的行为有更多不良的后果;问题行为的消除需要具备操作的时间和环境条件。
最后要说明:如果孩子同时表现出几种问题行为,应该把握“集中时间,分别处理,取重避轻”的原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