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 陈新月 一、“孤独生”的发现及认识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来,我经常碰到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的胆子很小,待人接物常常爱理不理,麻木不仁,非常不合群。课堂上易走神,喜欢做小动作,是班级中默默无闻,又有点怪的孩子。在这里,我称个别表现严重的学生为“孤独生”。 今年接收了一年级学生,由于学生年龄小,只有六周岁,适应不了新的环境,胆小怕事,沉默寡言,有这种孤独现象的学生特别多。我罗列了一下有这种特点的学生名单,主要是: 小余:他是班中孤独现象最明显的一个。新生报到第一天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家长把他领到我面前,要他有礼貌地叫一声“陈老师”,他就是死死不开口,两眼直瞪瞪地望着我,死板的脸,毫无表情。第二天坐在座位上也只是随心所欲地低着头,玩弄着书包带,爱听不听的。中午喜欢一个人到沙坑里玩沙子,我多次提醒,他听而不闻。 小徐:胆子特别小,个子挺高大,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不爱活动,课间常常坐在座位上看外面的车辆发呆,不愿与别人交流。上课回答问题声音细小,我提醒一下后才稍微大声了一点,但满脸通红,显得十分害羞。做事动作也非常缓慢,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完成的事,他肯定来不及完成。就像画画,因下课了还没有画完,老师要他中午的时候交到办公室去,这可为难了他。既不求人,又想不出好办法,急得他又涨红了脸。 小黄:是个女孩子,个子矮小,不爱活动。她胆子特别小,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是“嗡嗡嗡”,像蜜蜂唱歌,声音轻,口齿不清,同学们提醒她响亮一点,她会忍不住眼眶里充满泪花。课间一般也不离开座位,有时到卫生间去,也是匆匆而去匆匆而回。她与人交流最多的是同桌小王,我发现她在交往中也不像正常孩子那么无拘无束,天真烂漫,她的眼神里藏着恐惧感。 “孤独”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态。神情呆滞,专注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是内心自我封闭、隔膜的结果。它和人的心理、生理相关。长期与人隔绝,必然会导致心理障碍。由于性格孤僻,离群生活,处于被师生遗忘的角度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会成为班级中的问题生,社会上的问题公民。金华的“李力”和湖北的又一个“李力”,就是血的教训。最近关于青少年孤独症问题在日本也引起了广泛的议论。目前全日本有自闭症行为的人大约有100万,出现了“横向看齐不出头,落后他人便自弃”的不健康心理,他们或自闭,或自杀。孤独,非常危险! 孩子应该是孩子,该欢蹦乱跳时就会欢蹦乱跳,他们该哭就哭,该笑就笑,心里想啥就做啥,往往毫无拘束。像小余、小徐、小黄,现在他们的行为表现让人惊讶,当然他们跟“孤独症”患者不一样,我认为他们有孤独倾向,是“孤独生”。我是他们的老师,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重任落在了我的头上。 二、“孤独生”的调查及分析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我开始对三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我深入他们的实际生活,通过写话、个别接触、谈话、讨论问题、家访、游戏活动等形式,考察他们的生理现状、特殊习惯、家庭环境,从中发现他们的问题、缺点,旨趣与需要等特点: 小余:性格非常内向,他在余家的地位较高,是余家五代单传之子,爷爷奶奶格外宠爱他,从不对他打骂一下。他的生活习惯较差,晚上睡觉非要母亲陪着睡,每天对吃饭极不感兴趣,不高兴吃时,无论是谁劝都劝不进。据他妈妈说,孩子不爱说话,这点像他爸爸。在家里,从不到外面去玩,没有事情时,他喜欢一个人画画。上学期还获得美术星呢。我看了一下他的作品,富有想象力,线条老练,画得不错。 (倍受家人宠爱,孩子得不到锻炼,又加上性格内向,使孩子适应不了新的环境,显得孤独、畏缩。) 小徐:是个单亲孩子,爸爸是个能干的医生,妈妈是个严厉的中学教师。父母离异后,把他判给了母亲。现在他一直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每天上学放学由外婆接送。他很讲究卫生,衣服穿着整洁大方。每天都能比较认真地完成作业,动作不是很快。有时我发现坐在教室最后的他埋头写着字,倒不受别人影响。 (父母离异,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和关怀,母亲过于严厉等原因,使孩子变得胆怯、冷漠。) 小黄:性格内向。在家里样样事情都有家长包办,家长对孩子稍一批评,孩子常生病。所以家长对孩子要求不高。平时不爱多说话,但心里倒想着许多事,为别人服务。她很细心,也善于观察,发现教室里的一根教鞭破了,第二天就从家里拿来了一根新的,默默地放在讲台桌上。她做事特别认真,写得一手端正漂亮的字,只是动作不够快。 (性格内向和感情脆弱是导致怯懦的内部原因,袒护娇惯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孩子胆小怕事的外部原因。) 我对这些“孤独生”的细心观察,反复调查中,收集了第一手资料,细细分析,认为这些学生不声不响,容易被人淡忘,但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他们孤独,性格内向,把自己和环境分隔开,从而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感受自己,这也是人正常的情感体验,是人应有的自知自觉。他们走向孤独,跟他们感情脆弱,缺乏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弱,缺乏正确的与人交往的方法等有关。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我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采取以下一些补救措施。 1、欣赏注意,促其树立自信 我发现这些孩子平时学习活动中呆在一边,问原因,回答常常是:“我不会。”显然,他们对自己缺乏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孩子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为此,我对这些“孤独生”的教育,从培养他们的自信入手。 首先是欣赏他们,抓住他们身上微小的进步和些微闪光点,及时激励。如,针对小黄关心班级,拿来一根教鞭之事,专门利用一节课开展《心中有集体》的主题班队活动,进行重点表扬学习。我发现全班同学都向她投去了羡慕的目光,小黄仿佛也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我在晨间谈话时间,表扬小余爱好画画,让大家欣赏他的作品,并把图片张贴在学习园地上。我在《生活与劳动》课上,表扬小徐讲卫生,课桌周围地面保持整洁,作业中的字迹清楚,并且每次按时完成作业。哪个孩子不喜欢听表扬呢?尽管开头几次表扬后效果不是很明显,但后来,我发现他们对我的距离近了不少。 其次,是注意他们。我主动与他们接近,经常有事没事地与他们聊几句,请求得到他们的帮助。我和他们一起游戏活动,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开始,他们见了我总是躲避,觉得不自在,后来这种现象逐渐消失,也会主动地向我反映情况。如,我班的饮水机里的水没有了,小余向我汇报,我就请小余去办公室拿舀水的水壶。刚开始,他好像听不懂,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我用手比划再次讲解,他完成了任务。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以后几次,我稍一提醒,他就乐意去做了。我欣赏注意他们,其实就是用亲近和信任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达到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目的,增强了学习活动的自信心。 2、创造机会,促其适应环境 性格内向的人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作比较,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时时处处表现退缩回避。久而久之,变得孤独不合群。心理学家诺尔蒂说,如果儿童生活在肯定、赞许和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进取与探索,并善于自我激励。所以,我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多为他们着想,让他们成功,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适应新的环境。 首先是对他们降低要求。多为“孤独生”设计能回答的问题,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多为“孤独生”设计能发挥他们特长的课间活动、班队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得到一次次的成功,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他们的提问要讲究艺术。有些问题,优等生或许很敏感的答复了,而“孤独生”由于上课注意力分散,却如入五里雾中。这时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耐心等待,对他们降价要求,选准他们的“思维临界点”,既要照顾他们现有思维水平,知识基础,又斟酌所提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恰如其分地引导点拨。当他们回答正确时,给以及时肯定,热情鼓励。任何成功的体验都会增强人的自信。这些孩子多次成功以后,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就会慢慢适应新的环境。 其次,要同学配合。集体的力量大无比,良好的同伴影响对“孤独生”适应环境有较大帮助。我选班级中守纪律、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的同学做他们的同桌,要这些好同学随时随地指导帮助“孤独生”,使他们不落队,合群些。同时,对班级加强互帮互助教育,使班中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好风气。让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气氛影响他们,感染他们。 3、教给方法,促其正常交往 在实践中,“孤独生”往往由于交友方法不当,而失掉许多朋友。孩子要摆脱孤僻性格的困扰,就要学会主动与人交往。所以,我要指导他们认识同学间交往的意义,及交往的正确方法,促其正常交往。如教他们怎样加入同伴队伍,怎样与同伴交谈,怎样参与同伴合作的活动等方法。 首先是让他们明确同学间正常交往的目的。同学间交往,有思想交流,有知识互补,有情感沟通等。真正的友谊应该互帮互学,当朋友有困难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当朋友取得成绩时,表示热情祝贺,并决心向他学习,当朋友有缺点时,给以耐心的帮助。我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厌其烦地指导,努力使他们明确交友的目的性。 其次,要教给交友的方法。从最简单的同学间互相问好做起,每天能主动与同学招呼,继而主动与同学愉快地聊天。对于同学之间的交往,诚信是一块试金石。我要求他们同学间真诚相待,具体做到以下四条:一是对别人说过的话,答应了的事一定要努力做到,不能失信;二是与别人相处时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会隐瞒自己的过错;三是不袒护朋友的缺点、错误,当朋友犯了错误时,能诚恳地指出,耐心地帮助,当朋友提出不合理要求时,能婉言相劝,努力帮助。四是不贪小便宜,不把公家和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或交公。我对他们提出的要求,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家庭文明公约》,逐步督促他们做到。 4、强化训练,促其磨炼意志 “经自己磨炼而得的知识,才能确切不移久而不忘。”(杨贤江)像小余、小徐、小黄这些学生,上课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自己管不住自己,常常沉浸在独人世界里。老师反复要求后稍加改进,但老毛病又要重犯。主要是他们意志脆弱,怕苦怕累,不肯下苦功。所以,我就对他们进行意志上的训练。 首先,我对他们进行活动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邀请这些学生参加,使他们扩大交往范围,活跃情绪,变得活泼开朗些。有趣的活动,集体的舆论,促使他们勇敢地战胜困难,磨炼意志。那种孤僻状态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矫治。如在一次走谜宫活动中,小余同学开始显得有些胆怯,但在大家的掌声鼓励下,勇敢地走了下去,慢慢,他调整了心态,自然了。但后来碰到了困难,在他退缩之间,我暗示中小队干部鼓励他,和他合作,帮助他不断前进,闯过难关,最后他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他体验了克服困难的情感,体验了活动的愉悦。从此以后,小余同学常常能督促自己正视困难,很难见到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情形了。 其次,是对他们进行良好习惯的训练。那种多动和注意力分散,其实是一种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表现。我注意对他们进行从易到难,分阶段指导,让他们依次做到上课坐端正——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专心听讲,思想集中——肯动脑筋,举手发言——会提问题,专心思考,同时我注意时常调整课堂气氛与节奏,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做学习的主人。渐渐,他们听课习惯有了养成。 人是有思想的,有些学生产生孤独现象是正常的,需要我们理解帮助。我主动地与他们接近、沟通,注重个性培养,强化他们的长处,激励他们改掉缺点,指导他们学会生活,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还要继续研究,使教室里不再有“一人一个世界”的学生。 |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