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文摘 > 文摘浏览 > 浏览文章

结构教学法对自闭症儿童学习之成效研究一

2008/12/8 12:57:26 来源:台湾彰化师范大学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结构教学法对自闭症儿童学习之成效研究
国外有关结构教学法对自闭症儿童学习成效之研究,首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TEACCH方案,其成效相当显著。TEACCH方案从1966年开始进行,实验对象为自闭症、沟通障碍儿童及其家庭。其所发展之结构教学法,为教导自闭症者之主要疗育介入策略(倪志琳,民88)。Schopler等人(1971)曾对学龄前的自闭症儿童进行结构式与非结构式教学效果做一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高结构环境及系统化教学方式对自闭症儿童有显著效果;此外,研究训练人员及家长对TEACCH方案亦有不错之评价(倪志琳,民88)。因为自闭症儿童在认知方面有缺陷,若缺乏适当的协助、指引与支持,常难以理解环境的线索或表现符合情境的适当行为,故提供「结构」之重要性即在于帮助自闭症儿童能在清楚的指引下学习自我组织,并对环境做适当的反应 (Mesibov, Schopler, & Hearsey, 1994)。
    国内有关结构教学法对自闭症儿童之研究已有相当进展,在此介绍几篇国内知名学者的研究:
(一)「结构教学法对增进自闭症儿童认知能力之成效研究」(王大延、庄冠月,民87
台北市立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系教授王大延于台湾八十六年接受国科会委托,进行为期一年之「结构教学法对增进自闭症儿童认知能力之成效研究」(王大延、庄冠月,民87),旨在探讨结构性教学对于增进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之成效,并期盼以结构教学法突破目前国内自闭症儿童教学上的困境。研究对象取自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实验小学暨台北市国小接受巡回教学的十三名自闭症学童,性别不限,依智力分为实验组七名与控制组六名,年龄介于六至十一岁。研究情境分为三个学校情境,包括特殊班教室、普通教室及图书馆,并探测其认知能力是否已类化家庭之中。研究设计采多基准线跨不同受试者及情境的实验研究设计,并辅以类化探测。研究过程包括前测、基准线阶段、介入阶段、类化以及类化探测等五个阶段。在介入阶段中,以教室结构化、作息时间结构化、教材结构化为介入的要素,视觉线索提示以文字、图卡及图片为主。
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组的七名研究对象,经实验处理,八项依变项(配对、分类、组合、包装、办公文具、系列图形、功能性国语、功能性数学)在维持阶段几乎达到无错误之程度。2.类化阶段,实验组的七名研究对象经评量及记录之后,发现其在前述八项依变项均达100%的成功率。3.在学习成效方面,维持阶段中实验组的七名研究对象在操作性方面(如:组合、办公用具)之成效较佳,但功能性国语与功能性数学之成效较低。4.本研究中对照组在二个依变项(办公用具、系列图形)因为未能完成评量致无法做量的分析,但是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其它六项依变项方面,证明实验处理前、后的确有明显的差异存在。5.经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自闭症学生在进行结构性教学之后,在八项依变项均有明显进步。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结构教学法对自闭症儿童学习之成效研究一]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