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文摘 > 文摘浏览 > 浏览文章

影响儿童心理行为的因素七

2008/12/8 13:04:37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精神心理发育的评价

    正常儿童精神心理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故在成长过程中定期进行监测可及早发现其发展趋势及有无偏异。在定期的儿童保健门诊中,进行体格生长指标和全身体格检查时,应同时询问小和精神心理发育情况,并作某些检查。如询问:何时能竖头、独坐、爬行、手抓物、两手玩等运动发育史;发音、叫人、理解命令、讲单词等语言发育情况;认识父母、陌生人,与他人同玩,自己穿衣服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发育。不同年龄小儿粗细动作、语言、适应人物能力及行为的发展进程可参考表2-1。如发现有精神心理发育偏离可疑时,则需进一步作智能发育测试。

    智能发育检查亦称心理测验、婴幼儿期也叫发育测查,用于了解小儿智能发育情况是否合乎正常发育规律,有无发育迟缓或异常障碍,以便及早发现、追查原因,加以恰当处理。要对发育作出评价必须要综合考虑各方面资料,有时还需多次随访复查才能确诊。发育检查或心理测验的结果只能反映被测者当时情况,而不能预测将来智能水平。

    目前国内外采用的心理测验方法种类不少:有适用于婴幼儿的,也有适用于学前或学龄期小儿的;有全面测试的,也有偏于某一方面单项测试的。按测验的目的可分两大类,即筛查性测验和诊断性测验。

    (一)筛查性检查 方法简便、快速,可于短时间内粗筛出正常者或异常者。异常者尚需作进一步的诊断检查,才能结合病因诊断进行治疗。常用的筛查测验有:

  1.丹佛发育筛查试验(Denver development screening test,DDST) 近年来尚有修订版(DDST-R),已为国际上广泛采用。我国某些省市亦已根据当地儿童发育加以标准化。用于儿保及临床工作,DDST筛查测验主要用于6岁以下小儿智能筛查,共105个项目,分布于应人能、细动作-应物能、语言能、粗动作等4个能区,105个项目各以横条代表,逐项检测并评定及格或失败,最后评定结果为正常、可疑、异常、无法测定,不评智商,初测结果为后3项者,2-3周后应复试,可疑或异常者应进一步作诊断性测验。

  2.皮博迪图画词汇试验(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PPVT) 用150张图片,每张有黑白线条画四幅,讲一个词汇。要求指出其中相应的一幅面,供2.5岁-18岁儿童或青少年用,方法简便,测试时间短,尤适用于语言或运动障碍者。

  3.绘人试验 要求小儿在一张白纸上用铅笔画人像,然后进行评分,方法简便,10-15分钟可完成.不需语言交往,可用于不同语言地区.适用于5-9.5岁儿童。

  4.入学合格测验(或称50项测试)订50个问题,要求被试者回答,答对一题给1分。项目简单,评分易掌握,测试时间仅需20-25分钟。

    (二)诊断性测验 包括范围广,内容多而详细,测试时间较长,评定也复杂,但较精确,可得出发育商或智商。

    1,Bayley婴儿发育量表 包括精神发育量表(163项)、运动量表(81项)和婴儿行为记录(24项),适用于2-30个月婴儿,顺利完成测试约需45-60分。

    2.Gesell发育量表 适用于4周至3岁的婴幼儿。从大运动、精细动作、应物能、言语能、及应人能(个人社会行为)5个方面进行检查,并把4周、16周、28周、40周、52周、18个月、24个月、36个月作为关键年龄(key-age),即在这些阶段显示出飞跃进展,测得结果以发育商数(developmental quotient. DQ)表示,发育商数=(测得的发育成熟年龄+实际年龄)×100,每次检查约需60分钟.我国已有修订常模。

    3.Standford-Binet智能量表 适用于2.5-18岁的儿童及青少年,测验内容包括具体知识如感知,辨别和记忆,以及抽象知识如思维、逻辑、数量和词汇.用于评价小儿学习能力和对智能迟滞者作诊断及程度分类,年幼者测试时间为30-40分钟,年长儿约需1.5小时。

    4.Wechsler学前及初小儿童智能量表(Wecllsler preschool 1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WPPSl) 适用于4-6.5岁小儿。测试内容包括词语类及操作类两大部分,测试结果可得出词语和操作的智商,每次测试约需40-50分钟,我国已有修订常模。

    5.Wecllsler儿童智能量表修订版(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revised,WISC-R)适用于6-16岁儿童,内容也包括词语类和操作类,每次测试约需1-1.5小时,我国已有修订常模;我国学者根据国内情况自行设计的有西南量表、儿心量表、发育筛查试验(DST)等。

儿童心理行为障碍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随年龄大而渐趋成熟,在其发展过程中如受到体内外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可使其偏离正常而出现心理行为障碍,常见的有注意力缺陷多动征、多动症抽动、智力低下、儿童学习困难、吮拇指、咬指甲癖等。

    (一)学习困难或称学习障碍,是由于儿童在精神心理发育过程中某种心理功能发生障碍,如认识、记忆、理解、语言、动作、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等能力有障碍,影响学习能力,使学习成绩明显落后。病因比较复杂,包括:先天遗传因素、围生期产伤窒息、器质性疾病如感觉器官异常造成视觉、听觉、发音等功能障碍,大脑发育不全等;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征,表现为上课不能专心,不能顺利完成作业,阅读困难等;周围环境缺乏有利刺激;家庭不良影响如溺爱、放任或缺乏温暖、父母忽视、精神焦虑抑郁、孤癖等社会心理因素也可造成学习困难。对儿童学习困难情况应仔细了解、分析其原因,针对小儿具体的心理障碍重点进行矫治,加强教育训练,以鼓励表扬为主,切忌责怪打骂,须取得家长的理解和密切配合才能有效,改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措施。

    (二)智力低下,又称智能发育滞迟(mental retardation, MR),病儿智力发育明显低于同龄儿平均水平,智商(IQ)在均值减2个标准差以下。小儿智能落后是大脑发育障碍引起的综合性功能不全,包括认知、记忆、理解、运动、言语、综合分析、思维、想象、解决问题等各方面。按其严重程度可分为:IQ轻度50~70;中度30-50;重度<30;一般IQ70-80为边缘状态。病因繁多,可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如21-二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减低;母孕早期曾患风疹、流感等病毒感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形或宫内发育迟缓,产时窒息、颅内出血等,出生后患脑炎、脑膜炎、脑外伤、脑缺氧、中毒性脑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留有智力低下后遗症,营养缺乏或紊乱。重度营养不良,环境社会因素缺乏外界刺激教育都可引起智力低下。诊断依靠有关病史。体检发现先天畸形、特殊面容、以及神经反应、运动、语百等功能检查异常。还可行智能心理测试,经筛查可疑者,用诊断量表复查可作出初步诊断。预防措施包括:通过遗传咨询防止近亲结婚:孕期有怀疑时可作羊水、绒毛膜活检,进行染色体或基因检测,有遗传性疾病者可考虑中止妊娠;孕期保健应预防病毒感染,勿乱吃药、饮酒、吸烟,早期建卡,定期检查;改进接产技术,防止产时脑损伤;通过新生儿期筛查试验,早期发现可治性代谢缺陷病,可防止智力发育障碍。对智力低下患儿应尽可能进行病因治疗,结合持久的功能心理训练,改善周围环境,以提高智能。培养自理生活能力和从事简单劳动。

    (三)屏气发作 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多发于6-18月婴幼儿,5岁前会逐渐自然消失。呼吸暂停发作常在情绪急剧变化时,如发怒、恐惧、悲伤、剧痛、剧烈叫喊时出现,常有换气过度,使呼吸中枢受抑制,哭喊时屏气,脑血管扩张。脑缺氧可有昏厥、丧失意志、口唇发绀、躯干、四肢挺直,甚至四肢抽动,持续约0.5~1分钟后呼吸恢复,症状缓解,唇指返红,全身肌肉松弛而入睡,一日可发作数次。这种婴幼儿性格多暴躁、任性、好发脾气,应加强家庭教养,遇矛盾冲突要耐心说理解释,避免粗暴订骂,尽量不让孩子发脾气哭闹,但也要坚持合理教育。

    (四)吮拇指癖、咬指甲癖 3-4个月后的婴儿生理上有吸吮要求,常自吮手指尤其是拇指,这种习惯常发生在饥饿时和睡前,应随年龄增长而消失,但有时小儿因心理上得不到满足而精神紧张、恐惧焦急,未获父母充分的爱、又缺少玩具音画等视听觉刺激,孤独时吮拇指自娱,渐成习惯,直至年长尚不能戒除独自读书玩耍时吮拇指的行为。长期吮手指可影响牙齿、牙龈及下颌发育,致下颌前突、齿列不齐,妨碍咀嚼。咬指甲癖的形成过程与吮拇指癖相似,也系情绪紧张、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坏习惯,多见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要多爱护和关心这类孩子,消除其抑郁孤单心理,当其吮拇指或咬指甲时应随时提醒并将其注意力引到其他事物上,应鼓励小儿建立改正坏习惯的信心,切勿打骂讽刺,使之产生自卑心理,也不要在手指上涂抹苦药等。

    (五)习惯性会阴部磨擦动作 幼儿有时可发生两腿交叉磨擦会阴动作,有时依床角、墙角或骑跨栏杆进行,多在入睡前、睡醒后或在独自玩耍时发生,大多因会阴外生殖器局部刺激引起后渐成习惯,持续反复发生。应注意会阴清洁卫生,治疗局部炎症感染,清除局部刺激因素,驱绕虫等。在发作时以有趣事物分散其注意力,睡醒后立即穿衣起床避免发作,每晚睡前安排体力活动,使之疲劳后易入睡,但切忌责怪、打骂、羞辱、讥讽,以免使其精神更为紧张抑制。要使小儿生活轻松愉快,解除心理压力,衣裤、被褥不可太厚、太紧,鼓励小儿参加各种游戏和活动。

    (六)遗尿症(enurcsis) 正常小儿自2~3岁起已能控制膀胱排尿,如在5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遗尿症,大多发生在夜间熟睡时称夜间遗尿症,也可发生在白天,较少见。遗尿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遗尿症多因控制排尿的能力迟滞所致而无器质性病变,多半有阳性家族史,男多于女(2~3:1);继发性遗尿症大多由于全身性或泌尿系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等引起,其他如智力低下、神经精神创伤、泌尿道畸形、感染、尤其是膀胱炎、尿道炎、会阴部炎症、蛲虫刺激等都可引起遗尿现象。以原发性遗尿症占绝大多数。

    原发性遗尿发生在夜间为多,偶见白天午睡时或清醒时也可发生。发生频率不一,每周1~2次,或每夜1次甚至一夜几次。健康欠佳、劳累、过度兴奋紧张、情绪波动等可使症状加重;有时自动减轻或消失,又可复发。约50%患儿可于3~4年内发作次数逐渐减少而自愈,也有一部分患儿持续遗尿直至青春期或成人,往往造成严重心理负担,影响情绪、性格和学习。

    对遗尿患者必须首先除外全身或局部疾病,应详细询问病史:有无尿急、尿频、尿痛等泌尿系感染症状;家庭、学校、周围社会情况,及训练小儿排尿的过程等。全身和会阴部检查也很重要,检验包括尿常规、尿糖、中段尿培养等。

    继发性遗尿症在处理原发疾病后症状即可消失,原发性遗尿症的治疗首先要取得家长和患儿的合作,建立信心,坚持训练,指导家长安排适宜的生活制度和坚持排尿训练,绝对不能在小儿发生遗尿时加以责骂、讥讽、处罚等,否则会加重患儿心理负担,午后应适当控制饮水量,排尿间隔逐渐延长,每次排尿务必排尽,晚饭后不宜进行兴奋活动,睡前排尿,睡熟后父母可在其经常遗尿时间之前叫醒,使其习惯于醒觉时主动排尿,必要时亦可采用警报器协助训练。药物治疗大多有副作用,效果仅50%左右,停药后又易复发,故应用要慎重。一般可用:1.盐酸丙咪嗪(imipramine):6岁以下不用,6岁以上从10ug/d睡前1小时口服,渐增至25ug/d,>10岁可用50ug/d。2.去氨加压素(desmopressin,DDAVP):为抗利尿药,以减少膀胱尿量。9岁以上40ug/次,从10ug开始鼻内吹入法给药,睡前给,除药物外,尚可考虑针灸推拿、中药秘方治疗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影响儿童心理行为的因素七]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