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文摘 > 文摘浏览 > 浏览文章

结构教学法对中部地区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学习效果一

2008/12/8 13:02:36 来源:台湾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本研究旨在探讨结构教学法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之学习成效,并了解家长及教学者对结构教学法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学习成效之评估与建议。                            
本研究以三名中部地区学龄前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方式采单一受试实验研究设计之跨行为多探试实验设计。本研究之自变项为结构教学方案,其内容为教学情境、教学课程、教学提示系统、增强系统、学习备忘录、每周定期教学检讨;依变项为1.个案在认知语言、认知操作、社会互动、肢体动作方面之学习进步情形;2.个案实施结构教学法之教学策略(例如:空间结构、作息时间表、个别化工作系统、视觉提示之结构等)后,其它学习行为相关纪录之变化;3.家长与教学者对结构教学法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学习成效之评估及建议。归纳研究结果如下:
由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之结论如下:
一、结构教学法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的教学具有显着成效。
二、结构教学法能增进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在认知语言上的独立完成之成功率。
三、结构教学法能增进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在认知操作上的独立完成之成功率。
四、结构教学法能增进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在社会互动上的独立完成之成功率。
五、结构教学法能增进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在其它相关学习的独立完成之成功率。
六、结构教学法能增进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在表达能力、个人学习活动、使用的结构教学技巧、团体游戏及与教学者互动等方面之行为表现。
七、家长及教学者之评估皆认为结构教学法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的整体能力发展确有正向效果,并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结构教学法、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学习效果绪  论
一、研究动机
自Kanner于1943年提出自闭症儿童临床症状文献(Autistic Distur- 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以来,关于自闭症研究已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国内自从台湾五十六年由台大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率先引进「自闭症」概念与疗育服务(宋维村,民83),三十多年以来,社会大众对「自闭症」这一名词,也逐渐由陌生转变为较清楚、具体之概念。
透过对自闭症患者所进行的各种研究结果显示,自闭症患者本身具有社会互动困难、语言沟通发展迟缓、及偏差之刻板行为等特征,若能在可塑性较高的幼儿时期,将其固着性之行为特性利用于事物的学习上,并于此时尽早地介入特殊教育服务,对于增进自闭症儿童日后发展是有相当帮助(财团法人中华台湾自闭症基金会,民90;凤华,民89)。近年来,先进国家在自闭症儿童学前教育方面之研究渐增,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学前自闭症儿童之教育提出看法及建议。众多的研究结果显示,良好的教育方式不但可促进儿童学习效果,还可减低其不适当的社会情绪和问题行为的发生。尤其,对自闭症儿童而言,最有效之教育方式之一即是将之置于高度结构化教育环境下,施以行为治疗与特殊教育(倪志琳,民85;Lord & Rutter, 1994)。
学龄前自闭症教育方案中,以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 「自闭症与沟通障碍儿童治疗与教育」方案(The Division for the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Communi- 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简称 TEACCH 方案)具有相当成效。该方案依据自闭症者学习特征所发展出来结构教学法(structured teaching),强调「结构化」在教学上的重要性(Mesibov, 1997)。国内亦有多位学者从事自闭症结构教学法之研究,例如:「结构性教学对增进自闭症学童认知能力之成效研究」(王大延、庄冠月,民87),「结构教学法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学习成效之研究」(倪志琳,民88),「结构性教学与自闭症学童班级之经营」(曾意清等,民89a)等。然而,研究地区及对象以台北地区为主,相较之下其它地区则略显缺乏。
  此外「台中地区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家长对其子女早期疗育现况及需求之研究」(王建中等,民88)一文中,提出中部地区自闭症儿童家长急需一自闭症早期疗育机构。故本研究决定接续该论文的建议,进行有关「结构教学法对中部地区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学习成效」的研究计划,研究群为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曾参与各种自闭症相关活动之四年级学生七名,共同着手进行结构教学法对于中部地区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学习成效之教学实验,冀为学龄前自闭症儿童疗育提供有效且可行的模式,并为中部地区提供良好的结构式教学示范。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本研究欲达成之目的如下:
1.探讨结构教学法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之学习成效。
2.探讨结构教学法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学习相关行为之影响。
3.了解家长对结构教学法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学习成效之评估与建议。
针对上述目的,本研究所拟探讨之问题如下:
1.结构教学法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在认知操作学习独立完成的百分比变化情形。
2.结构教学法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在认知语言学习独立完成的百分比变化情形。
3.结构教学法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在 社会互动学习独立完成的百分比变化情形。
4.结构教学法之教学策略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其它学习相关行为纪录之影响。
5.从家长与教学者观点,结构教学法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学习成效之评估与建议为何?
三、名词释义
(一)中部地区
包括台中县(市)及彰化县。
(二)学龄前
指0-6岁未进入国民小学接受教育的阶段。
(三)自闭症儿童
指经公私立医院鉴定为自闭症者。本研究之自闭症儿童则是符合我国身心障碍及资赋优异学生鉴定原则鉴定基准(教育部,民87)行为特征之儿童。
(四)结构式教学
本教学计划是根据北卡罗来纳大学TEACCH方案所发展之结构教学法而来,其内容包括下列四要素(Mesibov, 1997):
1.环境的结构
指依据自闭症儿童的个别差异而设计安排之教室物理空间,将教室划分为不同功能之区域,同时考虑自然环境,减少视觉与听觉刺激干扰,帮助自闭症儿童在结构清楚之环境中学习,协助自闭症儿童培养独立的能力,并有效发挥其学习功能。
2.作息时间的结构
作息时间的结构是指提供学龄前自闭症儿童视觉线索清楚之时间结构(如:文字式或图画式的作息时间表),协助他们去预期各种活动进行,可减少他们拒绝学习的行为表现,提高完成目前活动之动力。
3.工作组织的结构
工作组织的结构是指将须完成之工作逐一编号放置「完成篮」内,当篮子里的工作完成后即将其由甲地移至乙地。让自闭症儿童可以在不需要他人提醒之下,分辨已完成与未完成之工作,并习得独立完成工作之能力。
4.视觉组织结构
指提供学童如何完成一项作业的明确视觉指引,包括(1)视觉清晰:提供作业时能以视觉明显区分,让学童一看便知所要做的内容,如时间表即将所要完成之工作清楚列出;(2)视觉组织:协助学童有效地处理外界输入的讯息,如将作业教材放在同一「完成篮」内,而非散落各处;(3)视觉步骤指引:依学童的理解程度,将某一工作以图解或文字细分完成作业步骤,让学童了解作业之需求、进行顺序等。
四、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限制如下:
(一)本研究对象,以三名中部地区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做为本研究设计之研究对象,并不能完全代表中部地区所有的自闭症学龄前儿童。
(二)本研究采单一受试实验设计中之跨行为多探试实验设计,未能对研究对象进行跨情境(家庭)以及跨教学者之类化评量。
(三)参与研究之七名教学者在自闭症儿童教学之实务工作上,经验不甚相同;此外,不同的人格特质与相关经验之差异亦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结构教学法对中部地区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学习效果一]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