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计划主持人:国立台北护理学院护理系助理教授 叶明理
研究计划共同主持人:国立台湾大学物理治疗学系教授 廖华芳
私立长庚大学护理研究所教授 徐亚瑛
研究计划协同主持人:国立台湾大学附设医院主治医师 蔡文哲
共同主持单位:台湾动物辅助活动及治疗协会
一、动物辅助治疗简介
动物辅助治疗(Animal-Assisted Therapy, AAT; 或称宠物治疗Pet Therapy)乃指所有以动物为媒介,在兼顾动物与人双向福祉的理念下,将合乎条件的动物适当地纳入人类健康照护或教育情境,以达到医疗、护理、复健、教育、谘商、情绪缓解、及提升生活质量等目的的作法。动物辅助疗法是以建立动物与人和谐关系(human-animal bond)以促成人类身、心、灵、社会等整体生命安适状态(well-being)为其中心理念,藉由动物的参与,以提升人们的身心健康状态、独立性以及生活质量(Delta Society, 1996)。在过去国外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多数的研究或实施方案都支持动物辅助治疗可以提升病患生活质量、成为病患健康促进的方法,改善照护者的照护质量、强化身心障碍者的疗效、成为身心障碍者疗育过程中有效的教育媒介以减轻疗育人员的工作负荷。与动物互动可以达到生理性的治疗目标,如改善服务对象的血压心跳值、提供肢障患者活动肢体的意愿与增强耐力的复健成效、促进语言障碍者语言治疗的成效等等。在心智与情绪的治疗目标上,与动物相处可以提供安全感、减低焦虑及忧郁,可以诱发服务对象的同理心与关怀他人的能力,使其与他人建立较为和谐的人际互动。在教育性目标上,可以藉由照护动物的经验中进行生命教育,透过动物的媒介,提供增加语汇及促进社会化的教育成效。此外,对身心障碍者而言,与一个"无权威感及威胁性且活生生的伴侣"互动时,就像在游戏治疗的情境中,特别会产生安全及放松感,比较不会因为害怕,焦虑而拒绝合作,在此情境下,疗育或复健活动中之目标应该是容易达成的。
二、国内外动物辅助疗法推行现况
近代有计划的实施动物辅助疗法则肇始于1960年代的北美地区,目前已有超过500个计划在全美各地进行(Delta Society, 1996),在欧洲则有位于瑞士的Institute for Applied Ethology and Animal Psychology (IEAP),大力提倡动物辅助疗法并积极培育相关专业人员,而亚洲则有日本、香港、中国、菲律宾等国进行此类计划。然而这样的措施在国内仍属少见,我国目前发展较为完整的「狗医生大使活动」是于1999年末由「台湾动物辅助活动及治疗协会」(前身为亚洲动物基金会台湾狗医生大使)开始在国内所发展的动物辅助活动与动物辅助治疗服务工作。动物辅助活动与动物辅助治疗是以「动物访视」方式,由受过训练与筛检的饲主与其动物所组成的「动物伙伴」(即「狗医生大使」)定期拜访病患来进行。所有的动物与饲主必须经过协会一系列的动物行为训练课程,通过狗医生资格测验,并通过见习与实习的要求方能取得服务执照,而狗医生的饲主也必须接受至少六小时的动物辅助治疗基本课程与测验,方能取得服务执照。此外,动物取得执照及每年更换执照前都必须提出合格兽医师检验证明,确定该动物无人畜共通传染疾病、内外寄生虫、且完成预防针注射。透过上述各项严格把关措施,务使所有合格狗医生符合「安全」与「卫生」等方面之要求。
同时国立台北护理学院叶明理老师在国科会的补助下也于2000年开始与台湾动物辅助活动及治疗协会共同进行动物辅助活动与动物辅助治疗模式之本土化的研究发展工作,目前团队中以犬类动物为主,并已陆续在老人赡养中心、护理之家、儿童发展中心、育幼院等机构展开访视性服务工作。在2001-2003年的发展与本土化施行过程中颇获社会大众、服务机构与病患之欢迎,研究结果亦初步显示系统性地以动物介入病患之治疗活动,可以增加病患在社会互动、生活自理及肢体活动的能力(叶、廖,2001; 叶、廖、陈, 2002)。
三、国内动物辅助治疗的实施成效
国外将动物辅助治疗用于辅助自闭症儿童的疗效颇为显著,Isaacs (1998)对5名5-12岁中重度自闭症状儿童施以定期访视性动物辅助治疗活动,结果发现有狗出现时,不论是语言性社会行为(social verbal behaviors)、非语言性社会行为(social nonverbal behaviors)、互动行为(reciprocal interactions)等均比无狗时的发生频率高,而有狗时个案的负向社会行为(social negative behaviors)出现频率亦明显减少,研究者认为治疗犬的出现可以提供「触媒」(catalyst)功能,强化自闭儿与治疗师的互动关系。
本研究群在2001年起开始的犬类动物辅助治疗系列研究与发展中,陆续展开对于中风失能老人、脑性麻痹儿童、失智老人、及自闭症儿童的服务与评值。在自闭症儿童的初探性研究方面,针对八名自闭症及自闭倾向儿童为对象,在其原有之特教课程中介入动物辅助治疗,并观察记录分析。观察的项目包括社会性、沟通能力、及刻板与固着行为三类共31项。结果发现:「主动表达--肢体」、「主动表达—单音」、「主动表达—仿说」、「主体响应—肢体」等正向行为项目上,有狗时的平均发生次数高于无狗时。而在「无故产生之不当行为」、「接受指令或要求时—离开」、「接受指令或要求时—自伤行为」、「固着行为—转圈/踮脚尖走」、「固着行为—东西不离身」等负向行为项目上,有狗时的平均发生次数低于无狗时。
在针对58名病患、家属及工作人员对AAT计划的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呈现:
所有儿童家长均表示有AAT活动加入课程后,发现孩子变得比较快乐且肢体活动有进步。所有家长认为AAT活动对孩子整体发展有帮助、对「狗医生大使」的表现感到满意、愿意让孩子继续参加此类活动,甚至愿意考虑在家中饲养宠物。此外,有2/3的家长表示加入AAT活动后,孩子比较能适当表达情绪、比较不怕陌生事物、有比较多的口语及非口语表达、人际互动较为主动,甚至在家中会主动提及「狗医生」的名字及活动,并表达想念「狗医生」等。所有受访家长均不认为「狗医生大使」的拜访活动会对自己产生困扰或负担。
对工作人员询问其对个案的改变情况的观察,结果发现个案:比较快乐(100%);比较不怕陌生事物、人际互动较为主动、肢体活动明显进步(80%);有比较多的口语或非口语表达、会表达想念访他的狗儿(70%);会主动提起「狗医生」的名字及「狗医生」活动(50%)。对「狗医生」拜访活动则认为:对个案有帮助、欢迎此项活动、愿意再参加此项活动(100%);对与个案的互动或照护技巧有帮助、能增加专业知识及技能、对活动方式满意(80%);对与同事的工作气氛有帮助(60%)。所有工作人员亦均表示「狗医生大使」的拜访活动不会对其造成困扰、负担或增加其照护负荷。
四、本年度研究计划招募个案
本研究群将于今年12月起延续上期计划,继续进行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犬类动物辅助治疗计划,目的在建构本土化犬类动物辅助治疗于自闭症儿童之施行方式,藉由有系统的服务模式增加病童之社会互动与沟通能力,及减少固着刻板行为,并经科学化评量策略评量施行成效。预计招募自闭症病童60名,条件及参与过程如下:
条件: 经医师确定诊断为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或自闭倾向儿童
年龄为三岁至小学三年级儿童
儿童无对犬只异常恐惧及异常过敏之情况
参与本研究期间未接受除行为治疗或特殊教育课程外之其它另类治疗
进行方式:
参与家长签署参与同意书
由研究者与孩童家长及老师共同依孩童之问题行为拟定个别治疗目标
于原有特殊矫治教育期间同时接受为期16次之动物辅助治疗课程
采小团体(每批不超过十名儿童)活动方式
时间:每周2-3次,每次40分钟,共16次活动
场地:在原特教场所或狗医生训练中心
活动方式:由治疗师或计划主持人依孩童目标配合狗儿特性,设计由简而繁的人犬互动方案(即让孩童依方案设计自在地与狗儿玩耍),并由观察员于活动进行中进行观察记录
研究者于活动前、中、后期各进行一次评量数据之收集
活动时间及地点经由研究者与家长、老师共同协商决定
参与者能:
每周2-3次接受动物辅助治疗活动,尽量不缺席
研究计划期间(约4个月)暂停其它另类治疗活动(如针灸等)
提供研究进行中有关病情相关之资料
接受研究者拍摄儿童之活动照片(该照片仅供研究资料分析之用,其它任何发表型态须经家长同意方能公开)
研究者提供:
合格且有经验之「狗医生大使」团队,确保互动中无安全与卫生之疑虑
所有犬类动物辅助治疗活动均为免费
研究计划提供参与者车马费及误餐费每次500元(台北以外县市另议)
研究结束后免费提供参与者一份研究成果报告
本计划亦欢迎特教老师或治疗师推荐儿童参加
有意者请洽:
研究计划主持人叶明理老师:0936704200
研究计划专任助理万宸祯小姐:02-28227101#3120(周一至周五中午12点以后)
c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