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文摘 > 康复教育 > 浏览文章

挨打

2006/11/17 9:42:52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星期五是班上固定到知动教室进行体能活动的时间,每周五,我们总是会在早上的个别课程上完,吃完点心,刷了牙,上完厕所后就走到国小特教班的教室进行知觉动作的课程。

在知动教室,有的孩子以跑步机进行行走的练习,有的孩子则在跳床上练习跳跃,有些孩子则会在球池里进行活动。在球池里进行活动的孩子,有的时候,由另一个大人(外籍阿姨)陪伴孩子在球池里活动,另一位老师则会站在较高的地方,并拿着一个大麻袋,大麻袋里装满了球池里的球,对一个反应较慢的孩子,我们利用这个活动将麻袋里的球倒入球池里,麻袋里的球哗啦拉的滚进球池,产生极大的声音和较快的速度,孩子的情绪被这样的活动拉到高点,又喜欢,又害怕。球池里的阿姨,也会拿着球,故意丢向孩子的脚,孩子的脚有了「痛」的感觉,就会因为被球打到了而主动改变身体的姿势。老师站在球池外,会以口头鼓励孩子:「婷婷,把球拿起来丢,快,丢给阿姨。」….老师利用这个机会,提供孩子语言的讯息,以引发孩子在球池里应用自己身体的力量进行姿势的改变,婷婷也能在被球打到后,把腿缩起来,或是发出叫声,或是翻转着自己的身体,这个时候,孩子在不一样的环境里进行改变姿势的练习,是需要有一些又因引发其动机的。

文文在刚进班时常常出现打同伴,或故意伸出脚让同伴跌倒,也会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捏身旁的人或以牙齿咬同伴的手臂,这学期这样的行为已经不再出现了,由于老师发现文文仍经常会出现伸出手想打人又放下的动作,虽然最后都没有动手,但是冲动的情绪行为是需要为其制造一个发泄的管道的,所以,球池内的阿姨开始叫着文文的名字,并且拿起球池里的球,对准着文文丢过去,老师也提醒文文:「文文,快,用手接住。」文文其实是接不住球的,在数次做出要接球的动作却接不住球的情况下,老师引导文文开始去捡拾地上滚动的球,文文在捡球的时候,阿姨还是持续的对着文文丢,文文这时生气了,皱着眉头看着阿姨。老师问文文:「怎么了?」文文回答:「阿姨用球丢我。」我问文文:「痛不痛?」文文肯定的说:「好痛。」老师这时适时的引导:「阿姨打你好痛,那你以前打佳佳痛不痛?你咬佳佳痛不痛?」文文再次肯定的说:「好痛。」老师则蹲下来告诉文文:「那你以后不要打人喔,不可以打佳佳喔,被打那么痛,你要不要再让阿姨打?」文文也回答:「不要。」老师则提醒文文去告诉阿姨:「阿姨,不要打我。」阿姨这时也问文文:「那你以后不可以大婷婷喔。」文文点头答应。

小龙在学校总是喜欢拿这会旋转的东西嗯嗯嗯的哼叫,进了知动教室拿了一颗篮球自己仍然玩自己的,一边玩一边跳还嗯嗯嗯连续的叫着,由于小龙的家庭,较不重视小龙的教育问题,孩子在家庭中也经常都是被放在一个房间理自己玩自己的,只有来到学校才会被要求和大家一起活动。这半年,小龙才开始会做出一些动作代替语言的表达,但是某些打招呼的互动技巧,老师还是要求小龙以口语仿说,虽然不清楚,总还是多一种沟通的管道与模式。阿一看着小龙在知动教室里嗯嗯的叫,且自己玩着手上的大篮球,于是阿姨也拿起球池中的球往小龙的屁股丢过去,小龙原是看着对方,后来生气的叫着,接着又开始冲撞并大声叫。老师见状,即走到小龙身旁言,牵着小龙的手走到阿姨身边,并以口语示范:「阿姨,不要打我。」小龙一个字一个字的仿说,老师还遭球小龙举起手,对着阿姨摇一摇并说:「不要。」小龙平常不太会拒绝,也不会表达需求和情绪,透过这样的情境安排,老师要求小龙模仿老师和他人互动,并以动作和语言练习「拒绝」。

下肢行动能力较不方便的小楷,在刚刚走完跑步机,看着地上都是阿姨丢出来的球,则在老师的提醒下进行帮忙老师捡拾地上的球之活动,藉由捡球的过程,小楷在知动教室中自行移位,并以视觉搜寻球掉落的位置,以便将球捡回球池里。这样的活动,也让小楷在自然的情境中进行视觉追视的练习,小楷总是一边收拾一边跟老师抱怨阿姨不听话,老师也附和小楷说的话,并告诉小楷:「阿姨真的不乖,球球乱丢,害小楷收得好累,好忙对不对?」小楷会回答:「对呀。」老师提醒着小楷:「你自己去跟阿姨说,叫阿姨不要乱丢,小楷捡得好累。」小楷会慢慢的爬到球池旁,攀着手扶杆,去和阿姨好好的「沟通」。

小萱和小雯的胆子较小,总是会哭着脸走到老师面前,老师会问:「怎么啦。」孩子指着阿姨,老师再说:「阿姨不乖对不对?」小萱和小雯会重复的说:「阿姨不乖。」老师则在告诉小萱与小雯:「去,去跟阿姨说,叫阿姨不可以丢球球。」孩子走到阿姨面前,嘟嘟嚷嚷的说了一堆的话。

有时候,我们怕孩子受伤害,我们疼爱孩子,但是,也养成孩子不需沟通即可获得的行为模式,尤其,对于那些「爱子心切」的家长,孩子不需沟通就能获得各方面的满足,却舍不得孩子面对一点点的挫折,孩子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去面对未来的学习环境呢?当老师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家长更有必要了解老师设计这个活动的用意是什么,否则老师的善意和情境的设计被家长误会与曲解,对老师而言,是不是也成为伤害。当我们了解「为什么」时,才能体会老师安排这个活动时的用心。

0% (0)
0% (10)

Tags:挨打

下一篇: 讲道理 上一篇: 生日快乐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挨打]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