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们把孤独症患者适应世界的过程比作一个人到外国的旅程。在听不懂、看不懂当地语言、文字,无法与人沟通交流的情况下,必然会到种困难和不适应。此时如果看到自已熟悉的文字,无疑会促进这个旅行者对当地环境的适应。回到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问题上,干预的实施者承担的就是这种翻译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具体地讲,就是通过促成以下两个目标,来达到帮助孤独症患者更好地适应主流社会的目的:增进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改造他们所处的环境,使之更具有包容性即更适合孤独症患者们的感知觉特点和行为模式。
具体地讲,孤独症文化具有如下所述的一系列特征。这些特征单个地看,并不是孤独症患者所特有的,但孤独症患者身上所表现出来 的,是多种特征的综合。这些特征综合起来,导致了他们的社会适应障碍,即所谓的“孤独症文化”。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
1.理解事物的含义有很大困难。孤独症患者最大的特点是他们往往无法理解周围的事物、活动包含的意义。虽然也有些孤独症患者能够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能够使用语言进行有限的沟通,但他们并不真正明白这些行为所包含的意义。因此也验证以把这些事实和行为联系起来。在他们的头脑里,充满着一个个独立的经验,但对这些经验背后的概念、目的、联系等却难以整合。
2.过分关注细节。孤独症儿童能看到地上十分微小的东西,或者看图画书时只把注意力放在图画的某个细小的角落而忽视了画面整体。这都是他们过分关注细节的表现。毫无疑问,这个特征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和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交行为。比如,有位高功能的患者,每当和同伴谈论起公园时,总是会把思绪转移到他曾在某个公园里看到的一块奇怪的石头,而忘记了和同伴的交谈。
3.注意力分散。孤独症患者往往十分容易被无关的刺激分散注意力。这些刺激不光来自外部,有时也来自于内部,如患者心里总是不断地执行着数数、计算、打节拍等心理过程,影响了注意力。患者往往不会灵活地分配自已的注意力,不会忽视一些无关的刺激,这造成了他们注意力的分散。
4.思维具体化,不善于抽象思维。如一位向一位患者解释:“笨鸟先飞早入林”,他想到的是十分具体的表象:一只小鸟早早起来,飞到树林里面。他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个景象会有教育人要勤奋刻苦的含义。
5.难以整合两个概念。结构化教育的创始人之一Mesbov曾举过这样的例子:一位孤独症患者十分期待在自已每年进行的露营营地里,看到水木草开花。但由于季节原因,这个愿望多年未能实现。一年,由于露营调整了时间,终于赶上了水木花的花期。在露营的第一天,一位露营的组织者为了表示友好,特意摘了一朵水木花放在了他的早餐桌上,当发现水木花后,这位孤独症患者非常生气地找到了那位送花人,长篇大论地教育他摘花是不对的,应当保护环境,一个好人是不会摘花的。别人向他解释,这位露营组织者是一个很好的人,而他却说,一人好人是不会摘花的,摘花的人绝不会是好人。Mesbov解释道,这个人正是难以把“好人保护环境”和“好人摘花以表示友好”这两个概念综合起来理解,难以相信这两个概念可以同时正确。
6.难以组织和安排自已的活动:正因为孤独症患者具有思维分散的特点,他们难以把自已的活动互相联系起来考虑,因此,在组织和安排活动上存在相当的困难。
7.泛化困难:孤独症患者能够学习某些知识和技能,但往往只能在相同的情景中去应用学到的东西,换个环境,换个对象,就表现不出来了。这可能与他们无法理解知识技能背后的真正含义有关。
8.时间观念差:很多孤独症患者对时间观念的理解很差。他们做事情往往不是太快,就是太慢。由于缺乏时间观念,他们常常难以理解“开始”、“中间”和“最后”的含义,难以理解“先做……再做……”的规则,或是不懂得等待。
二.学习方式的差异
1.视觉优势:相对于听觉信息,孤独症患者对于视觉信息的输入和处理更加擅长。有人解释道,这是因为孤独症患者的视觉接收系统本身就优于其听觉接收系统,另外,视觉信息是固定不变的,而听觉信息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这也是孤独症患者存在视觉优势的可能原因。
2.过分依赖于辅助:由于语言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孤独症患者往往得到他人的很多帮助(辅助),这些辅助增加了他们的领带性。如在一些语言训练中可以发现,患者可以学会一些新的词语和句子,但在没有人提示的情况下,他们基本从不主动使用这些新词和新句子。
三.神经行为模式的差异
1.强迫性强:孤独症患者身上常常表现出某些强迫症的症状,如反复地做同样的动作,一遍又一遍地寻找东西等等。这种强迫性使患者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2.过分焦虑:很多孤独症患者具有较高的焦虑水平,经常感到挫败感和沮丧。这部分是内在的生理因素导致的,部分是由于他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遭受的失败造成的。
3.感知觉存在异常:一些医学研究很早就表明,孤独症患者在感知觉上存在异常。比如:难以忍受某些细微的声音,却对极大的噪声听而不闻;喜欢舔、闻物品;偏好于某种质地的衣服材料;喜欢晃动并凝视自己的手指等。这些差异综合起来,就导致了许多孤独症障碍的外在表现:对常规的过分遵从;攻击性行为;社交技能和情感理解力的缺乏;游戏技能的缺乏;主动性差;不配合行为等等。
其实我们在干预孤独症患者时,不应该总是想着去纠正他们的习惯和行为模式,令其和我们相符合,而应该尊重他们的特殊差异,创设有利于他们特点的学习环境。结构化教育的内容和策略,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我们的教育可这样安排:
一.环境的组织
孤独症獐具有过分关注细节、注意力易分散、思维具体化的特点,这使得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与常人不同,在这个世界里,环境往往是杂乱无序的,这不会影响常人对环境的观察、了解和适应,却会给孤独症人士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他们要求环境应该是清晰、有序、可控的。在孤独症獐干预过程中,对环境的布置不要加上“趣味性”的要求。清晰的环境,就是指排除了无关事物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有助于降低分心刺激,使孤独症儿童更能集中注意力于学习活动之中。有序、可控的环境,就是高度结构化的,各种学习材料或生活用品被有效地归类,并按类别或使用顺序摆放,这样能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容易地观察和了解环境,从环境中即可得知对自己的要求和做事的顺序。
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中,结构化教学要求进行功能分区。一间教室可分为阅读区、个人活动区、游戏休闲区等。每个区域有不同的功能,特定区域内只做相应类别的活动。当孤独症儿童适应了这样安排后,进入到某个区域时,就知道自己接下来的活动是什么,减少因“未卜的前景”而引发的焦虑、恐惧感,同时还有助于减少教师的辅助,增加儿童的独立性。在家庭等儿童经常活动的地方,也要达到上述的环境要求。清晰、有条理、可控环境的创设不光对低功能的孤独症儿童有效,对高功能的儿童同样是必要的。对于一些容易发生情绪问题、自控能力差的高功能儿童,可以考虑在教室或家里设置一个“安全区”,告知儿童这个区域是安全、宁静、没有干扰的,当儿童感到自己的情绪变得无法控制时,辅助或教导儿童本人独立到这个区域中去让自己下来。这也是培养自我控制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常规(可预测的活动顺序)和适当的灵活性
孤独症儿童由于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缺陷,往往难以统筹规划自己的活动。当他们不知道接下来的活动内容时,这种不确定性和可能的意外变动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焦虑感和恐惧感。这常常是造成情绪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就有必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把各种活动安排得有规律。如,学校中的一日生活,从入校、收拾衣物和书包、吃早点、上课、游戏、吃午饭等等,都有固定的顺序。进行阅读、积木等游戏的顺序,也有矩可循、可以预测。家庭生活虽然不像学校生活那样正规、统一,但也要以有意识地将各项活动安排得有条理些,建立一个相对来讲较为固定的时间表。比如有的家长希望在孩子回家后能够进行一段时间的阅读活动。那么就最好利用固定的时间、在固定的地点进行,比如吃完饭后、在客厅里,而不应该随性而为,随时随地地拉孩子跟着大人进行阅读,那样只会增加孩子的焦虑和不服从行为。在日常生活的程序不得不发生大的改变时,一定要事先想办法让孩子明白。
三.视觉时间表
孤独症儿童通常是有视觉优势的,也就是他们接受、理解视觉信息的能力比处理听觉信息的能力强。这就是有的孤独症儿童常常对大人的口头指令听而不闻,但却非常喜欢翻看卡片、文字的原因。基于这一特点,结构化教学提倡多彩视觉提示的手段。视觉提示是结构化教学最重要的策略之一。视觉时间表,就是视觉提示策略中的一种。同确立活动常规一样,使用视觉时间表可以帮助儿童了解对自己的要求、活动的内容和顺序,所以它也具有减少儿童焦虑和恐惧感、减少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作用,另外它还可以帮助儿童在没有大人的密切关注和提示时,能够通过观察视觉时间表来独立安排自己的活动,所以它对培养儿童的胜任感、独立性等重要品质也是有益的。
四.个人工作系统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具有独特性,集体环境下的教育必不可少,而个别化的教学形式更加需要。个人工作系统就是指为儿童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供儿童独立工作的系统。个人工作系统是结构化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教学组织形式。为儿童设计安排的很大一部分学习内容,都要在个人工作系统中练习和完成。它的目标是使儿童尽可能地在没有教师辅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个人工作系统中用到了前面所介绍的三个要素:环境结构、常规、程序时间表,再加上特定的教学材料安排。个人工作系统所在的环境,通常在教室中某个专门分隔出来的区域,和整体环境安排一样,这个小环境要符合清晰、有序、可控的要求。各种教学材料要按照使用顺序摆放在儿童易见、易取的地方。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