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芸英
「上课了,回座位坐好。」德兰启智中心的美华老师用拍手的方式要求小朋友安静、坐下,小朋友听到命令后,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回来,回到座位上,手脚仍不听口令地乱动。
但全全一动也不动地看着前面正在说话的美华老师,从远处看,他像个模范生,不像其它坐在旁边的奇奇和伟伟,总是把桌上弄得乱七八糟。
上课时,全全有时东张西望,有时站起来走动,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全全跑到门后想出去玩,但门关着,他在门边晃呀晃的晃了好久,终于有人转开手把,全全弯下身,顺势溜走。
美华老师观察全全很久后发现一个现象,他从不自己开门,如果门有手把,他就等待机会,伺机而动,如果门没有手把,他就用肩膀、头或身体的其它部分去「碰」,总之,就是拒绝动用双手,因此,他也不肯自己拿汤匙吃饭。原来他有「触觉障碍」,美华老师赶紧找全全妈妈到学校商量对策。
「全全在家里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吗?他最喜欢做什么事?」妈妈想了想,很不好意思的说,「他确实不爱动手,不自己吃饭,不自己上厕所,他的问题还很多哩!」
「没关系,你不要想他不会的,你只要想他会的就可以了。」
一个礼拜后,妈妈面带羞愧,表示一无所获,她说,「全全虽然五岁,但还像个小婴儿一样,喜欢睡在摇篮上被人摇来摇去。」
「喜欢睡摇篮?这也是一个特色,嗯,还有呢?」老师希望再找些线索。
「他喜欢听音乐,不管是录音带或电视上的音乐节目他都喜欢。」
「摇篮」和「音乐」?
美华老师不断思考,「摇篮」和「音乐」这两个特色会对全全产生什么化学变化吗?
「有了!」没多久,美华老师想出一个好主意,跑到全全家。
「家里有没有大浴巾?」老师问。
「有,但是要找一下。」妈妈找出大浴巾,一副「愿闻其详」的模样。
美华老师向妈妈坦承,对自己想出的方法没有绝对的把握,但值得一试,对妈妈来说,只要能改善全全的问题,她都愿意配合。
老师把全全放在大浴巾的中央,和妈妈各拉起浴巾的两角,就像「摇篮」一样摇呀摇,摇的时候放着全全最爱听的「音乐」,完全符合全全最喜欢的状况,因为美华老师相信,只有在孩子喜欢的环境中,任何的「实验」才会产生效果。
全全高兴极了,乐得合不拢嘴。不过,就就在全全完全进入忘我状态时,老师「喀」的一声,将音乐关掉,音乐一停,老师和妈妈也不再摇了。
这时全全生气了,又哭又闹又叫。
「有音乐才能摇!」老师郑重地对全全说,这是条件。
双方僵持良久。
「想不想摇一摇?」老师问。
「全全压下按钮,音乐一响,我们就摇,好不好?」
全全陷入犹豫中,老师和妈妈也等待结果,最后全全放弃,倔强的他就是不想动手。于是老师带着全全的手按音乐,希望全全能了解音乐按钮及摇晃活动之间的关系。
一个礼拜后,老师到全全家时故技重施,一边摇一边放音乐,在全全处于颠峰的愉悦状态下,再度将音乐关掉,可想而知,他有多愤怒。他照样哭闹。
「自己开。」老师态度强硬。其实老师曾经抓全全的手按音乐键,过去有类似的例子,只要小朋友有过第一次经验,下一次就不难了。但是老师也知道,「强迫」不如心甘情愿来得有效,只有出于孩子「心甘情愿」的动作,下一次自然出现的机率才大。所以老师除了用手带孩子做之外,也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做。
没想到全全仍然放弃。还好,老师和妈妈没放弃。
再下一次,双方如法炮制,音乐和摇篮一起进行,全全乐得哈哈大笑,这时老师将音乐关闭后,索性和妈妈坐在椅子上休息,摆明「如果你自己不按,就甭想我们摇。」经过几次挣扎之后,全全投降了,自己爬起来主动按键,音乐响起,妈妈和老师便信守承诺,拉起浴巾,大力地摇一摇。
老师向妈妈使个眼色,表示这招有效。
再过几分钟,老师又将音乐关掉,这回全全不哭也不闹,主动去按键,老师和妈妈又摇,一次、两次、三次,这一天,全全一共按了五次音乐键,几乎忘记自己是个有「触觉障碍」的小孩。
慢慢的,「伸手摸东西」对全全来说不再是个恐怖的经验。上课时,他会不知不觉地把手放到桌子上,翻翻书,推推人,经过半年的学习,他的手不再藏在后面,他伸出双手去推门、拿玩具、玩游戏、用汤匙吃饭了。
妈妈明显发现,全全伸出双手之后,心也跟着打开,他变得很有信心。
现在,全全在妈妈眼里是个很棒的孩子,因为妈妈看到的都是全全所拥有的能力,再也看不到全全不会的东西了。
(本文取材自《妈妈与吸管——德兰启智中心的真爱与奇迹》一书,感谢健行出版社慨允转载。)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