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文摘 > 康复教育 > 浏览文章

7岁男童无奈补“爬行课”

2006/2/19 15:30:19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今年7岁的明明(化名)在妈妈的陪伴下,在小区游乐场的爬行器械上有意识地练“爬行”,原来,这是特别针对明明而设计的“爬行课”。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大约半数儿时“不爬就走”的孩子上学后易患“心理行为异常”,由此引起的在校不遵守纪律、做作业慢、不善于表达等学习障碍也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凸显。俗话说:“三岁看老”,婴儿时期的不良习惯可能给今后埋下隐患,专家提醒,家长应尽早帮助孩子纠正。
 
  不愿受累“不爬就走”

  记者发现,像明明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不仅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平时还喜欢做小动作,面对陌生人时,就表现得唯唯诺诺。平时非但成绩不好,就连小伙伴也不喜欢和他玩。在咨询了专家以后,原来原因要追溯到明明幼儿时。因为是家里的独苗,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成长发育期,长辈不舍得让独生子练爬,结果到1岁左右,就直接会走路了。

  这些不爬就直接学会走路的孩子,多半原因就是现代家庭对孩子太宠爱,而孩子也因此产生娇惯、不肯吃苦的习惯,一爬就累、一爬就哭。家人见此状况,更不忍心让孩子受累。而殊不知,这就给孩子今后成长埋下了“阴影”。

  将影响学龄期“心智”

  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母婴健康工作室专家方凤教授认为,没有好好练爬、就直接学会走路的孩子并不会因此影响智力,但却很容易出现“心智”问题。按常理:三月抬头、五月会爬、六、七月会坐、九月学站、一岁会走,这一系列的运动发展直接影响孩子感觉统合过程。如果缺少爬行或没有经历爬行,则可能引起对称性颈紧张反射动作不成熟,容易出现感觉统合失调,比如:视觉和听觉不协调、视觉和动作不协调、听觉和动作不协调等。除了爬行外,一些喜欢咬手指、恋物癖等,也可能引起将来心理问题。

  专家说,虽然这在幼儿期,还看不出明显危害,特别是在1岁以前,尚属正常;但到1岁以后,就成为影响心智发展的“苗头”了;如果到3岁以后,还没有消失,就属心理行为问题;一旦等到孩子上学后,危害就将明显显现。情绪不稳定、脾气固执、带有侵略性、容易产生挫折感、难以适应学习环境、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地干一件事情、不能久坐不动、小动作很多等,直接影响孩子学业和社会交往能力。

  及时补上“心智训练”

  如今,婴幼儿营养不良现象在本市已经非常少见,但婴幼儿直至儿童期的心理问题更值得关注,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母婴健康工作室副主任余旬对此表示。

  一项针对浦东新区、闵行250名幼儿家长的问卷调查显示,“不爬就走”的幼儿比例高达24.4%,其中大约有一半的儿童将来可能面临学习障碍、心理行为异常。也可因此推算,在全市大约一成左右的学龄期儿童可能将来面对厌学、好动等学习障碍、学习困难等困惑。

  但方凤教授同时也指出,对错过爬行期的孩子,家长也不必盲目紧张,或消极等待,而应尽早积极地为孩子补上爬行环节,比如:进行适当的运动性心智训练,以治疗、预防感觉统合失调。

  记者从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长宁区计划生育协会等联合举办的欣智婴幼儿成长促进中心了解到,除了帮助家长为婴幼儿进行心智测评外,成长中心还可协助家长一起为孩子设计各种练习爬行、运动、气质等心智促进课程,避免学习障碍。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7岁男童无奈补“爬行课”]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