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我在看资料的同时,发现这个家长技能的训练的文章,现在把它打下来,与各位家长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用。
在家长评估的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也许是观察部分。它主要围绕着七个项目展开:
第一、 家长在对孩子指导时是否用简短清晰的指令;
第二、 家长是否把对孩子新技能的训练与对孩子习得技能的复习交替穿插在一起;
第三、 家长是否强调关于事物的多种形式;
第四、 家长是否与孩子分享控制权;
第五、 家长能否有条件有效能地运用奖励的方法;
第六、 孩子良好行为是否得到自然结果的奖励物;
第七、 家长是否随时注意奖励孩子的合理努力。
下面我就将这七方面以示例的方法向大家作出说明:
一、 使用简短清晰的指令;
例:小刚是个6岁的自闭症孩子并有严重的语言障碍。小刚的妈妈在家带他,时不时发现小刚走到关着的门边,并用手拉门。为了让孩子能学说话,小刚妈妈走到孩子身边拉起他的手说:“小刚。”小刚回头看着妈妈,妈妈问:“你要出去?”小刚说:“出去。”妈妈高兴地说:“小刚,出去玩吧。”于是打开门,领小刚出去玩了。
在这个例子中妈妈首先拉小刚的手并叫他的名字以引起孩子的注意。接着用简单清晰的句子“你要出去”来提问。小刚有强烈的出去的愿望,同时也听懂了妈妈的简单明了的话,所以就比较自然地说出了出去。如果孩子的妈妈没有注意到这些,由于需要忙家务,在厨房里对小刚说:“小刚,你开门干什么?你告诉妈妈你想到哪里去?等妈妈忙好了就陪你去玩。”这样,也许小刚不仅不会开口说话,而且还可能会因为听不懂妈妈的话或不知道该如何反应而表现出不良行为,因为自闭症孩子的神经发展,还没有达到理解复杂句的程度。
当家长在与孩子交往如提问给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孩子是在注意自己,然后应该使用简短清晰的指令,以帮助孩子有正确的反应。
二、 穿插训练新旧技能;
例:琴琴因为其自闭症而智力发展受到影响。她对颜色的认知,仅限于红和绿,琴琴的爸爸知道她很喜欢花,于是就决定借此来教她更多颜色的概念。爸爸把琴琴带到花房,指着一束玫瑰问:“这是什么颜色?”琴琴说:“红的。”爸爸就夸奖了她并买了一束玫瑰花给她;过了一会,他们又看到了一些黄菊花,爸爸又问:“这是什么颜色?”并提示说:“黄色。”琴琴也模仿说:“黄色。”爸爸说:“你说对了,这是黄色。我们再买一束黄菊花吧。”
在这里,琴琴的爸爸让琴琴有机会使用她已经学会的知识,同时又教了琴琴一种新的颜色概念,从而让琴琴体验到一种成功的感觉。如果琴琴的爸爸在家里用了其他颜色的卡片让琴琴学习全新的颜色概念,琴琴很快就会被搞糊涂,而没有耐心再学习下去。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以保持他们的学习动力,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运用了穿插新旧技能的训练方法,可以让孩子在训练中巩固已学的技能并得到奖励,同时需要避免贪心贪难的教育方法和拔苗助长的求胜心理。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习新技能以不断进步,但让孩子有机会经常复习已学到的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 强调关于事物的多种形式;
例:小刚通常在下午四点左右到离家不远的公园玩,妈妈看小刚还没穿好鞋,便拿出昨天刚为他买的白球鞋,把它放在小刚的其他几双已经穿旧穿坏的球鞋边上,对小刚说:“小刚,穿上你新的白球鞋,我们一起去公园玩。”
这样,妈妈利用生活中的机会进行区别性能力的训练,小刚必须注意事物的多种形式,即不仅是要穿好鞋,而且还要把新与旧以及白鞋与其他颜色的鞋加以区分,才有机会出去;假若妈妈仅仅说:“小刚,把鞋穿好,我们出去玩了。”那小刚可以穿上任何一双鞋,他也就因此丧失了一个学习注意事物多种形式的机会。
如果家长可以注意训练孩子去注意事物的多种形式,他们就能够对事物的多种形式有恰当的反应,与此同时,他们对社会环境和周围的人们也会有更多的注意和关心。
四、 分享控制权
例:星期天的中午,琴琴的妈妈在做菜,琴琴的爸爸看带琴琴。他准备一些连环画和一些玩具,然后把琴琴叫到跟前问:“琴琴,你要听爸爸给你讲书里的故事,还是要和爸爸玩游戏?”琴琴说:“游戏。”爸爸就说:“好,让我们用这些玩具来玩游戏吧。”过了一会,琴琴说:“蛋糕。”爸爸说:“现在吃了蛋糕就吃不好饭了,你要不要爸爸给你讲故事?”琴琴说:“新的故事。”爸爸就说:“好,我就讲个《西游记》里的故事,你从来没有听过的故事。
在这里,琴琴可以有许多的选择,这就是她分享的控制;琴琴爸爸通过安排各种活动的项目也有一定的控制,而且他还用转移兴趣的方法阻止了孩子的一个不正当要求,即吃饭前吃零食。再举一个不好的例子:当琴琴的爸爸讲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琴琴指着连环画上的白骨精说:“妖怪!”爸爸把书翻过去继续往下讲,可琴琴又将书翻回来说:“妖怪!”爸爸不断地试着往下讲,而琴琴不断地把书翻回来,在这种情况下,琴琴的行为已经转化为自我刺激的重复动作,而爸爸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而没有加以必要的干预。这个例子说明了家长不能对孩子行为有所控制的不良后果,所以星儿的任何行为,只要出现不断的重复动作,都是一种应予矫正的症状。
五、 运用有条件奖励的方法
例:琴琴的爸爸在客厅里教琴琴学说话,琴琴爸爸手里拿着一块琴琴最喜欢吃的饼干,然后问到:“琴琴,谁有饼干啊?”琴琴正确地回答道:“你有。”正在这时,里面房间的电话铃响了;琴琴的爸爸没有马上去接电话,而是热情地鼓励琴琴说:“一点也没错,好孩子!给你饼干。”然后把饼干给了琴琴。在琴琴吃饼干的时候,琴琴的爸爸到里面房间去接电话了。
这个例子中的关键一点就是及时奖励。反过来说,如果琴琴的爸爸听到了电话铃响后马上去接电话,等打完电话再出来给琴琴饼干,琴琴或许会因为等不及而发脾气了,这时候给孩子奖励,就等于是在奖励孩子的发脾气的行为了。
人们往往从行为的后果中学到知识技能,星儿也不例外,问题在于家长能否为了训练孩子的目的而有条件地安排后果(即当孩子付出应有的努力后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和有效地安排后果(即奖励的及时性及对以后行为的促进性)。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及进步来换取大人的奖励和表扬;如果家长能系统一致地运用有条件奖励的方法,久而久之孩子就有可能形成良好行为的习惯,而不必在每一个行为后都期待家长的奖励。
六、 充分运用自然的奖励物
例:小刚喜欢吃软糖,小刚的妈妈拿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软糖,他拿起一颗黄色的软糖问:“小刚,这是什么颜色?”小刚说:“黄的。”妈妈马上说:“你说对了,这是黄颜色的。”随即把这颗软糖给了小刚。接着妈妈又拿起一颗红色的软糖问:“那这是什么颜色?”小刚说:“红的。”妈妈高兴地说:“一点没错,这是红颜色的。”又把红颜色的软糖也给了小刚。
在这里,小刚说的“黄的”跟黄颜色软糖有自然的联系,如果小刚说“黄的”而得到的是红色软糖的话,他就失去了一次这样的学习机会。
当然,在有些训练项目中,特别是在训练的初级阶段,为了提高孩子参与训练的兴趣,还是需要采用一些人为的奖励物品的,但现有的资料表明,如果家长不能使用自然教法而只是运用语言和食物作为奖励,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动力的。
七、 奖励孩子的合理努力
例:小刚的妈妈想帮助小刚扩展词汇量,特别是一些常用的动词,他指着一张鸭子戏水的图画问:“小刚,鸭子在干什么?”小刚说:“白的。”妈妈说:“你说的对,小白鸭在干什么?它是不是在游泳?”小刚说:“游泳。”妈妈抱起 小刚高兴地说:“对了!小白鸭在游泳。”
在这个例子当中,妈妈奖励了小刚每一次的合理努力,并用了适当的辅助帮小刚学习并掌握“游泳”这个新的词汇,没有这些恰当的步骤,小刚不仅学不会新的单词,还很可能会变得不耐烦。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