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缘起与动机
在1866年英国医师Langdon Down开始对一群出生时即在外观上有其独特式特征的小孩──头扁平、眼睛小而向外上斜出、脖子小、四肢和手掌较短------等50个不同之表征作描述开始,唐氏症的名称就如此被定义下来。一百年来世人对唐氏症的研究可说不遗余力,相关的研究报告很多,也让我们对这一种症候群所产生的原因、预防、医疗、复健、教育等有相当完整的了解。唐氏症是因为染色体异常所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症候群,患者的基因第21对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一个(47个),而具有特殊的体型、脸型五官,发展迟缓、智力障碍等方面的临床症状。智力有障碍的儿童则多少受认知功能的影响,在语言沟通能力发展亦会受阻;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唐氏症儿童其智商为中度智能障碍,因此,他们普遍性在语言沟通能力学习上有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在国外针对唐氏症儿童的语言沟通能力之相关研究有很多,现今在国内对唐氏症儿童之相关研究大多被包括再智能障碍儿童中一起讨论,单独探讨唐氏症儿童的语言沟通能力报告则较少。实际上,智障儿童包括许多类别的障碍儿童,唐氏症儿童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若以智能障碍儿童的语言沟通能力发展来看待唐氏症儿童这方面的发展,则实在有失客观;再言,本身国语中文语言系统,其构成的内涵要素与英语或其它语言都不相同,如果仅从国外的研究文献而推论到国内的唐氏症儿童的语言沟通能力状况,恐怕也不妥。
笔者从事语言治疗工作数年,临床上接触不少唐氏症儿童,也发现有些唐氏症儿童在一般表现方面都不是很差,除了语言沟通能力外,尤其口语语言的障碍,而只要能够突破语言沟通障碍,相信让他们学习一技之长过独立生活,绝对不会有问题的。因此,笔者希望参考国外文献上对唐氏症儿童语言沟通的各项研究果与实验发现,试图能了解唐氏症儿童语言沟通发展的问题和介入策略,并进一步地引发思考下列的问题:
一、如何去探究国内唐氏症儿童他们的语言沟通学习问题及困难?
二、影响他们的语言沟通学习相关因素又有哪些?
三、这些因素是因唐氏症儿童本身的缺陷所导致的学习困难?或是因语言本身系统的特质而使其学习难度增加?
四、针对他们学习语言的困难因素,人为上是否有办法可以协助其克服并进一步的促进学习?
贰、【唐氏症儿童的语言沟通】
(一)语言发展
一般会假定语言发展迟缓与智力障碍有关,依此推测唐氏症儿童语言前期发展是相同的迟缓现象。Dodd等(1975)有关唐氏症儿童早期发生的研究,否认这种看法。他们发现虽然唐氏症儿童在智力及动作发展较一般儿童低,但在语言学上的特性上明显差异,如:发音量、发声时间、发音长度、哭的时间、声母即发声的种类均与一般儿童相近。在语言前期(prelinguistic)及语言期(linguistic)发声方面,唐氏症儿童与一般儿童也很相近。Smith(1981)的研究显示,一般儿童的重复呢喃语期约起始于出生后第8个月,唐氏症儿童则起始于第8.4个月,也在正常范围之内。Cruttenden(1970)的研究也指出声母构音的位置由后位移至前位约在呢喃语期,唐氏症儿童与一般儿童在构音位置、方式及时间也都接近。一般儿童最早发出具意义的语词及起始语,约在12-15个月之间发生,差不多就是孩童开始会走路的时间。根据Smith与Wilson(1973)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唐氏症儿童发出起始与约再2岁至3岁之间,并且个别差异性相大;有的唐氏症儿童在1岁就开始产生口语,有的则要到7至8岁仍未能产生口语。Smith研究中,发现唐氏症儿童发出起始语的时间平均是在出生后第21个月开始,比一般儿童约慢7个月。除了在开始产生口语的时间比较晚之外,其后在发展的速度也相对的比较慢。唐氏症儿童在发出起始语的第10个月后,只有10%的语音能被双亲及研究者所辨识。相对的,在一般正常儿童方面,则在发出起始语后4个月有50%能被辨识,2岁之后几乎完全能被辨识。综合以上有关唐氏症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结果,唐氏症儿童在口语前期发声方面与一般正常儿童无很大的差异;在具意义言语的发展则比一般儿童起始时间来的慢,且在速度上也呈缓慢的情况;一旦有简单字汇出现的唐氏症儿童,他们所发出之语音能够被辨识的程度,在比率上也较正常儿童来的低。
除此以外,在几份研究有关唐氏症儿童的语言沟通与动作发展之间的相关报告中指出:在语言理解接受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唐氏症儿童的表现为理解接收能力优于表达能力,而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他们成年(Cooper,1995);同时唐氏症儿童的语言发展较好的指针为年龄及动作的发展里程碑(milestone,如爬行、走路、拍手等),而非智商的高低。
(二)仿说及言语能力
唐氏症儿童的仿说和言语能力发展与其语言沟通上的障碍有关。Sokolov(1992)比较唐氏症儿童与一般儿童在模仿语音的速度、语句形式、平均语句长度,结果发现唐氏症儿童的模仿表现稍差。差别的原因与语言程度及模仿来源有关,句子长度一增加,模仿的速度就下降,而唐氏症儿童在跟着母亲的声音作模仿的型态也和对自我重复的声音模仿不同。在言语方面,曾进兴报告指出根据他研读"Improving the communication of people with Down syndrome"这本书所描述,大部分的唐氏症儿童(95%)说的话令听者难以听懂;而使其言语不佳的因素,包括清晰度低、构音有缺陷、50%的唐氏症儿童有口吃现象、粗嘎的嗓音。在国内林丽英一份探讨有关唐氏症儿童、智障儿童以及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的构音错误情形报告中亦指出:唐氏症儿童的声母错误的音韵历程最不稳定,韵母的错误次数显著高于智障儿童和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所以,唐氏症儿童是三组各暗中构音能力最差的,而这研究结果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同。
(三)非口语沟通与社会互动
非口语沟通技巧是所有孩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基础,Mundy研究证实唐氏症儿童的非口语要求技巧和往后语言的发展有较大的相关性,且发现他们利用手势或眼神,以暗示他人将注意力置于与自己相同的同一事物上的"非口语叙述技"有显著缺陷,而"非口语叙述技"和"社会互动能力"与唐氏症儿童的语言表达有相关,但和语言理解无相关,唐氏症儿童的早期非口语沟通技巧发展障碍,也是造成其整体语言沟通发展障碍的重要因素。沟通的表现即是与人作互动的过程,从互动过程中个体学会了沟通的技能,可见语言沟通发展与社会性互动是密不可分的。文献上有不少针对唐氏症儿童与其母亲之间的互动情形研究报告指出,当这些唐氏症儿童的母亲与他们的小孩互动时,比较常用指导口气,控制口吻和制止口吻方式说话,这对唐氏症儿童若有沟通意图时是一个很大的阻力。Tingley则发现唐氏症儿童的母亲比一般儿童的母亲较少使用与情感、认知有关的内在感情状态语汇,而较常用与物质层面叙述有关的语汇。又根据Harris的研究指出,唐氏症儿童的母亲也很少会去扩充孩子的单字句和「完全可被理解」的多字句;对于孩子的「并不完全被理解」的多字句则较常会扩充回应。Harris同时也指出唐氏症儿童的语言理解和照顾者是否参与注意儿童挑选的玩具有关,当照顾者改变注意或不参与注意儿童所挑选的玩具,则与其语言获得呈负相关。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