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治疗在自闭症儿童辅导效果之
研究—以国小自闭症儿童辅导为例
侯祯塘
国立屏东师范学院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讨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对自闭症儿童之辅导成
效.研究受试取自国小资源班的一位自闭症儿童,并伴随轻度智能障碍.
受试主要问题为退缩,逃避他人视线,不敢回答他人问话或回话声音极
小,以致对方不能辨识说话内容等,严重防碍学习和人际适应.
本研究设计主要采单一受试实验研究之A-B-A-B设计.研究的自变
项为参照文献探讨而设计的艺术治疗之行为导向模式,治疗活动过程依序
是:1.媒体探索游戏(暖身活动). 2.选定活动的主题. 3.介入现实
塑造(reality shaping)技术,包括结合艺术治疗与示范,模仿,增
强,提示,消退,类化等行为技术运用. 4. 展示,欣赏与发表回馈等
活动.研究的依变项为受试的逃避退缩和不敢回话行为,评量上采以眼神
接触,回话,声量等三项行为的发生率百分比计量.实验结果先以行为发
生率的百分比平均值做分析,并以图示法呈现资料,再进行视觉分析,深
入的描述和解释所得资料.本研究并进一步以主观质化资料分析其绘画表
达内容之认知概念与心理状态.
实验结果显示:受试在接受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处理後,显现能
增进答话及提高声量之行为,惟在说话时眼神注视对方的行为表现方面,
呈现较小进步现象,且在资料的趋向和水准稳定方面呈现不稳定的状态.
在绘画内容表达方面,受试对人像认知概念属性的表现,较前复杂和完整
性,而心理状态方面,亦显现朝向较前开放,安全与自信的心理反应.本
研究信度考验以两位观察者的一致性百分率计算,求得的总信度达.91.
研究的效度考验,亦显现具有高的社会效度.
基於研究结果的发现,研究者建议对类似个案,可酌予应用艺术治疗
的行为导向模式来实施辅导,并进一步建议可结合质量并行的研究,探讨
更多样性的艺术治疗取向和适用对象.
关键字:艺术治疗,行为导向,国小,自闭症
八十八学年度师范学院教育学术论文发表会论文集
2
绪 论
一,研究动机
自闭症儿童因常具有人际社会关系,沟通,固定或僵化行为等之障
碍,造成发展,学习与生活适应上的极大困难,因而常伴随情绪与行为问
题,是一般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或辅导人员的一大挑战,须投入相当心
力,谋求有效的教育与辅导方案,才能改善其行为和促进身心发展.
艺术治疗的辅导方案在於提供当事人非语言表达和沟通的机会,透过
艺术活动过程的艺术媒材表达,儿童调和情绪冲突,并能将意念化为具体
的形象,从事自我探索,回馈与讨论,进而增进自我了解,自我成长与行
为改变(侯祯塘,民76;陆雅青,民82;赖念华,民83; Rubin, 1987;
Wadeson, 1980).艺术治疗除具有非语表达的特质外,亦具有心像思
考,减少防卫,作品特久性,时空整合性,启发创造与生理能量,激发他
人积极参与活动的特质(Wadeson, 1980;Williams & Wood, 1977),
可以提供残障孩子一个兴奋,刺激,快乐,安全和直接的自我表达方式,
是有效促进行为,情绪,认知成长的极佳桥梁,对人际社会互动,语言及
沟通能力有障碍的儿童,深具价值(Roth, 1987;Rubin, 1984).
艺术治疗因所秉持哲学理念之异,而有各种不同的技术导向,但对於
辅导自闭症儿童,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采用结构化及指导方式,结
合艺术治疗与行为改变原理,较能有效处理其问题(Roth, 1987).因
此,本研究乃尝试运用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技术,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
个案研究,以观其辅导效果,期能作为辅导方案之参考.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一)研究目的
鉴於上述之动机,本研究以国小自闭症儿童为对象,采用单一受试实
验设计及质化资料分析方式,探讨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对自闭症儿童
之辅导效果.其目的有下:
1.探究艺术治疗暨艺术治疗行为导向模式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2.观察及分析介入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对受试沟通,情绪行为
及图画心像等之辅导成效.
艺术治疗在自闭症儿童辅导效果之研究—以国小自闭症儿童辅导为例
3
3..综合研究文献及研究结果,提供辅导此类儿童之参考.
(二)研究问题
为达成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拟探讨下列问题:
1.艺术治疗暨艺术治疗行为导向模式之基本理念与模式为何?
2.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对受试自闭症儿童在答话,说话声量和
眼神等人际退缩与沟通行为之辅导效果如何?
3.介入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技术後,受试在绘画图像之改变效果如
何?三,名词释义
本节对研究变项与对象,先作概念性阐释,再作操作性定义,兹述如
下:
(一)艺术治疗的意义
艺术(Art)包括各种视觉形式的创造,艺术涉及到过程(美术媒材
的运用与制作)和产品(创造或制作出来的东西及式样),这些活动也包
括单一的或联合数种媒体和技术的运用,完成的作品则有二度空间(平
面)的作品(如绘画,壁画,版画等)和三度空间的作品(如雕塑,立体
造形等)(Campbell, 1993).艺术的治疗价值,早在古代部落里,就
透过仪式化的艺术(ritual-based art),来反映并调和团体的情绪和精神
生活(Campbell, 1993).现今艺术治疗的意义,则因所采理论导向之
不同,而各有其涵意,但整体而言艺术治疗具有探索经验,启发思考,升
华情感,提升自我观念,增进认知和改善行为的功能(Rubin, 1987).
依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诠释,
艺术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提供非语言表达和沟通的机会,允许当
事人透过非口语的表达及艺术经验,探索个人的问题及潜能.艺术治疗领
域内,有两种主要技术:第一种技术是把艺术的表达作为治疗的工具,以
当事人的艺术产品配合联想和解释,帮助当事人发现自己的内在世界与外
在世界的关系;第二种技术是利用艺术创作的过程,调和当事人的情绪冲
突,升华情感,并帮助当事人自我探索,自我了解,以增进自我的成长.
艺术治疗模式与美术教育的方法不同,艺术治疗不强调作品本身的技巧好
坏,而重视个体的内在经验,透过艺术的过程,形式和内容等反映个体的
情绪,行为,人格特质或潜意识的状态( 赖念华,民83;陆雅青,民82 ;
八十八学年度师范学院教育学术论文发表会论文集
4
Edwards, 1976 ; Irwin, 1984 ; Stewart ; 1984).
由上述定义,艺术治疗目的有二:一是以艺术作为非语言沟通的方
法,艺术的产品配合语言的联想和解释,协助当事人领悟及解决情绪的问
题;另一是透过艺术创作过程,以艺术活动的力量减缓个人内在的冲突和
与社会环境间的冲突,提升认知和升华情感.以上的目的都是把艺术当做
表达个人内在和外在经验的桥梁,个人在艺术治疗活动过程中,无论是行
为的表现或意念的具体呈现,均传达出个人的需求,认知,行为或情绪反
应,再经由作品的直观,欣赏,分享,讨论,其认知,情绪与行为得以统
整,提升与改善.
(二)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
艺术治疗随著所秉持信念和技术导向之不同,而各有其意涵.本研究
欲引用的艺术治疗行为导向模式,兹述如下:
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behavior approach to art therapy),乃
是结合行为改变原理和艺术治疗(Roth, 1987)所进行的治疗方法.即在
治疗活动中,运用行为改变的技术,引导进行艺术媒材表达及艺术治疗活
动,并深入探索内心世界,系统的处理行为,及持续客观评量行为改善状
况,期以达致行为改善和认知统整的效果.
本研究采用现实塑造(reality shaping)的方法,结合艺术治疗与行
为改变原理,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教导的方式,由辨识儿童尚难传达的模糊
或困惑概念作为治疗的开端,并采结构化,渐近及渐趋复杂化的模式,运
用示范,增强,模仿,提示,消退,类化等技术,引导受辅导治疗的儿童
有系统的进行艺术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渐把内心模糊困惑的概念,以具体
图像呈现出来理解,藉此提升图画及认知概念,助益对行为的改变.此一
过程起初由艺术治疗者的示范教导及连续增强来强化其艺术表达,然後由
提示,消退,间歇增强等技术,维持其行为的改变,再由受辅导的学生自
行呈现,达致行为改变和认知统整的功效.
(三)自闭症儿童
自闭症儿童(autism)因常具有人际社会关系,沟通,固定或僵化行
为等之障碍,造成发展,学习与生活适应上的极大困难,并因而常伴随情
绪与行为等问题,是一般教师,特殊教师或辅导人员在教育与辅导的一大
考验.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心理异常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
IV),对自闭症的障碍,以具有社会互动和沟通的发展障碍或显著异
艺术治疗在自闭症儿童辅导效果之研究—以国小自闭症儿童辅导为例
5
常,及固定而有限的活动和兴趣为其诊断基准特徵(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民国八十六年公布的特殊教育法,将
自闭症儿童列为身心障碍学生类型之一.民国八十七年公布的身心障碍及
资赋优异学生鉴定原则鉴定基准,所称自闭症儿童指因而神经功能异常而
显现出沟通,社会互动,行为及兴趣表现上有严重问题,造成学习及生活
适应上有显著困难者.自闭症儿童因呈现这些特徵,构成另一独特的障碍
状况,造成较严重的适应与教育问题,需要给予特别的教育与治疗辅导.
本研究对象的自闭症儿童,是一位就读於国小身心障碍资源班的自
闭症儿童,并伴随轻度智能障碍,学业成绩低落,学习速度较慢,属於中
功能的自闭症儿童.其主要问题为退缩,逃避他人视线,不敢回答他人问
话或回话声音极小,以致对方不能辨识说话内容,严重防碍其学习和人际
适应行为,为教师,父母迫切期望加以改善的行为,极需给予特别的辅导
治疗,以助益其情绪行为的改善与成长.
文献探讨
一,艺术治疗的理论
(一)艺术治疗的理念与模式
艺术治疗虽然是一项新兴的专业,然而艺术的治疗价值,却早已被承
认,当今的艺术治疗,因所采理论导向及所用艺术媒材之不同,而各有其
涵意,但其基本的共同点有下列(Rayne, 1993):
1.强调非语言的沟通.
2.透过艺术媒材表达心像的活动过程.
3.建立安全及信任关系的环境,让当事人得以表达和认知情绪.
综合艺术治疗的各主要理念(陆雅青,民82;赖念华,民83 ; Boyer,
1983; Edwards, 1976; Irwin, 1984; Kramer, 1958; Naumburg, 1958;
Stewart, 1984),艺术治疗乃结合艺术和心理辅导,谘商与治疗的一种
模式,让当事人透过艺术媒材的心像表达,反映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并经
由支持与了解的过程,当事人探索其潜能或潜藏的问题,并由治疗者敏锐
地引导当事人达致治疗目标.其基本模式,可如绘图一之流程:
八十八学年度师范学院教育学术论文发表会论文集
6
当事人的反应 主要流程 介入方法及作用
┌———————┐ ┌——┐ ┌———————┐
│安全,信赖,乐│ │ 建 │ │1.关系建立的技│
│於参与活动. ├—┤ 立 ├—┤ 术. │
│ │ │ 关 │ │2.艺术媒体催化│
│ │ │ 系 │ │ 作用. │
└———————┘ └——┘ └———————┘
↓
┌———————┐ ┌——┐ ┌———————┐
│1.探 索 │ │ 艺 │ │自发性,创造性│
│2.情绪渲洩 ├—┤ 术 ├—┤表达或其他行为│
│3.情感升华 │ │活创│ │技术等方式的艺│
│4.喜 悦 感 │ │动作│ │术表现. │
└———————┘ └——┘ └———————┘
↓
┌———————┐ ┌——┐ ┌———————┐
│象徵性心象, │ │ 作 │ │1.探 索 │
│自我的思想,情├—┤ 品 ├—┤2.省 察 │
│感及行为经验流│ │ , │ │3.分 享 │
│露. │ │ 产 │ │4.回 馈 │
└———————┘ │ 品 │ └———————┘
└——┘
↓
┌——┐
│ 领 │
│ 悟 │
│ , │
│ 统 │
│ 整 │
│ 成 │
│ 长 │
└——┘
图一 艺术治疗流程
(二)艺术治疗的特性
艺术治疗在心理治疗的领域里,系透过艺术媒材之运用,具有特殊的
特质和功能.在艺术治疗活动中,不仅是一般治疗过程中的治疗师与个案
之关系,更是加入了一个艺术媒材的关系,使治疗过程较为复杂化,但也
让三者的关系更具安全感,更不具威胁性(赖念华,民83 ; Lewis, 1990 ;
艺术治疗在自闭症儿童辅导效果之研究—以国小自闭症儿童辅导为例
7
Liebmann, 1990).依艺术治疗家的发现与见解,艺术治疗具有下列的
特质与功能(侯祯塘,民76;陆雅青,民82; Krammer, 1971;
Wadeson, 1980 ):
(1)艺术治疗活动中,个人的表达,常运用心象思考,易於启发丰
富的想像及灵感,促进治疗中创性及领悟的产生,助益自我认识和成长.
(2)艺术治疗因具非语言沟通的特质,治疗的对象较一般心理治疗
为广.举凡智能不足者,幼儿,丧失语言功能者等均能接受艺术治疗.
(3)艺术媒体的表达,在治疗过程中协助当事人自我开放,降低防
卫心理,是建立良好关系的有效方法.
(4)艺术活动可以是一种愤怒,敌视感觉的发洩,它是一种能被社
会所接受,且不会伤害到他人的发洩方法.
(5)艺术是一种自发与自控行为.经由创作的过程,当事人的情绪
得以缓和.
(6)艺术治疗中的作品为当事人意念和情感的具体呈现,透过此具
体的形象,当事人得以统整其情感和意念,有助认知概念的形成.
(7)艺术提供治疗师从中获得当事人内在心理状态的素材,而不必
骚扰到其脆弱的或需要的防卫机转.
(8)艺术治疗的成品是一种参考指标,可用来做为了解个案资料的
补充,治疗师亦可从当事人一连串作品的表现中来评估其心理的发展.
(9)当艺术治疗团体中的团员在陈述其作品,和团体分享时,常能
唤起或刺激旁观成员的情绪反应,加强其他成员积极参与活动的动机,增
进团体的互动和凝聚力.
(10)艺术涉及到当事人应用其知能和感官.艺术治疗活动可促进感
觉和知觉的协调与统整,成为复健方式之一.
(11)艺术的表达具有时空的整合性.当事人能将所表达的思想和情
绪关联到过去事件,现在,甚至投射到未来活动.
(12)艺术治疗的生产品具有持久性,常可保持原状,不易被记忆所
扭曲,经过一般时间後,仍然可以再完整的回顾,比较或分析,以发现更
深一层的感觉,意念或认知改变.
(13)艺术表达能直接把种种的关系或内心状态,显示於美术品上,
让人观之,立刻经验整体的意念和情感状态.
(14)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当事人能直接经历到能量的改变,创造的
八十八学年度师范学院教育学术论文发表会论文集
8
潜能得以释放.
(三)艺术治疗专业的发展
艺术治疗专业萌芽於1900年代初期,运用病患的绘画来进行诊断与分
析,真正的成长则起因於1930 1940年代的精神病治疗运动
(psychiatric movement),受到佛洛伊德(Freud)和荣格(Jung)二
大心理学家的影响.到1940年代,由於Margaret Naumburg的努力,才
真正建立了运用艺术的表达做为治疗的模式,当时的模式仍十分依赖心理
分析的理论和技术(Arnheim, 1984; Naumburg, 1966; Wadeson,
1980).
1950年代,Elinor Ulman致力於残障儿童的美术教育,并发展艺术治
疗可用於各种不同团体的理念(Willams, 1992; Kramer, Levy &
Gardner, 1992).同年代,Edith Kramer以其从事儿童密集治疗经验
中,建立她的艺术治疗理论技术,著眼於创造性艺术活动过程本身具有治
疗的特性(黄月霞,民79).Kramer和Naumburg的观点,一直成为传统
艺术治疗专业内的两个重要立论观点,其影响持续至今.1950年代後期
Viktor Lowenfeld研究儿童绘画和智力发展的关系,以Piaget的儿童发展
理论为基础,发展「绘画发展阶段说」,奠定了在儿童艺术治疗中绘画诠
释的根基,并开创了艺术教育治疗的新模式(陆雅青,民82).
由於艺术治疗先驱的努力,在1950年代後期至1960年代初期间,建
立了艺术治疗的独特专业地位和专业认同(Robbins, 1994).1962年
Naumburg和Ulman共同创立艺术治疗公报(the Bulletin of Art
Therapy),此刊物为美国艺术治疗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的前身.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简称AATA)亦於1969年成立,该协会也建立可信赖的艺
术治疗课程,培养专业的艺术治疗师,建立专业的资格登记制度(陆雅
青,民82;WAdeson, 1980).1960年代艺术治疗受人文主义思潮,及
Carl Rogers当事人中心治疗的影响,亦成为一般人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
成长的管道(陆雅青,民82;钟思嘉,民77).
1960到1970年代,Kwiatkowska专注於家族艺术治疗的工作,结合艺
术治疗和家族治疗.透过艺术的表达,家庭成员绘出他所知觉的家庭状
况,协助个案了解其家庭动力关系(Kwiatkowska, 1987; Wadeson,1980;
赖念华,民83).
艺术治疗在自闭症儿童辅导效果之研究—以国小自闭症儿童辅导为例
9
1973年,Janie Rhyne在其著作:「完形艺术经验」中,认为创作作品
当下的经验会提升我们自我知觉的能力,同时也能强化团体成员间的互动
(Rhyne, 1973).Rhyne将艺术运用到正常人的团体中,甚至於艺术家
的团体中,以扩展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陆雅青,民82;赖念华,民
83).Roth使用行为改变技术,对身心障碍儿童进行艺术治疗活动,发展
「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此技术结合传统艺术治疗方法和行为改变
技术的原则,特别适用於情绪与行为困扰,心智障碍或借入结构化引导的
障碍儿童(Roth, 1987).
艺术治疗早期以心理动力取向为导向,历经人文取向,行为认知
发展取向等分枝状的发展.根据所采哲学观点的不同,而各有其理论模式
与方法(Rubin, 1987; Stamatelos & Mott, 1983; Wadeson, 1980;
Williams & Wood, 1977).
二,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
本研究采用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behavior approach to art
therapy)介入处理,结合行为改变,行为治疗和艺术治疗(Roth, 1987)的
技术,以下兹先探讨行为改变与行为治疗的理念策略,再述二者之融合:
(一)行为改变技术与行为治疗的基本理念
行为改变技术应用学习理论与实验心理学的成果来改造不良的适应
行为,其著重点是行为的改变或发展,主要特点有:(1)专注於处理可
观察的行为.(2)著重於搜集和图示客观的资料,并据此资料决定处理
方案.(3)奠基自心理实验室所获得之原理与技术.(4)常用於促使
「个别化方案」中特定行为的进步.(5)可应用於几乎所有的人类行为
情境(陈荣华,民80).
行为观点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的行为问题,认知,情绪都是习得
的,可以经由新的学习历程而被矫正,这种矫正过程通常被称为「治
疗」,也是一种教育历程,在此历程中个体参与一种教育学习的过程.
行为理论的另一个假定是:当事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当行为就是问题(而不
仅仅是问题的症状).这些问题行为若成功的解决,也就解决了问题本身
(张景然,吴芝仪,民84;Rose, 1980; Corey, 1990).传统行为主义与
人文主义的观点是极端相对立的,现在行为治疗已逐渐注意到各理论间的
八十八学年度师范学院教育学术论文发表会论文集
10
统合,调和了认知与人文主义对人性的看法(吕胜瑛,民83;林建平,
民84;锺思嘉,民77).
(二)行为改变与行为治疗策略
行为改变与行为治疗,常运用的策略(Corey, 1990; 陈荣华,民
80;吕胜瑛,民83;施显烇,民84)如下:1.增强:(1)正增强或奖
赏:如原级增强,类化增强,社会性增强,代币等.(2)负增强:如功
过相抵消,带罚立功,假释狱等.(3)区别性增强:如区别性增强其他
行为(DRO),区别性增强低频率行为(DRL),区别性增强替代行为
(DRA)或区别性增强不相容行为(DRI) 2.处罚:(1)直接性惩罚:
如训斥(警告),记过,过度矫正(恢复式过度矫正,积极演练式过度矫
正). (2)间接性惩罚:如消弱,反应代价,隔离. 3.逐步养成,连
锁与消退. 4.类化 5.模仿(示范) 6.饱和 7.相互抑制与系统减敏 8.认知
重建法 9.果断训练和社会技巧训练 10.自我管理和自导改变.
(三)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
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则结合艺术治疗的理念和行为改变,行为治
疗的技术,在治疗的模式上,著重结构化和系统化的运用行为改变原理於
的艺术治疗活动中,以达行为改变和治疗的目标.在治疗活动过程,行为
评估,治疗目标,治疗计画,客观评量等均是行为导向艺术治疗的要项.
Roth提出现实塑造(reality shaping)的行为导向艺术治疗技术,采用行
为改变技术和模范(models),首先找出受辅导者在治疗前的模糊,未
完全明确的重要概念,再透过艺术治疗活动和行为塑造,增强,示范及提
示等系统方法,协助受辅导者发展清楚的图画概念,认知及行为改善.归
纳Roth行为导向艺术治疗活动的过程,如下:(1)艺术治疗前评估:当
事人自由选择美术材料画一系列的画,加以评估,并观察评量现在行为.
(2)艺术媒体探索游戏(暖身活动):本阶段采非指导性技术,让当事
人熟悉,喜爱艺术媒材.(3)确定艺术治疗活动的目标行为(主题).
(4)现实塑造技术之运用:a.模范或示范 b.增强 c.模仿 d.提示 e.连续增
强 f.消退 g.间歇增强 h.类化 5.讨论及回馈活动. 6.结束活动.此一塑造
过程,著重系统化运用行为改变原理於的艺术治疗活动中,并以科学化的
客观评量,进行行为评估及持续的实施效果评量,以观其介入处理的成
效.
艺术治疗在自闭症儿童辅导效果之研究—以国小自闭症儿童辅导为例
11
三,艺术治疗的儿童绘画心理及诠释
儿童的年龄,性别和心理状态,均与儿童绘画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
系.儿童的绘画表现,包括画在纸张上的位置,笔触,色彩,主题(特别
是人物画),人物的登场顺序,人物在画纸上的配置,形态,姿势,特徵
及其总合等,都象徵与隐涵许多的意义.一般人的绘画表现,除非中学之
後仍曾接受特殊的美术教育训练,否则大致停留在12岁儿童或青少年阶
段的绘画表现型态(Lowenfeld & Brittain, 1987; 陆雅青,民82).
对艺术绘画表达品的现象诠释,宜引导儿童进行现象的直观,探究艺
术表达品的结构,各元素,各部份及整体之间的关系达成艺术表达(艺术
作品)与当事人内心经验的联结与统整(Betensky, 1987).综合归纳各
家对艺术治疗中观察儿童画的观点,有以下几点原则(陆雅青,民
82):1.儿童艺术显现的特徵随年龄的改变,其复杂程度与作品的整体性,
均随年龄的成长而增加.
2.儿童倾向於夸张或省略艺术作品中最具意义的部分,其作品反应出
作者生活经验与情感世界的内容.
3.儿童在学龄前後几年的创作强调样式性表现,以後便逐渐扩展到写
实具象表现.
4.儿童的绘画反映出其生理的发展.如画中细节的分化程度与其知觉
上的成熟度有关;涂鸦期的线条表现亦与其骨骼肌肉的发育情形,手眼协
调等发展息息相关.
5.不同素材与表现法有满足儿童不同目的的趋势,如描绘
(drawing)较利於传达观念,而彩绘(painting)则利於情感的抒发.此
点亦为艺术治疗中的媒材使用法的基本原则.
6.儿童所使用的形式,色彩和构图与其人格及社交发展有关.此点亦
为艺术治疗工作的基本假设之一.
7.虽然环境为影响学习的要素之一,生活在不同文化的孩子,尤其是
学龄前的幼儿,其所创作出来的视觉形式十分类似.
8.绘画技能的自然发展约在青少年期趋於停止.
9.在迈向成熟的过程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个别差异性.此个别性的
考量,亦为艺术治疗工作的特质之一.
10.艺术为一自我表达的方式,它给予意念一个视觉的形式.
八十八学年度师范学院教育学术论文发表会论文集
12
11.艺术为人类的象徵系统之一,经由对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
艺术教育,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及对艺术品的研究,我们便能对儿童
艺术有更一层的认识.
艺术治疗活动中,透过儿童绘画的诠释,有助於儿童对自我的探索,
了解,概念形成和认知的扩展与提升,达致经验的统整.治疗活动中的儿
童绘画诠释,虽非艺术治疗的全部,亦非每个治疗或美术教学活动的必要
过程,却是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助益对个案作全人式的了解.
四,艺术治疗的实证研究及应用
艺术治疗已有不少实证研究,处理身心障碍者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如
Isaacs(1977)运用艺术治疗团体辅以个别谘商,处理9-12岁智障儿童的
退缩,攻击,过度好动,而被同侪所嘲弄和排斥的人际关系问题.
Benveniste(1985)运用Picture-Time的发展性艺术治疗(developmental
art therapy)模式,协助在学校适应不佳的学童,处理其行为内向,退
缩,柔懦,极富幻想和学业问题.Katz(1985)以无结构的自发性艺术
治疗小团体,协助情感忧郁症病患,探索情感忧郁的潜在因素,增进统整
的能力,重塑自我形象,并使沮丧的情绪变得较为喜悦稳定. Katie
(1985)设计艺术表达活动课程,帮助学习障碍的高中生,获得自我尊
重及成就感.Shaw(1978)以艺术治疗法处理功能性阅读障碍的学生的
情绪冲突,进而矫治其阅读的心理障碍.Schwarcz & Schapir(1985)对
意外伤害而肢体残障的小孩,实施密集的自发性艺术治疗,使其重新调适
自己,平衡内心冲突及维持情绪的稳定.这些研究文献,显示各种取向的
艺术治疗,有助於各类身心障碍者的情绪,行为,人际互动,学习适应及
生活适应等方面的辅导或治疗成效.
Roth(1987)以现实塑造技术的艺术治疗行为导向模式,实施多位个案
辅导.个案在动作,语言,知觉和概念等功能方面,具有发展迟滞的现
象,并具有情绪与行为等问题.治疗者运用现实塑造技术的艺术治疗来实
施辅导,在艺术治疗实施的过程,个案发展了绘画技能,学得新行为,也
扩展了认知能力,了解身体各部位及各部结构间的相互关系,并觉知人际
互动行为,减缓学生的情绪与行为问题.现实塑造关注的重点在於教导新
行为,获得新的行为技术,同时增进儿童表达内在困扰心像之能力,发展
具现实感的概念,特别是对於抽象思考能力十分欠缺的儿童,经由连续简
艺术治疗在自闭症儿童辅导效果之研究—以国小自闭症儿童辅导为例
13
单而具体化的示范,有助於抽象思考及心像表达能力的提升,增进认知与
行为改善效果.
艺术治疗之应用日益扩展,最常用於身心障碍者之谘商治疗或教育辅
导.以心理动力方法论为导向的艺术治疗,较常用於医院及临床治疗机
构,处理精神异常之情绪与行为问题.以行为,认知,发展方法论为导向
的艺术治疗,则被用於处理特殊儿童的情绪困扰,生理缺陷,学习迟缓,
学习障碍等问题.对智能障碍,发展迟缓,自闭症或多重障碍的学生,则
用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技术,以结构化,系统化的治疗步骤,处理其情绪
行为等问题.而对一般正常学生,则偏向采用人文导向的艺术治疗,以增
进其人格适应与身心成长.端视辅导治疗的对象需要和治疗技术取向及场
所之不同,而加以弹性灵活设计.(陆雅青,民82 ;Pine, 1975; Roth,1987;
Rubins, 1987; Wadeson, 1980; William & Wood, 1977; Zeiger, 1976).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取自国小资源班的一位自闭症儿童为实验受试.其主要问
题为退缩,逃避他人视线,不敢回答他人问话或回话声音极小,以致对方
不能辨识说话内容等,严重防碍学习和人际适应.受试的实足年龄为八岁
六个月,男生,除显现有自闭症的行为,亦具轻度智能障碍,学业成绩低
落,学习速度较慢,属於中功能的自闭症儿童.受试的个性内向而退缩,
经常要躲避他人的眼神视线,被要求说话时立即表现低头或举手遮脸的行
为,若被略微强迫式的要求说话,则表现更为低头和退却的行为,甚至表
现要躲到桌子底下的姿势.受试常不回答他人问话,即便说话或回话声音
也极小,让他人无法听清楚,说话时眼神也不正视对方,且很少主动对人
说话.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单一受试实验设计(single subject experimental
design)的A-B-A-B设计,探讨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对受试者的情绪
与行为之辅导效果.本研究系以小组活动进行,小组成员为资源班的四位
八十八学年度师范学院教育学术论文发表会论文集
14
学生,实验受试为其中的一位自闭症儿童.有关实验变项略述如下:
(一)自变项
本研究采用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策略,治疗活动过程详述於实验研究
步骤之二:实验进行阶段 2 .
(二)依变项
受试呈现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在於退缩和不敢回话行为,依变项为受
试在眼神,回话,声量的三项反应行为,评量时以发生率百分比计算,指
在活动,欣赏与发表回馈时段,由研究者或资源班教师,分别问实验受试
五个能理解的问题,兹述如下列:
1.说出来,你画的是什麼?
2.大声说出来,你这里画的是什麼?
(研究者或教师指出画面的某地方)
3.大声说出来,你这里画的是什麼?
(指出画面的另一地方)
4.眼睛看老师,大声说出来,你画什麼?
5.眼睛看老师,大声说出来,你喜欢画什麼?
每个问题问毕均停留三十秒,等待受试回答,如未回答,以连问三次
为限,依此方式逐一问毕五个问题,并观察记录受试在眼神(能看或注视
问话者),回话(能回答问话者),声量(说话音量能让问话者听清楚说
话内容,约在 40 db 以上 )的行为表现,分别计算各项行为的发生率
百分比,并以观察记录表记录之.
本研究设计除采单一受试实验研究,以验证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
外,并进一步分析其绘画内容表达之认知概念效果.由受试在治疗活动
前,後阶段的绘画作品,分析受试对绘画表达内容的认知概念属性与心理
状态.
三,研究材料与工具
(一)美术类:彩色笔,蜡笔,色铅笔,铅笔,软性铅笔,原子笔,签
字笔,道林纸,模造纸,书面纸(海报纸),纸板,色纸,影印纸等.
(二)玩具类:积木,乐高(拼组玩具),木偶,布偶,面具,洋洋
娃,动物模型,家家酒,汽车及其他.
(三)马表:可计时,分,秒之马表二只.
艺术治疗在自闭症儿童辅导效果之研究—以国小自闭症儿童辅导为例
15
(四)录音机:爱华牌小型收录音机一台,六十分钟录音带数个.
(五)录影机:卡农V8小型录影机一台,录影带数个,及三角架等配
备.
(六)照相机:全自动小型照相机一台.
(七)观察记录表:为蒐集受试行为资料,针对受试行为性质,设计观
察记录评量表.
四,实验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下列各项:1.访问进行实验之国小:拜访进行
实验国小的有关教师,说明研究的目的,并对该校的现况作必要之了解.
2.选取受试:准备艺术治疗法活动之日程,场地安排,并选取受试学生.
3.受试行为问题资料搜集:本研究采用问题行为观察记录表,观察记录问
题行为,并参照受试平时学习与生活等资料,综合了解受试各项行为表现
与问题.4.目标行为界定与评量:针对受试的行为问题资料,分别界定目
标行为.5.增强物选取:依资源班教师和学生导师的平日了解,填写增强
物选择记录表,再以比较实验调查法(依次呈现两样增强物,两两比
较),得到受试学生喜爱的增强物顺序如下:玩玩具(积木,乐高,木
偶,布偶等),喝饮料(苹果汁),画图,苹果,帮爸爸卖花.
(二)实验进行阶段
研究准备工作就绪後,开始进行实验,实施步骤如下:
1.基准线阶段(A1)
本阶段的实施期间为第一,二周,每周二天,观察时段为上午第四节
课的11:20-11:50间.本阶段仅提供多种美术材料,让学生选择使用,自
由画系列的画,并记录受试目标行为发生的百分比.由研究者及该校辅导
室主任协助观察记录二位受试者的目标行为发生率.
2.实验处理阶段(B1)
本阶段开始介入行为导向艺术治疗策略.介入的时机是在基准线阶段
(A1)的资料呈现稳定,反治疗或零加速的趋向後才开始,处理期间为
期第三至五周,每周二天,处理的时段为上午第四节课11:10-11:50间,
观察记录时段为该节课的11:20-11:50,本实验处理阶段直至受试者行为
资料的趋向与水准呈现稳定为止,再进入下一倒返回复基准线阶段.
八十八学年度师范学院教育学术论文发表会论文集
16
本实验处理采用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兹摘述治疗活动过程如
下:
(Ⅰ)媒体探索游戏(暖身活动)
活动开始先让学生自由选用不同美术材料来画圈圈,画方形或画其
他形状,闭眼画,手印画,撕与粘贴画的游戏.
(Ⅱ)选定活动的主题
(Ⅲ)介入现实塑造技术:以画人为例,说明如下
1.模范,示范(model):
(1)展示事先画好的人像
(2)示范画人
画人参考顺序及部位(依照进程弹性调整)大致如下:画头→
画头发→画眼睛→画眉毛→画鼻子→画嘴巴→画耳朵→画脖子
→画身体部位→画双手→画手指→画双脚.示范时,并予以口
头补充说明各部位名称及部位基本功能.
2.模仿(imitate):学生依序仿照画人.
3.增强(reinforcement):
(1)连续增强:
a.受试能依指示进行活动时,立即给予代币增强,每次增强提
供乙枚直径五公分塑胶制小圆形圈作为代币增强物,累积
15个小圆形圈,可在下课前兑换受试者喜爱的小礼物或进
行欢喜的活动.
b.活动初期受试仿照画人的身体部位,每画出一个部位立即给
予代币增强物.
(2)社会性增强:配合代币增强物提供时,加以口头赞美,如
告诉学生「○○○画得很棒」,「○○○表现很好」,「说
得很好」等.
4.提示(promplts):
若受试者无法依序仿照画人时,适时给予提示(口头提示和身
体动作辅助)画什麼形状,画在什麼位置,可用什麼颜色画?
等等.
5.间歇增强:
活动数次後由连续增强改变为间歇增强,学生画出人体的大部
艺术治疗在自闭症儿童辅导效果之研究—以国小自闭症儿童辅导为例
17
位时,再给予增强物.
6.消退(faded out):
渐次减少示范,提示与增强,学生能自己画出人体的各部位.
7.类化:
鼓励学生画出不同性别,不同穿著,不同动作,不同表情,或
其他喜欢的人,也鼓励学生画出二个以上的人,以进一步认识
人际的互动现象.
(Ⅳ)展示,欣赏与发表等回馈活动学生轮流展示,发表自己的
画,也欣赏赞美他人的画,研究者并进一步引导小组分享讨论及实
践人际互动的技巧,如眼神接触,回话声量适当及其他在活动中出
现应注重的基本礼节行为.
(Ⅴ)结束活动
3.撤回到基准线阶段(A2)
本阶段的实验处理条件和基准线阶段一样,主要目的在考验取消介入
策略後,受试者的目标行为是否回复到基准线阶段,实施期间至少三天,
至资料的趋向与水准呈现稳定为止.
4.实验再处理阶段(B2)
第二次基准线阶段(A2)的资料呈现稳定後,即再引进第二次实验
处理(B2),实施方式同实验处理阶段(B1),本阶段实验再处理的目
的,主要在复制实验处理的效果,以提升实验效果的内在效度,并消减
A-B-A设计,终止於未介入阶段(A1)的道德疑虑,本阶段的处理期间为
期二周.
结果与讨论
本实验结果以受试行为发生率百分比平均值分析,并以图示法
(graphic method)呈现资料,再以视觉分析(visual analysis)详析资料
结果(杜正治,民83),兹将受试的资料结果及讨论分述如下:
一,受试实验处理之目标行为发生率百分比平均值分析
二位受试在基线期(A1,A2)与处理期(B1,B2)目标行为发生率
八十八学年度师范学院教育学术论文发表会论文集
18
之百分比平均分数(M)详如表一.基线期与处理期的平均数(M),是
该阶段内於每日观察时段评量所得资料的平均值.
表一 受试基线期与处理期目标行为发生率之百分比平均分数对照表
姓名基线期(A1)
平均数
处理期(B1)
平均数
处M-基M
(B1-A1)
基线期(A2)
平均数
处理期(B2)
平均数
处M-基
M(B2-A2)
答话一
01001002710073
声量二
0808079083受试
眼神三
15423776457
由表一可以看出,无论是答话,声量或眼神反应,皆显示艺术治疗
行为导向技术对实验受试行为辅导具有成效,即处理期B1和B2的平均分数
均比基线期A1和A2的平均分数呈现进步.处理期间,受试除眼神注视对方
呈现较和缓进步外,在答话,声量行为反应的改变情形,均呈现明显而立
即的成效.
二,受试实验处理结果之图示与视觉分析
对实验受试处理所得结果,先以图示法(graphic method)呈现资
料,如图二.再以视觉分析法(visual analysis),包括水准稳定,水准
变化,趋向路径,趋向稳定等之分析.其中的水准稳定(level stability)
是每次评量分数在该阶段的算数平均数为水平线上下变动的情形,如果一
个阶段内80 90%的资料点落在该阶段资料点平均值的15%的范围内,则
视其为稳定资料(杜正治,民83;邱上真等,民84).
趋向指资料路径走势的斜度预估.趋向稳定(trend stability)指阶
段内,受试行为观察值渐加或减少的稳定情形,依阶段内沿著趋向线有多
少资料点落在预定的范围内.本研究的趋向线用中分法(splitmiddle
method)估算,并以有80%的资料点落在15%的范围内,视为具有稳定性
(杜正治,民83).实验受试处理结果图示及视觉分析,如下图二~四:
艺术治疗在自闭症儿童辅导效果之研究—以国小自闭症儿童辅导为例
19
图二 受试回话行为反应的表现曲线图
由图二及进一步视觉分析,得知受试的回话行为表现在第一基线与第
一次介入处理(A1-B1)中,基线阶段(A1)回话次数发生百分比为0%,
趋向和水准均极稳定且呈现一致现象.介入处理(B1)後,回话行为次
数提升到100%的发生率,呈现立即的正向效果,阶段间水准变化达
+100%且无资料重叠现象,处理效果良好.在第二基线(A2)与第二次
介入处理(B2)中,当第二次引进基线时,回话次数又逐次下降,平均
答话次数仅有27%,趋向呈现负向反治疗的趋势,但未回到原来基线
(A1)的水准,推测其原因可能受B1介入处理效果的影响,也可能是乙
生已学得该行为的习惯性反应.当再第二次介入处理(B2)後,答话次
数又提升到100%的发生率,出现立即的正向效果,趋向与水准也均极稳
定而一致,这些资料结果分析说明行为导向艺术治疗有效提升受试回话的
行为反应,介入处理效果获得支持.
八十八学年度师范学院教育学术论文发表会论文集
20
图三 受试答话声量的表现曲线图
由图三及进一步视觉分析,得知受试在第一基线与第一次介入处理
(A1-B1)中,基线阶段(A1)的答话声量够大而能被听清楚的次数百分
比为0 %,趋向和水准十分稳定一致.当第一次介入处理(B1)後,答话
声量提高而能被问话者听清楚的次数百分比大幅提高,平均值为80%,趋
向呈现高度稳定的正向效果,阶段间水准变化为+60%,但水准稳定度不
高,可见介入呈现渐渐进步的效果.在第二基线(A2)与第二次介入处
理(B2)中,第二次引进基线阶段(A2),目标行为又立即次第下降到
第一基线阶段0%的水准,趋向呈现逐次负向(退步)的反治疗趋势,趋
向和水准稳定度不高,推测原因可能是受前阶段处理及观察天数较少的影
响.再度介入处理(B2),答话声量清楚次数百分比又呈立即正向上
扬,平均值为90%,高於第一次介入处理的百分比,并呈现如第一次处理
(B1)的渐进进步效果,阶段间水准变化为+83%,这些资料可以充分说
明处理具有效果.
艺术治疗在自闭症儿童辅导效果之研究—以国小自闭症儿童辅导为例
21
图四 受试答话时眼神注视对方的行为表现曲线图
由图四及进一步视觉分析,得知受试在基线阶段(A1),答话时眼
神看对方的次数百分比平均为15%,趋向和水准稳定度均不高,介入处理
(B1)後,眼神看对方的次数百分比提高,平均值为52%,但趋向和水准
稳定度亦不高,A1与B1阶段间水准度为+37%,故只能说明大略的不稳定
进步情形.引进第二基线(A2),目标准行为呈现不稳定的反治疗趋向,
水准稳定度亦不高,惟在第二次介入处理(B2)时,呈现稳定的趋向和
较前为佳的水准稳定度,A2与B2阶段间的水准变化为+57%,较能说明介
入处理的效果,惟不能完全排除若干无关变因之影响,尚待进一步验证.
综合上述分析,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对增进受试的回话行为和答
话声量清楚表现方面,具有立即良好的正面效果,但在答话时眼神看对方
的表现方面,只能说明大略进步的现象.
三,受试图画表现之分析及讨论
本研究另以主观之质化资料分析,探讨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运
用现实塑造技术,对本实验受试儿童的图画表现,在概念或认知方面的改
变情形.因此拟就实验受试儿童在实验最开始的基线期,及最後介入处理
八十八学年度师范学院教育学术论文发表会论文集
22
期间,所蒐集的绘画表达作品,参照文献探讨的理念,加以分析讨论,以
观其对图画表现在概念,认知和心理反应的影响情形.
实验受试的图画表现,在基线期及介入前的画面呈现栅栏状及格子,
画面最外围也常用大方形格子围绕起来,这种界限(boundary)的造型表
现,依临床经验显现儿童内心的某种渴望或心理状态,如害怕超越自己界
限及承受压力,冲突或没有安全感的心理反应(陆雅青,民82).在人
物画像表现方面,也刻板的以拟人化的兔子来呈现,或画出头足型的人物
(如附录一).
经过艺术治疗的现实塑造技术介入後,由受试在治疗活动的前,後阶
段绘画作品,得知受试对人像认知概念属性的表现,较前复杂和完整,由
原先的「头足型」人物或简单人像,逐步塑造出受试儿童对人物画有较多
属性的认知概念,包括人物的头,身体,手,脚各部位,及眼,眉毛,
鼻,嘴,耳朵,手指等项的图画概念呈现,显示提升了受试对人物的头,
躯干,四肢各部位及对各部位较精细的描绘能力与认知.此外,介入一段
时间後,画面的方格子及栅栏状也减少或消失不见(如附录二),象徵受
试的心灵转变,朝向较为开放与安全自信的心理状态.
四,信度与效度
(一)信度的考验
在心理测验结构及评量领域中,信度是指同样的测验或评量工具,前
後两次评量结果的一致性或该评量工具内部的一致性.而在单一受试研究
的领域中,信度有二种诠释:一是「实验被重复实施时,结果具有一致
性」; 另一是「在研究过程中,人们所看见的或所记录的内容具有一致
性」,因此常安排两位观察记录者,以取得观察员间的信度估计值.本实
验研究在答话,声量或眼神反应的信度考验,采观察者间的一致性考验,
除由研究者担任观察记录外,另邀请学校中具有特殊教育背景的该校辅导
室主任,在各实验进行阶段的一,二个活动中,进行一次信度一致性的核
对.本研究信度考验的结果,总信度达.91,信度考验结果令人满意,详
如表二:
艺术治疗在自闭症儿童辅导效果之研究—以国小自闭症儿童辅导为例
23
表二 观察者间的信度的考验
——————————————————————————————
基线A1 介入处理B1 基线A2 介入处理B2 平均
——————————————————————————————
受试眼神 1.00 .80 1.00 .80 .90
回话 1.00 .75 1.00 .80 .89
声量 1.00 1.00 1.00 .75 .94
——————————————————————————————
总平均 .91
——————————————————————————————
(二)社会效度
在一般测验架构或心理学测验中的效度,是指该心理测量或行为评
量工具,能够正确测量或评量到所欲测量的心理特质或所欲评量的行为表
现.而在应用行为研究的领域,则特别重视社会效度,强调研究的行为应
具有社会的意义,并主张透过主观的回馈资料,评量介入处理的实用性与
一般人接受的程度(杜正治,民83).本研究自编「社会效度评量表」,
由受试父或母及其他认识受试之教师(计7位)进行主观评量,评量资料结
果,如表三:
表三 社会效度评量结果统计表
—————————————————————————————————
评量项目 很 同 没 不 很
同 意 同 不
意 意 见 意 同
意
—————————————————————————————————
我觉得所选定的辅导行为(目标行为)是目前该孩子
最迫切需要加以辅导和改善的行为. 6 1 0 0 0
—————————————————————————————————
我乐意接纳透过艺术媒介的艺术治疗方式来辅导我的
这位孩子(学生). 7 0 0 0 0
—————————————————————————————————
我觉得孩子(学生)在人际交往时,眼神与人接触互
动的行为方面有明显进步. 6 1 0 0 0
—————————————————————————————————
我觉得孩子(学生)在答话行为反应方面有明显进步 6 1 0 0 0
—————————————————————————————————
我觉得孩子(学生)在口语声量表达能力有明显进步 5 2 0 0 0
—————————————————————————————————
我觉得孩子(学生)在肢体表达能力方面有明显进步 5 2 0 0 0
—————————————————————————————————
就整个印象来说,孩子(学生)在图画表现,安全与
自信等方面,比以前有明显进步 6 1 0 0 0
—————————————————————————————————
合计次数 41 8 0 0 0
—————————————————————————————————
合计百分比 84% 16% 0 0 0
—————————————————————————————————
八十八学年度师范学院教育学术论文发表会论文集
24
由上表三得知,在本研究社会效度的各项目,被评为「很同意」的合计
次数有41次,占84%,「同意」的合计次数有8次,占16%,以上二项合
计占100%,「没意见」的0次,「不同意」的0次,「很不同意」的0
次,显现本研究的社会效度高.父母及教师对本研究的目标和处理方法方
面,给予接纳和肯定.父母与教师在主观的观察中,也显示实验结束後的学
生行为具有改善.此项评量结果,正可以补充支持正式评量的研究结果.
结论与建议
一,结 论
随著国人对身心障碍教育福利的重视,谋求有效的教育,辅导与治疗
方案,日益受到关注.自闭症儿童常因其语言表达上的限制,一般以语言
为导向的辅导治疗模式,常不易实行,因此本研究乃尝试采用非语言沟通
的艺术治疗方式,期能有效辅导这类儿童.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讨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运用现实塑造技
术对自闭症儿童之辅导成效,并观其对图画表现心理状态之影响情形.研
究对象取自国小资源班的一位自闭症儿童,除轻度智能障碍外,主要行为
问题有退缩,逃避他人视线,不敢回答他人问话或回话声音极小,以致对
方不能辨识说话内容等,而严重防碍其学习和人际之适应.
研究设计采单一受试实验研究之A-B-A-B实验设计,期以验证艺术
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采行现实塑造技术对实验受试之行为辅导成效,并
以主观质化资料分析其绘画内容表达之认知概念与心理效果.
综合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对行为辅导的成效方面,能增进受试的答话行
为,提高声量让对方较为能够听清楚,但在说话时眼神注视对方的行为表现
方面,虽亦呈现进步情形,但进步较小,只能说明大略进步的现象,且其资
料的趋向和水准稳定均呈现不稳定的情况,尚待进一步的验证.在绘画内容
表达效果方面,由受试在治疗活动的前,後阶段的系列绘画作品分析,得知
受试对人像认知概念属性的表现,较前复杂和完整,由原先的「头足型」人
物或简单人像表现,提升至对人物的头,躯干,四肢各部位及对各部位的较
精细描绘与认知,而在绘画表达的心理反应方面,受试也表现朝向较为开放
与安全自信的心理状态.本研究信度考验以两位观察者的一致性百分率计
算,求得的总信度达.91.研究的效度考验,亦显现具有高的社会效度.
艺术治疗在自闭症儿童辅导效果之研究—以国小自闭症儿童辅导为例
25
二,建 议
根据本研究的文献探讨,研究过程经验,和研究结果发现,提出下列
建议,以供从事自闭症儿童艺术治疗之参考.
(一)自闭症儿童常因语言沟通表达困难,除一般以口语为主的辅导治
疗或教育模式外,若能辅以运用非口语表达的艺术治疗模式,将有利於此
类障碍儿童的心理表达与探索活动,并能建立良好的辅导或治疗关系.本
研究过程的经验,也显示艺术治疗具有这些特性,值得参考引用.
(二)自闭症儿童常伴有情绪与行为困难,致使学习活动受到干扰,学
习适应发生问题,以结构化的辅导治疗与教育模式,较能达致预期效果.
艺术治疗的行为导向模式,结合行为改变技术与艺术治疗法,运用结构化
与教导式的系统流程,对於实验受试的退缩,逃避他人视线,不敢回话及
回话声量小的情绪与行为问题,研究显示具有初步改善成效,值得参考,
并可再以更多受试施予较长时间的处理与验证.
(三)运用现实塑造技术的行为导向艺术治疗,对於实验受试尚模糊的
概念,透过行为塑造的步骤,能助益其模糊概念的具体化,并增进对心理
现象的探索与了解,有益认知概念的提升和行为问题的改善.
(四)行为导向艺术治疗的理念与技术,涉及到行为改变技术及艺术治
疗,美术或其他艺术媒体表达的理论技术与实务运用,在学校实施时,可
结合特殊教育教师,辅导人员,美术或其他艺能科教师的知识与经验,针
对身心障碍儿童需要,共同策划有效及可行之艺术治疗模式.
(五)对未来研究之建议:
1.本研究实验受试只有一位,仍可再以类似的受试或由不同的辅导者
进行实验效果的复制,期以获致更有力的验证及更广范的应用效果.
2.在儿童绘画表达之认知概念成效辅导研究方面,在内容向度的质化
资料分析,亦可考量从形,色,线等多向度的质化资料进行分析,或从事
质量并行的研究设计.
3.艺术治疗的取向有心理动力,人文,认知行为发展等导向,艺
术媒体之运用亦有多样式,因此可针对治疗目的及治疗对象之需要,从事
不同取向或结合多重媒体艺术治疗模式之研究.
4.在实验设计方面,尚可进一步采实验组与控制组设计,或以同样的
老师同样的增强,抑或以「艺术治疗与行为导向模式」中相同的行改策略
介入,以进一步比较实验成效.
八十八学年度师范学院教育学术论文发表会论文集
26
5.绘画表达内容的认知概念和心理状态分析方面,可请数位专家评
估,作为专家效度和评分者间的信度考验.
参 考 文 献
一,中文部份
杜正治(民83)单一受试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吕胜瑛(民83)谘商理论与技术.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邱上真(民84)解题历程导向教学对国小四年级数科低或就学生解题表现
之成效研究.特殊殊教育与复健学报,4期,75-108页.
林建平(民82)辅导原理与技术.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侯祯塘(民76)艺术治疗团体对特殊学校肢体残障国中学生人格适应之影
响.彰化师大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施显烇(民84)严重行为问题处理.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范琼方(民84)幼儿绘画心理分析与辅导—家庭动力绘画的探讨.台北:
心理出版社.
黄月霞(民79):儿童谘商与实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陈荣华(民80)行为改变技术.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陆雅青(民82)艺术治疗.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张景然,吴芝仪(民84):团体谘商的理论与实务.台北市:扬智文化公司.
赖念华(民83)成长团体中艺术媒材的介入—一个成员体验的历程分析.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锺思嘉编译(民77):谘商与心理治疗.台北:大洋出版社.
二,英文部份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4th ed). Washington,DC: Author.
Arnheim, R. (1984). For Margaret Numburg.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11, 3-5.
Benveniste, D. (1985). Picture-time: a nondirective approach to art
psychotherapy.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12, 171-180.
Betensky, M. (1987). Phenomenology of therapeutic art expression and
art therapy. In J. A. Rubin(ed.), Approaches to art therapy
(pp.149-166).New York: Brunner/Mazel.
艺术治疗在自闭症儿童辅导效果之研究—以国小自闭症儿童辅导为例
27
Betensky, M. (1995). What do you see Phenomenology of therapeutic
expression.London: Jessica Kingsley.
Boyer, E.L. (1985). Art as language: It is place in the school.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12, 65-73.
Campbell, J. (1993). Creative Art in Groupwork. Oxon, U.K.: Winslow
Press.
Corey, G. (1990).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
California: Brooks/Cole.
Dewdney, I. (1973). An art therapy program for geriatric pati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12(4), 249-254.
Edwards, M. (1976). Art therapy and art education: towards a
reconciliation.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17(2), 63-66.
Irwin, E.C. (1984). The role of the arts in mental headlth. Design for
Arts in Education, 86(1), 43-47.
Isaacs, L.D. (1977). Art-therapy group for latency age children. Social
Work,22(1), 56-59.
Katie, W. (1985). Teaching art to learning disabled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diabilities and creative art therapies. Journal of Reading,
Writing,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ternational, 1(3), 52-54.
Katz, S.B. (1985). Observations concerning the art productions of
depressedpatients in a short-term psychiatric facility.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12, 35-38.
Krammer, E. (1958). Art therapy in a children's community. Illinois:
Thomas.
Krammer, E. (1971).Art as therapy with childre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Kramer, E., Levy, C. A., & Gardner, K. (1992). Elinor Ulman (1910-
1991).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 30(3), 67-70.
Kramer, E.& Ulman, E. (1976). Art therapy:Further Exploration and
Definition.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 16(1), 6-10.
Kwiatkowska, H. (1987). Family Art Therapy. Springfield, Illinois: C.C.
Thomas.
Lewis, S. (1990). A place to be art therapy and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In M. F. Liebmann, Art Therapy in Practice.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八十八学年度师范学院教育学术论文发表会论文集
28
Liebmann, M.F. (ed.). (1990). Art Therapy in Practice. London: Jessica
Kimgsley Publishers Ltd.
Lownfeld, V., & Brittain, W.L. (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8th ed.).New York: Macmillan.
Naumburg, M. (1958). Art therapy: its scope and function. In E. F. Hammer
(E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projective drawings. Illinois: Thomas.
Naumburg, M. (1966). Dynamically oriented art therapy: I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Crune & Stratton.
Pine, S. (1975). Art therap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Payne, H. (1993). Handbook of inquiry in the arts therapies: one river,
myany currents.London: Jessica Kingsley.
Rhyne, J. (1984). The gestalt art experience. Chicago: Magnolia.
Robbins, A. (1994). A Multi-Modal approach to Creative Art Therapy.
Londan:Jessica Kingsley.
Rose, S.D. (Ed.). (1980). A casebook in group therapy: A behavioral-
cognitive approac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oth, E.A. (1987).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Art Therapy. In J.A. Rubin
(ed),Approach to art therapy. New York: Brunner/ Mazel, 213-232.
Rubin, J.A. (1984). Child Art Therapy.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Rubin, J.A. (1987). Approach to art therapy. New York: Brunner/ Mazel.
Schwarcz, J.H. & Schapir, E. (1985). Spontaneous artwork as an aid in
self-rehabilitation.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12, 81-87.
Stamatelos, T., & Mott, D.W. (1983). Art as a Client- Centered
Treatment modality.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10, 241-249.
Stewart, G. (1984). The draw a story game: An aid in understanding and
working with chldren.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11, 187-196.
Wadeson, H. (1980). Art Psychotheraph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Williams, G.H., & Wood, M.M. (1977). Developmental art therapy.
Baltimore:University Park Press.
Williams, K.J. (1992). Elinor (1910-1991). 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 30(3), 66.
Zeiger, B. (1976). Life review in art therapy with the aged. 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 15(2), 47-50.
艺术治疗在自闭症儿童辅导效果之研究—以国小自闭症儿童辅导为例
29
附录一 受试实验处理前的绘画表现
八十八学年度师范学院教育学术论文发表会论文集
30
附录二 受试实验处理後的绘画表现
艺术治疗在自闭症儿童辅导效果之研究—以国小自闭症儿童辅导为例
31
THE EFFECTS OF BEHAVIOR APPROACH
TO ART THERAPY ON AUTISTIC DISORDER
IN ELEMENTARY SCHOOL.
Chen-tang Hou
National Pingtung Teachers College
ABSTRACT
The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behavior approach to art therapy
on autistic disorder in elementary school. One autism from a special education
resource room as the subject were treated with reality shaping of behavioral art
therapy.
A-B-A-B reversal design was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he treatment.
The datas were presented by graphic method and analyzed by visual analysis.In
addition ,the pictures created from the study were analyzed during the successive
session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behavior approach to art therapy increased
the answer reaction,voice, and eyes contact of the subject. The expressive quality of
the figure-drawings and the openness of the mind were gradually elaborated during the
successive sessions of art therapy. The feedback from the parents' and teachers'
opinions confirmed the value of the art therapy to the subject.
Further discussion was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se results in which some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and guidance as well as future researches were offered.
Key words: art therapy, behavior approach, autism, elementary school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