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文摘 > 文摘浏览 > 浏览文章

中国雨人之谜——第八章 唯一的女孩子

2008/12/8 13:07:24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第八章 唯一的女孩子

  公元1981年,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一个16岁女孩子的出现无意众一医生开始了他们关于白痴学者现象的研究,而这一切又起缘于女孩子的舅舅无意间的一句提问……

舅舅在第几页?

  马文坐在床头,手捧一本《新华字典》专注地翻阅着,对于舅舅的到来和家人的谈话一无右,完全沉浸在她那本爱不释手的字典里。

  "马文很爱学习嘛。"舅舅说。

  马文的爸爸苦笑了一下,说:"什么学问学问不过是当个玩具罢了。"

  马文的妈妈说:"不管怎么说,总算有个东西占住了她的心思。她捧着那本字典,可以一整天一动不动地看,这几个月来天天如此。"

  马文连头也不抬,显然没有意识到大人们正在议论她,也许这些声音根本就没有进入她的大脑,她完全在那本字典里,那本字典就是她的全部世界。

  "马文,舅舅来了。问舅舅好。"爸爸引她说话。

  马文从字典里抬起头,茫然地看了看眼前的人们,眼里空荡荡的,直接了当地曝露出心智的欠缺。

  "这孩子就是和字典亲,昨天晚上说什么也不睡,一个人愣是看字典看到凌晨两点多。"妈妈说。

  舅舅慈爱地抚摸着马文的头,说:"马文,告诉舅舅,你会查字典吗?"

  马文愣愣地看着舅舅,没有反应,似乎没有听懂他的话。

  "舅舅姓郝,你能把这个字找出来吗?"舅舅问。

  舅舅刚说出"郝"字,后半句话还没说呢,马文便开始翻字典。这的确是"翻",而不是"查",舅舅的话音刚落,马文已经翻到了167到指着上面的一个字,含糊地说:"郝……"果然是郝字!

  "还真行。"妈妈说。

  舅舅更加心细,说:"我没看见这孩子查,她好象早就知道郝字在第几页,一下子就翻到了。"又对马文说:"舅舅中郝建国,你能把建国两字也找出来吗?"

  马文又是随手一翻,指出了"建"字。再一翻,又到了有"国"字的第160页。

  全家人都觉得新奇。

  舅舅问:"马文,你是不早就知道这几个字在第几页了?"

  马文这回点了点头,含糊地说:"在第几页,早知道……"

  "马字在第几页?"爸爸问。

  "300页。"马文脱口而出。

  "文字呢?"妈妈紧接着问。

  "472页。"马文又是想也不想。

  "中国共产党这五个字各在第几页?"前面问的都是自家人的姓名,这回舅舅道难题。

  "中字在591页,国字在160页,共在145页,产在45页,党字在80页。"马文仍回答得十分快。

  马文回答得如此迅速使大家不放心,使拿过她手里的字典逐字查证,竟然真的一字不差。

  再拿些更难的字,马文或是脱口说出页数,或是在几秒钟之内便准确地查出来,根本不用像大人们那样按着前面的拼音或是偏旁检索表来查找。那本小小的《新华字典》仿佛已经让她背下来了,她需要的,只是对个别记不准所在页码的字再翻着核对一下罢了。

  这孩子,神了!

不幸的经历

  我们上面描述的场景发生在1980年,那一年,上海市的弱智女孩儿马文只有15岁。

  马文出生于1965年,她的父母都是工程师,从事化学工作。母亲怀孕的时候,不幸发生了硝基苯慢性中毒,这给马文的生命蒙上了,决定了她弱智的命运。

  马文是第三胎,足月顺产,娩出时体重为2950克。她的长兄和次兄均智力正常。

  3岁的时候,马文刚会走路,4岁时才能讲话,但是口齿不清。4岁半那年,马文因发高烧而有过几次全身抽搐,以后一直身体很弱,动作笨拙。

  6岁,马文进了幼儿园,她明显地表现出智力的低弱,无法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男孩子们常常欺负她。即使是见了幼儿园的老师,马文也会害怕得全身发抖。

  父母教她见了认识的人打招呼,她却正好相反,见到熟人就害怕,更不用说主动打招呼了。相反,父母领着她上街,对面走过来索不相识的陌生人,马文却会微笑着热情地对人家乱打招呼,管这个叫"爸爸",管那个叫"姥姥",甚至会喊几十岁的长者"儿子",弄得跟在一旁的父母十分尴尬。好在谁都看得出来马文是个弱智,也就没人会真的介意。

  别的孩子都是7岁上学,可是那年去报名时学校却拒绝接受马文,理由很简单,一眼就能看出来她智力有问题,不够入学条件。"再过一年吧,也许孩子智力会好些。"老师这样安慰马文的父母。

  一年后,马文的情况并不见改善,作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不忍心让孩子成为文盲,想尽办法,央求学校,终于让马文走进了学堂。但是,8岁的马文仍然无法跟上小学一年级的功课。考试不及格,就只能留级,没有别的办法。那以后的8年间,马文连续留级6次,到她16岁那年,仍然在小学3年级就读,读了8年书,仍然分不清是二分之一大,还是一大,父母的心都碎了。

  平时,马文的生活完全需要父母照料,无法适应周围环境。

  马文不上学时便呆在家里,很少出门,一个人发愣,说些谁也听不懂的怪话,时间久了家长也就习以为常了。马文是在12岁那年迷上《新华字典》的,科到了痴迷的地步,废寝忘食,一本小小的字典整天拿在手里,再也不胡言乱语,每天只是痴痴地看那本字典,脑袋都要钻进去了,似乎恨不得整个人都到那字典里面去生活。

  有一天,晚饭已经摆到桌上了,妈妈叫了马文几次,她还闷在字典里不抬头。妈妈走过去拿下字典拉她去洗手,马文竟嚎啕大哭起来。无奈,把字典还给她,她立即止了哭声,又专心致志地看起来。

  "什么玩具都没有迷住她,一本字典倒成了她的玩具。"父母私下这样议论,见这字典能使马文安静,能带给她快乐,也就由着她了。

  有一次,马文的二哥查一个生字查不到,马文在一旁夺过字典,一下子为他翻到了。但是,这次经历却没有引起家人的注意。

  3年之后,由于舅舅偶然间的一个提问,马文在查字典上表现出的天才被发现了,立即引起左邻右舍的关注,亲戚邻里间议论纷纷。

  "这孩子,八成是中邪了。"

  "别这么说,人家那叫特异功能,现在正时兴。"

  "没准儿还是天才呢。"

  "我看可能是病快好了,也许能跟上学习了呢。"

  ……

  有好心人建议马文的父母,带孩子到医院去看看,也许真的是治好马文弱智的机会,这个正值青春妙龄的女孩的命运也许会就此改变呢。

  马文的父母心动了,决定带孩子就医。

长达4年的临床观察

  马文的父母带着她先到一些普通医院的儿科诊治,没有结果。有医生说既然是孩子大脑的问题,不妨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看看。于是,马文的母亲又带着她来到这个研究所。这时已经是1981年的4月份了。

  中科院上海脑研究所的学者又将马文推荐到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母亲第一次带她到这里诊病的时候,是1981年4月29日,神经生理室的张明岛和人时两位医生接待了她们,并开始了长达4年的临床综合观察,同时,这两位学者也由些开始了一系列关于白痴学者的研究,成为中国为数尚少的研究白痴学者的现象的人。

  张明岛和陈兴时先为马文做了身体和精神检查,结果显示:马文头颅如常,发育中等,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意识清楚,愿意合作,对答基本切题,但两眼发愣,口齿不清,言词表达困难。未发现破裂性思维、幻觉与妄想,定向全。

  两位医生又为马文做了脑诱发电位系列检查和智力测定。韦氏智力测定显示:马文总智商为64,而常人智商为100,120以上为聪明,70分以下为愚蠢,由此可知,马文系精神发育迟缓。

  对马文的"特殊才能"下进行了4次,其中测定患者的查字能力为3次。

  第1次,医生从实验登记册上随意挑选了56个常用字,如大、小、高、低、长、短之类,将这些字写在一张纸上交给马文,要求她查找出它们在字典中所在的,并且写下来。马文扫了一眼纸上的字,对置于一旁的字典看也不看,拿起笔来就写。医生在一旁为她记时,2分58秒事,马文已经给56个汉字注完了在字典中的页码数。医生当即进行了检验,只错了一两个字,准确率达93%。

  第2次测试难度加大了,医生从一本精神科专业书中选择了一段文字,共68个字,其中许多字是马文并不认识的。马文获得准助一本自己随身携带、平日在家时常翻阅的《学生字典》来查。马文翻查字典的速度同样很快,仅仅6分钟之后,她就把这些字一一查出来了。医生同样做了准确率达到75%。

  最后,医生要求马文在一本她没有使用过的字典晨查出28个难度较大的生字,马文的查字速度明显慢下来,但还是比一般人要快许多。医生最后核证,她的准确率达65%。

  对马文进行的另一项测试是反应时测定,医学缩写为RT。测定是在屏蔽的隔音室中进行的,马文坐在长椅上,注意力集中,短声声压为100分贝,由生理刺激器发出方波脉冲,波宽1ms,送于组合扬声器产生。扬声器置于患者正后方,双耳接受刺激。当患者接受到短声信号后立即按下电键,此时,以PS-43型数字频率计测算从刺激到反应的时间。患者接受了两轮刺激,每轮20次。测定结果显示:第一轮平均为1280ms,第二轮平均为556ms,两轮总平均为918ms,比同龄正常人的200.5ms值长了698.5。

  此外,在医生对马文的跟踪调查的几年间,她还接受过脑诱发电位检查,这种检查是用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和伴随负变化3种方法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马文的BEP波型基本正常。

  医生告诉马文的父母:她没有中邪,也不是特异功能,她是"白痴学者"。白痴学者,一个陌生的词汇,不仅对于马文的父母是这样,甚至对于当时的医学界也是如此。

罕见的女性白痴学者

  《一例女性白痴学者的监床现象学观察》、《白痴学者多项大脑诱发电位实验研究初探》……张明岛和陈兴时围绕着对马文的研究,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白痴学者的论文。这些论文无疑对填补我国医学研究白痴学者的空白起到了它们的作用。

  以往国外的一些报告显示,白痴学者几乎只见于男性。在马文之前,两位医生只了解到中国发表了一例关于白痴学者的报道,也为男性。而直到194年,据张明岛和陈兴时掌握的医学界报道的国内11例白痴学者资料,也只有马文这一例女性。女性白痴学者之罕见,可见一斑。

  白痴学者研究专家特伦格特曾通过对103例白痴学者的调查,结果其中89例是男性,14例是女性,显示了男女性别比例大约为6比1。

  在张明岛和陈兴时对马文的追踪调查中还发现,马文查的准确率在下降,失误增多。而且她的兴趣后来转移到了《新英汉字典》上。那么,马文的失误增多是否是因为兴趣转移的关系呢?

  国外一些学者的调查显示,白痴学者的突出才能往往出现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进入成年后会有逐渐消失的倾向。文献认为,白痴学者年龄通常在18至35岁,那么马文晃是过早衰退了呢?

  这些现象深深地困惑着,也吸引着两位学者。

  在较早发表的《一例女性白痴学者的临床现象学观察》一文中,两位医生呼吁医学界加强对白痴学者现象的关注与研究。

  他们提到:"我国是拥有10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来只见安徽一例男性报告和本文介绍的一例女性患者。据美国一位学者的资料,在精神发育迟缓者者白痴学者占该病的0.06%,虽然这个相对数字很小,但就绝对数字来看,白痴学者的人数就相当可观了。造成国内与国外在该病病例报告数字上的如此悬殊差异可能有两个原因;1,国内专业刊物上缺少介绍,因而未能引起国内临床上的广泛注意,代能中的有些人的专长还未为人所知;2,白痴学者如果铭记力很好,或者具有一些能力,确实能胜任某些工作,因而长期不被发现。有些家属是看到了低智的一面,但由于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而讳疾忌医,不来诊治。即使那些已被发现的白痴学者,也依然又被弃置在无人问津的封闭而孤独的角落里,消磨着时光,消磨着他们的那些独特的才能。因而本文报告只是抛砖引玉,建议今后在流行病学调查时或在临床诊断中,应不厌其烦地注意、寻找和发现混杂在低能中的白痴学者。因为,这种病例的及时发现,无论是对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的精神科医师,或者是对从事脑基础研究及从事低能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无疑都有着重要的探讨价值和富有启迪的。同时,也有利于填补国内教科书的空白。

  张明岛和陈兴时这两位学者上面的这段话,无疑是对中国同行们的一个号召。与此同时,他们自己也在身体力行地进行着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继续寻找着新的白痴学者。

  陈兴时曾专门投入时间和精力在上海市寻找白痴学者,他相信佑大的上海、1千多万人口,绝不仅仅是一个马文。他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上海一所所残疾儿童学校,他相信那里面可能就藏着天才。功夫不负苦心人,后来他真的又发现了一个男性白痴学者,他的名字叫宁强。关于宁强的故事,我们将在下一个章节中讲述。

  我是在1995年8月到上海采访兴时的,此时与他长年合作进行白痴学者研究的张明岛先生已调任上海市卫生局任局长。

  我向陈兴时打听马文的近况,希望能亲自采访她。陈兴时告诉我,马文已经开人世了,故于一年前。



□ 作者:方刚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中国雨人之谜——第八章 唯一的女孩子]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