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文摘 > 文摘浏览 > 浏览文章

中国雨人之谜——第十三章 画家眼里的白痴画家

2008/12/8 13:07:25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第十三章 画家眼里的"白痴画家"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师李木先生30多岁,很随和的一个人。我们通过电话取得了联系,约定1995年12月13日正午,我在学院正门口等他。那天北京天津同时下了当年的第一场雪。这是我和李木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握手之后,来到该院的小餐厅,坐下后我首先拿出了一本画册,对李木先生说:"您先看看这个。"

  李木先生只看了一眼画册,便对我说:"不错。"他继续看了下去。

  李木先生看的是一本薄薄的画册,油画。他很认真地翻阅着,又连声说:"真的不错。"

  我是将画册翻开来递到李木先生手中的,所以当他说"不错"的时候,并不知道油画的作者。而且,李木先生说"不错"二字时的表情让我明白,这里的"不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还可以"不是一相概念,一个油画家评价别人油画时使用的"不错"二字,其意义便已经是"很好"了。

  果然,几分钟后李木的确用"很好"二字来评价他手中展示的这些油画了。

  李木翻到了画册封面,上面歪歪扭扭的4个字是《罗铮画册》,翻开首页,罗铮正一脸憨态地微笑着望着李木先生。

  音乐家对于罗铮绘画的评价,我们已经听到过许多了,因此我想亲自听一听一位画家,特别是青年油画家对罗铮作品的看法。我同时带给李木先生的,还有我们前面章节中提到的那位名叫丁丁的男孩子画的写实主义绘画,但这时我还没有把它们拿出来。

  "是他。"李木先生说,"我知道他。"

  北京电视台播放介绍罗铮的专题片时,李木先生正好坐在电视机旁。作为一位画家,他特别留意了这个节目,并且记住了罗铮这个名字。

  "罗铮的画真的很好,我说'很好',不是把他看作一个弱智者来说的,而是仅仅就他的画本身,把他看作一个普通画家来讲的。"李木郑重补充道。

  "您认为罗铮的绘画水平能够和大学几年级的学生相比呢?"我想对"很好"得出一个更具体的水准判断。

  "罗铮画的是抽象派,大学里不教抽象艺术,所以无法说他的水准相当于几年级。更何况,罗铮无疑是一个天才,而对于天才,我们没有办法用通常的尺度进行评估,天才的绘画表现他自己的特色,体现他自己心灵的思索,不是通常的思维可以领会和理解的,自己也无法与一般人的创作进行对比,说出相当于谁的水平。"李木说。

  李木先生和我进行谈话的时候,仍在不断地翻看着罗铮的画册。他指点着那一幅幅音乐题材的绘画说:"最不平常的是他的观念,他能够意识到用这种自己心目中的颜色和形状来表达音乐主题,这真的很不简单。比较之下,技巧倒是次要的了,技巧谁都可以掌握,主要是认识问题。"

  李木先生自己也很喜欢音乐,时常在家里听各种古典和现代的乐曲,几乎每星期都去听一次音乐会,由他这样一位人士来评价罗铮的音乐题材绘画,显然又比单纯的画家更具便利。

  《毕加索》出现在李木先生的祖母之内,一位弱智天才通过自己的头脑理解着毕加索,又把他通过油画表现了出来,那么,油画家又是如何看的呢?我问李木:"您看罗铮是否真正表达出毕加索的灵魂?"

  李木指定着《毕加索》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给毕加索下一个定义,所以也谈不上谁对毕加索的理解正确,谁的理解错误。罗铮用自己的理解来表现毕加索,而且通过绘画语言很好地传达出他的理解,这就是很难得的。"

  李木此时竟颇有些自惭地说:"我在很多年前就一直梦想着用绘画来表现音乐,但一直没有勇气去做。音乐是抽象的,要通过具象的东西展示出来是件很困难的事。但这件事却让罗铮做了。"

  听着一位智力正常的画家对一位白痴画家的创作表现出这种羡慕的情绪,我竟一时无语。

  看得出来,李木是一位热爱艺术的真正的画家。两个月之后,李木将去巴黎,在那里举办他的画展。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巴黎买下了一套房子,教师们可以轮流去,住宿费省下了,其它费用却自然要自己出的。但对于搞美术的人来讲,巴黎是一定要去的,巴黎是美术家心目中的圣地,那众多的美术馆珍藏的人类艺术精品自不必说,而如果能在巴黎搞一次画展,我相信也是所有从事美术创作的人的终生梦想。

  我们边吃边谈,我想这顿饭李木先生吃得一定不是很舒服,因为他总要说话,回答我的问题。而我同时接受着精神的给养,很快乐。

  这期间,时常有新进来就餐的人向李木打招呼,他们都是他的同事。其中有两位男子还走到桌前,正好看到了罗铮的画册,他们竟也连声称赞。而且,都听说过一些关于罗铮的事情。

  "真不错!"这便是他们对罗铮绘画的评价。看来,李木不是孤立的。

  这时,我拿出丁丁的画请李木看,李木立即说:"这个孩子我很熟悉,我看这他的画,和他的父母也很熟。"罗铮和丁丁的共同特点是,都可以在他们的家族中找到与他们的"天才"有一定联系的人。罗铮的父亲是音乐家,而丁丁母亲的舅舅也是搞美术的。

  李木这样评价丁丁的画:"相当好,是个天才!"

  李木说,丁丁和罗铮的不同在于,罗铮是弱智,而丁丁是自闭症儿童,自闭症儿童不同于弱智。从外面上看不出丁丁有任何问题,他是一个相当漂亮的、非常正常的孩子。丁丁的智力程度显然比罗铮好得多,但是天才不能以智力程度来划分,所以丁丁的绘画仍说明他是一个天才。罗铮画抽象的东西,丁丁画具像的东西,但是他们都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丁丁的画显示出这些画显然出于一个孩子的手,但是与他同龄的孩子们相比,要好得多,而且重要的是,丁丁没有受过任何训练。李木举着丁丁的画对我说:"如果告诉你,这些画是一位60岁的老人画的,你也许会觉得很可笑。"

  是的,丁丁的画显示出孩子的幼稚,同时也显示出儿童那种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是罗铮就不同了。"李木说,"罗铮的画看得出来是出自成人之手,完全反映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在我们进行这次谈话的1995年12月,罗铮正好30岁了。

  李木进一步分析着罗铮的画,说这些画中已经看不见丁丁画中的那种儿童的天真感,更多的是成熟。

  另一位"白痴学者"的故事被相了出来,李木给我讲了他见过的另一个自闭症男孩子以及他的画。

  男孩子的父亲是旅日画家,不在北京。李木被找去看这个男孩子的画,像几乎所有自闭症儿童一样,这位小画家也是相当漂亮,外表看不出任何问题。男孩子的画是用油画棒画在白纸上的,抽象的,与罗铮不同在于他表现的不是音乐,而是自己心灵中的一些感受。李木能够感受到这些画所传达出来的气氛。男孩子也不像罗铮那样给自己的画起题目,所以没有人知道他要表现的东西与人们理解的东西是否一致。李木说:"他可能是在展示自己想象的境界。"

  这个男孩子现在已经去日本了,所以我无法亲自去看他的创作。

  这时,李木说了一句很关键的画,他说:"这个男孩子的抽象画也相当好,可以看出来不是胡画。"

  另一次谈话的内容立即进入我的意识表层,当我与一位文艺界的名流谈到白痴学者的绘画天才时,他曾说:"如果是抽象的画,猫和狗也都能做到。"抽象派绘画的名声时常是这样,所以我不失时机地对李木说:"请允许我提一个可能是很愚蠢的问题,如何判断一幅抽象派的油画是胡乱涂抹,还是艺术创作呢?"

  毕竟是当教师的,李木没有直接回答我的总是,他说:"音乐也是一门抽象艺术,不论是现代派音乐还是古典音乐都一样,它和抽象绘画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但是,音乐经常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时常听到各种各样的音乐,一般人对音乐语言的理解也比对绘画语言的理解要强得多。一支真正的乐曲,人们可以听出美,听出和谐,而如果是对乐曲演奏一窍不通的人坐在钢琴前胡乱敲打一气的话,每个人都能听出来他是在乱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音乐本身的一些内在规律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被公众接受了,是经过训练获得并被认可的,这些规律包括不同的节奏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什么样的音节以什么样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表现不同的思想,并由此引发美学意义上的感觉,构成美,这就是创造。而如果这些规律被打破了,被超出了,那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有了新的规格、规律被创造出来,新的规律被认可、产生美,这就是创新;另一种可能是没有创造出新的美来,旧的美也不复存在,这就是胡闹。"

  李木由音乐回到美术:"绘画也是一样,美术同样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不同的色彩和形状都可能被用来表现不同的情绪,这些因素在有限的空间里组合起来,形成美。这种组合的规律有时无法用语言来讲,但是能够感觉出来。"李木随手指着罗铮画册里的一幅画说:"比如在这样一幅抽象派的绘画中,这样一个圆点放在画布的不同位置就可能表达出不同的意义,而入在上面,下面,左面,右面,还是中间,给人在精神上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和整幅画的构思、布局有着联系,放对了,产生美,放错了,就打破了规律,是胡画了。因此,不假思索的胡涂乱抹,是完全年者出来的。"

  李木进一步解释"规律":"规律是几百年演变得来的。两根长度一样的线条,一眼竖着,一根横着,人的视觉差错便会觉得:那根竖着的线比横着的线要长一些。这种规律被利用于美术中,便渐渐产生了一些规律。比如水平线被用来表示平稳感,斜线更多的表现出动感,直线与曲线传达出的感觉也不一样。这些规律被引深、丰富、夸张,便有了意义。几百根这样的线放在一起,几百根再加上色彩的线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绘画中的一些规律。真正的抽象派绘画不论如何'怪',也不能背离这样的规律,除非它创造出更美的规律。"

  罗铮的绘画不像有些人分析的那样,用线条去与音乐对应。李木特别提到了这一点:"罗铮不是用线条去与音符对应,1234567这样的音符,铮不是用5个点去表现,也不可能做到这种机械的表现,否则就成心电图了,需要多大的画布呀!罗铮通过美术对音乐的把握,表现在其作品总体风格上对曲子的理解和运用,而这正是一位真正的画家才能够做到的,胡涂乱抹显然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点的。"

  而在此之前,我听到的关于罗铮绘画的评论,许多是从"对应"的角度来谈论的。我不禁想,也许我们一直没有真正走进罗铮的精神世界?但是罗铮面对我们的误解,仍然只是微笑着,他无法理解人们如何理解他,他也不关心这些,他只是继续画着……这种思想竟在一瞬间将我引入一种很虚幻的境界……

  我们又回过头来看罗铮的画,李木这时用了比"不错"更近一步的词:"很好,是天才!"

  李木继续翻阅着罗铮画册,说:"罗铮这些抽象绘画与我们常见的那些智力正常的画家创作的抽象派油画相比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罗铮的画表现出一种平和的美感。抽象派绘画常常被用来表现痛苦的情绪。画家们在生活中受了创伤,抽象派绘画比其它绘画方式更好地表达这种痛苦的心情。这是画家们心声的反映,无可厚非,但有时一些画却让别人看着很痛苦,找不到美与和谐了。毕竟痛苦是画家个人的,别人没有义务接受他的痛苦,也接受不了。所以这就产生了抽象派画家与观者之间时常出现的距离。但是罗铮的抽象画很不一般,他的画中看不到痛苦。"

  李木几乎是开始用一种极度赞赏的目光继续看罗铮的画。

  "他的画真的很平和。"他说:"这种平和可能是缘于他内心的平和。许多抽象画表现着压抑,让人看了很不舒服。但罗铮的画中只有美的因素。他的画轻松、不苦涩。我想这是因为他的心灵不苦涩,没有经受过正常人经受的种种现实的苦难,思想也不像常人那么复杂。可能正因为是白痴,所以才成就了他这种平和的画风,他的心灵是纯净的,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智力正常的成人会创作出这橛的抽角派绘画。"

  李木先生又说,自闭症患者的精神思维存在问题,他们没有荣誉感、耻辱感,对于外界如何评价他们不感兴趣。他就曾亲眼见到在一所培智学校的全校大会上,一位自闭症儿童因为数学成绩好而走上主席台,面向全校师生受到教师的盛赞,但是,当全体鼓掌的时候,这位学生却显得很麻木,不知道眼前发生了什么。任何赞喻、任何批评,都无法打动一个自闭症,也就是孤独症儿童的心,影响他们的行为举止。这对于普通人可能不利的因素,对于搞艺术的人来讲却是极好的事情,因为一个艺术家成长的最大障碍之一便是名利的困扰,得失对于心灵的影响。而一个孤独症儿童,他想的只是艺术,只是作画,远离尘世的污浊,心灵无比纯净,这无异对于其艺术是极为重要的。罗铮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超凡脱俗的情绪,可能正是他纯洁之心在外界的投射吧。

  孤独症儿童对其它事物没有兴趣,他们的全部身心都投入于他们乐于投入的某一点上,对于常人来讲可能是无法忍受的孤独正是他们的乐趣和享受,因为他们不愿与人交往,对于其它一切都没有兴趣,于是,他们的这种投入正可以使他们在某一领域十分精到,从而成为"天才"、"学者",甚至"大师"。

  谈话进行到这里,聪明的李木先生却突然说了句不聪明的话。他说:"真是太可惜了,这些天才孩子如果智力正常的话,该多好呀!"但是李木先生立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接着说:"当然,如果他们智力正常,很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天才了!"

  问我们自己的心灵,其实这样的"错误"当我面对自己的采访对象时也是时常出现在头脑中的,这"错误"中其实包含着痛异与祝愿。然而世界上的事总是这样不可能两全,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是"白痴",同时又成为"学者",在成为天才之时,又是弱智儿或自闭症儿童。

  缺陷的美!

  我告诉李木先生,罗铮的家人不愿意社会过多关注他们的孩子。但是李木先生认为,罗铮无疑是一位画家,而一位画家的价值应该通过社会的关注表现出来。"有人买你的画,你的作品大受欢迎,这是所有画家的心愿。"李木说。罗铮如果能够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否也会说出同样的愿望呢?

  李木认为,罗铮的画是很有市场的,他作品中传达出的那种现代气息与现在生活中的许多环境都很协调,不论是在私人客厅里,还是在如我们进餐的餐厅里,悬挂一幅罗铮的油画,都会给人和谐的感觉,视觉效果很好。

  "罗铮应该走向市场,这是一位画家获得社会公认的方式,无可厚非。"李木说,"像罗铮这样的天才,完全可以搞一系列的国内外作品画展,作品展卖。这对于个人有好处,对社会也有好处。从个人的角度讲,可以使罗铮真正做到自立,其作品也发挥其社会效益。而对于社会,更多地了解和目睹这样一位天才画家的创作,对于美术及其它学科的研究,无疑都将大有益处。"

  一位油画家对于"白痴学者"的推崇使我们对白痴学者的价值更充满信心。

  罗铮完全可以使全世界为之震惊,甚至在世界美术史上留下一笔。



□ 作者:方刚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中国雨人之谜——第十三章 画家眼里的白痴画家]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