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障碍发生的原因,学者曾归纳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内素(Coleman, 1996),或归纳为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Kauffman, 1996)。分别说明如下:
Coleman的归纳
- 内在因素:
- 生理、病理因素:
如脑伤、遗传、脑部功能失调等。 - 心理因素:
如低自尊、精神异常、道德意识薄弱等。 - 智力因素:
如低智力、阅读、学习困难或其它能力低弱者等。
- 生理、病理因素:
- 外在因素:
- 社经因素:
如贫穷、社会阶层、种族、性别。 - 家庭因素:
身体发展史、性虐待、父母教养不良、兄弟姊妹的争斗等。 - 意外事件或环境中的事故:
如亲人死亡、父母分离、亲人的疾病或残障等。 - 学校因素:
如升学主义、智育导向教学、管教不当、教育环境不适当等。 - 社会文化因素:
如次文化、电视、电影、广告、新闻媒体的不良报导或示范,抑或不当娱乐场所的影响等。
- 社经因素:
Kauffman的归纳
- 生理因素:
- 遗传:研究中发现有些精神疾病与遗传有较大关联。
- 生化因子:生化学的研究发现:
(1)躁郁症与纳电解质有关联。
(2)情感性精神疾病与中枢神经系统及脑下垂体、荷尔蒙的变化有关。
(3)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介质传导功能失调、变异,可能导玫情绪/行为的障碍。
- 家庭因素:
低社经地位、破碎家庭、单亲、管教态度不一致、严苛、放纵、家庭暴力、虐待儿童…等,均较易导致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问题。 - 学校因素:
- 学生学业成绩低落、低成就。
- 低的IQ,无法跟上学习进度。
- 升学主义,过度强调智育导向。忽略其它方面的教育价值
- 教师的管教态度不当。
- 同侪不良行为的相互影响。
- 社会文化因素:
- 文化价值与标准的冲突。
- 大众传播媒体的不良影响。
- 帮派、次文化、小区同侪团体的影响。
- 社会阶级、种族歧视或冲突的因素。
- 理观或道德意识的淡薄。
- 其它原因:不明原因
情绪障碍的相关因素
生理因素
由生理因素探讨情绪与行为障碍,主要讨论遗传因素、生化/神经因素、营养学及气质因素等方面。
遗传因素:由遗传基因论点观之,儿童本身的许多特质系遗传自父母家族。基因愈相近(如孪生者),受到遗传基因影响的比率就愈高。染色体基因异常(如不健全或脆弱性X染色体),即可能导致智障、情绪行为、活动过多或学习方面的异常。此外,性联染色体的遗传,可能是使男女生,特别是在青春期后,对于情绪压抑及社会行为上的表现有所差异,因而也可能产生不同型态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但学者也认为「社会环境」和「儿童基因、特质」的交互影响,才是情绪与行为问题产生的更主要原因。
生化/神经因素:包含脑伤、脑神经功能失调或新陈代谢失调等问题。
1. 脑伤:生产前(如母亲于怀孕期间滥用药物、酗酒、吸毒、抽烟等)、生产中(如细菌感染、缺氧等)、生产后(如病毒感染等)或意外事件中所造成的脑伤,如为人所熟知的「脑缺氧」即是脑伤成因之一。脑伤常会妨碍行为的敏感性、抑制性或造成受伤者的被动、分心、行为暴躁或无生气等,容易衍生出情绪方面的障碍。
2. 脑神经功能失调:中枢神经的某一部份受伤、缺陷、或神经传导的失常都可能是引发情绪及行为障碍原因之一。
3. 新陈代谢失调:有些学者认为副肾素新陈代谢的失调会导致失控的情绪或行为问题。
营养因素:因食物而导致情绪及行为障碍的论点,尚未获得证实。但若严重及长期的营养不良或营养不均衡,可能会减低儿童对刺激的反应,甚而对社会产生恐惧、不安的感觉,因而对儿童的情绪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此外,长期营养不均,如糖分摄取过多,亦可能会对儿童的某些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
气质因素:气质是与生俱来的特质,不同的个人气质加上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就会由个体的情绪行为表现中反映出来。
环境因素
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障碍问题,是由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形成,因此环境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影响儿童的环境因素中,以家庭因素及学校因素最为重要,分别说明如下:
家庭因素:
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模式,对儿童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父母亲如表现不良行为将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表现。双亲的所作所为常是导致儿童行为问题的主因, 而儿童的行为问题亦会影响双亲的管教态度,彼此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家庭中影响儿童的情绪行为因素,主要有下述:
1. 管教方式:面对儿童的行为表现,若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严苛、暴戾或放任,易使儿童养成说谎、退怯、焦躁、反抗、残酷、攻击、不负责或违规等负面行为。
2. 家庭气氛:家庭中父母亲的相处气氛,是处于和谐或暴戾, 将影响儿童的态度及情绪行为的发展型态。
3. 亲子互动:父母亲与孩子互动的质与量,影响儿童社会技能的学习。父母若忽略与婴幼儿及儿童保持适当的互动关系,未能常给予微笑、关注、 或对话, 对其长大后的情绪行为发展,易偏负面方向。
学校因素
1. 学习成就水平:当成功预期高,却遭遇严重失败时,最易形成情绪困扰。
2. 管教方式:学校教育措施和教师的管教态度、期望与方式等,如缺乏关爱、不当体罚、过于严苛或放任,易导致师生冲突及同侪冲突,亦将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学生异常行为的产生。
3.升学主义:忽略其它教育价值,只过度强调智育成绩及学业竞争,易导致师生的压力,延伸许多负面价值与行为。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