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領域的工作者或許會發現,為什麼自閉症的兒童好像越來越多?事實上也的確是如此,過去醫生認為自閉症的發生率大約是1/2000,即兩千個孩子大概會有一個孩子有自閉症,但是目前有些研究顯示,這個數字已提高到1/500,足足增加了四倍。
自閉症的診斷:
在美國精神醫學會診斷手冊(DSM-Ⅳ)上,對自閉症的診斷有三大標準:
一、有社會互動上的缺陷:自閉症並不是全然沒有社會互動行為,而是有互動上的缺陷。譬如,他們比較不會做主動互動、不會正確的回應,也常會將別人的行為解讀錯誤。
二、有溝通上的問題且特別是溝通品質的問題:有些自閉症患者是有語言的,只是他們的語言問題是在溝通品質的缺陷,例如亞森伯格症候群的孩子常有過度仿說的現象,就是屬於質的缺陷。
三、他們的某些行為或對某些有興趣的東西會過度偏好固著,例如,喜歡看線條、對於特殊奇怪的聲音著迷。有些自閉症家長就發現,他的小孩都只看同一卷錄影帶、特別喜歡抖動繩子、轉圈圈或重複化線條等,這就是過渡偏好固著的現象。
目前有些理論證實,有些自閉症的孩子可能對感官訊息的處理有困難。他們對某些視覺、聽覺等感官上的訊息,常可能過度反應或是過度不反應現象;在本文中我們將從「感官訊息處理」的角度來探討自閉症孩子的行為問題。
~自閉症兒童的行為模式~
自閉症兒童有某些典型的行為模式,例如:
一、環境持同:
自閉症孩子常常要求環境要保持不變,例如有一個孩子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跪在陽台地上,說:「這不對」,就開始排鞋子,一定要將鞋子按照他腦袋中記憶的順序一模一樣排好,不能稍有變動。
二、固著行為:
為何會有固著行為?一個原因是因為孩子有環境變化處理上有困難,孩子無法應付環境改變,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求環境不變來適應自己。第二個原因是自閉症孩子普遍都在記憶方面非常突出,所以所經驗過的事物都深記於小小腦袋中,當有類似情境出現,就照本宣科一番,也就表現出固著行為。有一個媽媽就說,她買東西一定要買到處都可以找得到的,絕對不可以買特殊的,否則一旦壞掉就沒辦法,因此有些家長買東西不得不買兩樣,萬一一個壞掉了,還可以有同樣的東西可以替代,讓孩子感覺沒有改變。
三、以舊經驗處理新經驗:
其實一般人也常會如此,例如第一次到某個從未去過的地方,有人告訴你路線如何走,此後,即使有很多條路都可以到達,我們還是會習慣走第一次的路線。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必須留意教導自閉症幼兒時,不要過度窄化孩子的學習經驗,當我們過於強調所有學習需要結構化時,孩子的經驗也容易被窄化,但是自閉症幼兒又無法在過渡開放沒有結構的課程中獲益,所以對自閉症個案的早期療育課程設計,應在結構化中有多元化及豐富的學習經驗。
四、沉浸於自我刺激:
很多自閉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可能跟他的感官需求很有關係。在感覺統合系統裡面有談到兩個概念,有些刺激可以讓我們的神經安定下來,有些刺激可以讓我們的神經覺醒起來。而本體刺激的活動都是屬於安定神經的作用。有時會看到自閉症孩子在換一個新環境時會開始咬東西,這是因為他緊張;有時興奮時就會用盡全身的力氣一直跳,這都是在做很多的本體活動,企圖以這些本體活動讓自己的神經安定下來。
五、過於偏好或過於排斥的行為:
自閉症的孩子對於聽覺和視覺的刺激會是選擇性的,且常是該反應的不反應,不該反應的卻反應。在觸覺方面則比較傾向於敏感防禦型,自閉症孩子對觸覺的刺激的統整普遍不佳,當他感覺到有人要碰他時,他就會開始防衛,像刺蝟一樣「ㄍㄧㄥ」在那裡。因此,一個觸覺比較敏感的人就比較不喜歡坐在一群人中間,可能會去選擇角落的位置。在味嗅覺方面,有些孩子會偏好特殊味道,例如清潔劑的味道等。自閉症的孩子對於前庭活動與本體活動會過度偏好情形。
六、單向式互動模式:
自閉症孩子的互動通常都是發生在他有極度需要時,而其表達方式,可能是用拉人的方式;但是當大人或同儕要與他互動時,他不會理你,他們的互動多是單向式的。
七、自閉症的孩子容易對環境判斷錯誤,所以會不知危險;有些則是過於逃避環境,什麼地方都不敢去。
~自閉症兒童學習特質~
自閉症兒童由於感官訊息處理的困難,常造成他們的學習方式有異於一般兒童,他們可能在某些發展上表現特別優異,而在某些發展則明顯有困難,這就是自閉症兒童常被稱為「零碎的天才」;瞭解自閉症的學習特質,才能幫助自閉症跨越學習困難的鴻溝,其學習特質包括:
1.感官覺知的問題:
由於自閉症兒童對於感官刺激多呈現選擇性反應,常過度偏好某些感覺,對某些感覺刺激又過渡排斥,例如:有些孩子過度偏好觸覺,碰到什麼東西都要摸,而有些孩子一緊張就會開始跺腳、轉圈圈來安定其神經。
2. 認知學習策略問題:
自閉症兒童常使用過於偏窄的學習管道來學習,而非多感官學習。一般的人是用多重感官在學習的,例如不僅看到投影片上的字也可聽到講者的聲音,但有些人則看了就聽不到,聽了就看不到,這不僅是自閉症的孩子會這樣,一般的人也可能會有這種情形。
3.過於依賴記憶策略:
記憶能力特佳是自閉症兒童給人印象深刻的一部份,但是過渡使用記憶策略而不求慎解,會影響其學習,例如有些孩子很會背九九乘法但是不會計算;有些孩子很會背唐詩三百首,但是他們不瞭解意思。
4.語言溝通問題:
將近有1/2的自閉症孩子沒有口語溝通能力;有口語的個案也常呈現以「非慣性語言」的溝通特質;所謂的非慣性語言指的是利用可區辨的語句或是語詞表達,但是跟社會所能接受的溝通慣例不同,一般人難以理解他的意思。
~自閉症的非慣性語言常用四種方式表現~
A.仿說:
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立即式的仿說,例如你問他,他立刻模仿,可能模仿整句也可能只重複後面幾個字;還有延宕式的仿說,可能在學校聽到的話,回到家後才會說。
B引喻式的語言:
例如「你很凶嗎?你不凶我要吐口水喔」,這種語句的功能常是用來抗議、表示拒絕的,或為了要求的、表示需要的。
C.不停地問問題:
這類型比較少見,其溝通目的在尋求注意或要求傳遞訊息。
D.固著性的談話:
像宣告式的語言,例如「東西放好不可以掉下來,小心喔!小心喔!」一直重複地說。
非慣性的語言是不容易改掉的,除非他們在溝通理解上面有所進步。比較重要的是,老師和家長們要瞭解孩子在使用非慣性語言時的真正溝通意圖及目的,而滿足其溝通需求。孩子在使用非慣性語言時都有不同的功能,使用非慣性語言的自閉症個案,他們的認知層次都比較高,比較好,也就是常聽到的高功能自閉症。
5. 社會性互動問題:自閉症兒童之互動動機弱、互動方式別人無法理解、無法解讀互動情境。例如,他正在生氣時我們過去拉他的手,我們的意思可能是要安慰他,但是他的經驗可能是有人伸手過來就是要握手,他可能就會伸出手來握手這就是自閉症解毒互動訊息困難情形,他們常誤解別人的互動意義。
6.有自我刺激行為:也許是為了滿足他的感官需求或是遊戲特質仍停留於感官性遊戲階段,自閉症個案常有自我刺激行為。當然,自我刺激行為的出現,也可能是因為個案無法理解外界訊息、無法融入環境或太無聊有關;有些個案需藉自我刺激來誘發神經反應或安定神經。
~自閉症兒童的訓練~
常看到家長或老師教導自閉症的孩子說話的情境是:在孩子眼前拿一個杯子,問他:「你要喝水嗎?」然後就站到孩子的旁邊,拉孩子的手拍著胸口說:「我要喝水」,要求孩子跟著仿說「我要喝水」,一次又一次、週而復始;長時間下來,孩子慢慢被制約,就會認為要喝水一定要有手拍著胸口的手勢。而且個案也可能只對「你要喝水?」這句話有反應;可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用「你要喝水嗎?」這樣的問句和相同的動作來問,孩子在這樣過渡結構而僵化的學習下,可能會被制約成當你問他要不要喝水時,他就一定會說「我要喝水」──不論他渴不渴!而別人問他:你口渴嗎?他卻不會回答!
與自閉症兒童互動時,我們提供的資訊如果過度狹窄沒有變化時,孩子的行為模式和語言也就會更窄化。所以如何設計課程及教學,有效幫忙自閉症兒童學習,對一個特教老師或家長是極大挑戰,下列的建議提供參考:
1.教學時必須要提供多感官的教學方式,要能看到、聽到、摸到並且操作一下,才能幫忙個案建立事物之完整概念。
2.語言溝通方面,應強調聽指令的能力或習慣的建立;對於沒有口語能力之個案,建立個案可很快習得且社會接受的溝通方式來溝通,溝通方式有很多,圖片交換系統、手勢動作、溝通輔具、口語(包含非慣性的語言),都是可以運用的溝通方法,重要的是,如何提供自閉症個案之有效溝通環境,是我們的責任。
3. 建立有意義的互動行為,在互動時的「引發互動」、「維持互動」、「結束互動」,對於自閉症而言,最困難的就是引發互動,所以,教導一般幼兒在與自閉症互動時,應扮演「互動引發者」之角色,而自閉症則可以成為「互動的回應者」,那麼,將可以有效提升自閉症的互動行為。。
4.增強個案好的行為,來建立其行為。
5.請接受孩子偶發的無法控制行為。
6.提供可融入、可參與的學習環境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