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文摘 > 康复教育 > 浏览文章

培养自信自爱孩子的原则

2007/3/29 15:56:58 来源:香港教育城www.hkedcity.net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孩子日渐长大,我们当然最想看到他们时常都开开心心、合群好学、不怕挫败,不畏艰难,勇于接受挑战和愿意承担责任。
如何培育这样的孩子?
关键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尊感,让他学会自信自爱,这也是父母送给子女一生最好的礼物。
自尊感是孩子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整体印象,帮助孩子认定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可以做些怎么、做得有多好,有多少人认同和接受。

自尊感可以是多方面的,每个人在不同的自尊层面可能有不同的表现。

例如:

孩子受朋友爱戴,社交自尊自然好,但另一方面,孩子动作较笨拙,体能自尊便会偏低。每个领域的自尊感所占的比重不同,这是由于不同社会文化影响所致,

例如:
香港,学业成绩比体育成绩更受重视。

另外,自尊感和以下的五个范畴有相关的联系:

  与「自我价值」关连
( 一 ) 安全感 - 感到受保护和重视,肯定自己的价值,对未来有信心。
( 二 ) 独特感 - 认定自己是个独立个体,有自己的样貌、喜好和其它身分的代表,并感到自豪。
( 三 ) 联系感 - 感到被亲友和所属团体接纳、认许和欣赏。
   
  与「自我能力」关连
( 四 ) 能力感 - 感到自己有能力去学习新事物和应付生活的挑战。
( 五 ) 方向感 - 知道自己不需要依附别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作出决定,并承担决定的后果。
缺乏成人的赞美、关怀或注意力。
孩子的成就或优点不被承认。
孩子的意见和感受不获尊重。
成人的谴责及严峻的批评,或伤害性的羞辱。
常拿孩子与兄弟姐妹或朋友作此较。
没有足够自我照顾机会,不会应付困难。
未有培养嗜好,没有正常的社交生活。
父母常埋怨孩子是他们的负累。
父母不和,家庭常出现纷争。
自尊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成长经验中逐步形成的。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因此,幼儿对自己的印象,完全建基于他身边的人对他的态度和行为反应,
例如:
人家称赞他的容貌 --- 孩子便觉得自己漂亮可爱,母亲赞赏孩子能自己做功课 --- 孩子便认定自己是乖巧合作。
随着孩子成长,他不再以别人的反应作为评价自己的唯一标准,他会把自己的能力与外界和自己订立的标准比较,作出自我评价。
例如:
孩子虽然得到母亲称赞,但观察到其它同学的作品,知道自己的画工不及别人,自我评估后,知道自己比人差,进而不肯把作品向人展示。
每人脑海中都存有理想的自我形象,如身材该怎样、学业成绩要多好等,自尊感的强弱取决于自己在感觉中和理想中的差距,差距愈大,自我接纳愈难,自尊感便难以增强。
自尊感是影响孩子学习、交朋结友和应付生活种种挑战的最主要元素,尽管两个人的天分和能力相约。
个人的自尊感高低却影响其实际表现,有良好自尊感的孩子,自信可以学习新事物和改变周遭的环境,因而会主动学习和尝试。
有良好自尊感的孩子,能力和价值被肯定,因而会尊重自已,也会进一步学习去尊重别人,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有良好自尊感的孩子,了解和接纳自己的能力,会为自己的工作订立合理的准则,到自己未能达到外界的过高要求,不会自责,也不会常感忧虑和沮丧。
有良好自尊感的孩子,明白失败是无可避免的事,遇到挫折逆境,不会迷失方向或轻易放弃,所以较易成功。
自尊感弱的孩子经常觉得自己能力欠佳或毫无价值。这种负面的「内心独白」 - 未必反映实际的情况,例如,孩子虽然身材适中,但他却觉得自己肥胖丑陋。成人的态度和反应,可能会导致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批判及破坏性的看法,其中包括 :
缺乏成人的赞美、关怀或注意力。
孩子的成就或优点不被承认。
孩子的意见和感受不获尊重。
成人的谴责及严峻的批评,或伤害性的羞辱。
常拿孩子与兄弟姐妹或朋友作此较。
没有足够自我照顾机会,不会应付困难。
未有培养嗜好,没有正常的社交生活。
父母常埋怨孩子是他们的负累。
父母不和,家庭常出现纷争。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培养自信自爱孩子的原则]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