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自闭症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方法(三)
训练方法
7.5 教师可运用不同的技巧增强学生正面的行为,或消减负面的行为,有关方法包括:
(a) 功能行为分析(Functional Behaviour Analysis)
功能行为分析是透过观察和数据搜集,分析某特定问题行为发挥了什么功能,或传递了什么信息,如学生打头是否:
- 表示需要帮助;
- 渴望得到某些物品;
- 借机会逃避觉得困难的学习活动;
- 对一些不喜欢的活动表示抗拒;
- 寻求自我刺激。
在识别学生藉着问题行为去达到某种目的后,可教导学生一些正面的替代行为(即可以代替有关功用的行为),以减少或消除不当的行为。
(b) ABC 矫正法(Antecedent - Behaviour - Consequence Modification)
循有系统的方法分析某特定行为(Behaviour)与某种事件或环境,包括前因(Antecedents)和后果(Consequences)之间的关系,即A-B-C 的关系,以推论在某环境里出现的特定行为的原因;
藉着干预前因(即是改变环境上的安排)来消除诱发某种问题行为的因素,以改变学生的行为,这方法往往可使问题行为减少或消失;
亦可从改变有关行为引致的后果方面着手,使学生知道不恰当的行为不能帮他达致其目的,从而避免问题行为的连锁性出现。例如不会因学生的哭闹而就范,让他借机会逃避某种训练活动;
当不能估计后果或不能操控特定后果时,可利用改变环境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行为;这方法亦可避免出现一些令学生厌恶的后果。
(c) 消减法是指学生做出不当行为时,不会得到含奖励成分的响应。例如当学生拍打枱面时,教师若注意他,那么他便得到含奖励成分的反应;为免他继续有拍打枱面的行为,教师应不给予注意。实施消减法时,不当行为一般会在短期内增加,然后才逐渐减少。惟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严重的问题行为或形势危急的情况,如涉及自伤的行为。故此,教师须因时制宜,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
(d) 间歇法是指学生有不当行为时,教师把强化该行为的刺激物拿走或消除,如停止他们进行自我刺激的活动。教师亦可把学生带离助长不当行为的环境,例如带到间歇室或间歇角。不过,教师把学生带往间歇室或间歇角时,应谨慎处理及留意下列要点:
教师应冷静和坚决地把学生带走,但切勿令学生受伤或大吵大闹;
如果学生在间歇室或间歇角仍有不当行为,教师应实时把他带离该处;
当学生再没有任何不当行为时,便应立即停用间歇或隔离法,藉此让他们明白,只要停止不当行为便可离开间歇角;
采取间歇或隔离法时,教师应同时教导学生正确的行为表现;
采取间歇法的时限不应过长,因为这会剥夺学生学习的机会,并增加因无聊而导致的自我刺激行为,此外,时限过长,也会引致监管上的困难。
7.6 总括而言,目前并无任何特定的训练策略,称得上是改善所有自闭症学生问题行为的最佳或最有效方法。学生的问题行为多与其发展障碍有直接关系,并不能一蹴即就地解决。然而,透过悉心的策划、耐心的教导和不断的努力,教师定可为每名学生找到可行的方法,处理他们的问题行为。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