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家长 > 育儿随笔 > 浏览文章

不再緘默的孩子 曹家珍

2007/1/22 15:06:41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認識晴如,是媽媽帶她來格瑞思尋求協助開始。媽媽說她四、五年來,在學校都不肯說話,有時會把年僅三、四歲的弟弟當作「主人」,對他唯命是從。爸爸對晴如的狀況,也感到心疼與不捨,他不捨的表情讓人印象深刻。父母都是第一次接觸心理諮商,他們在猶疑中仍然存著一線希望,盼望這樣的協助對孩子有所助益。畢竟多年來的努力與付出,所得到的回饋著實讓人感到無力與沮喪。

醫院診斷晴如是邊緣智力不足,針對此點我和督導有過討論,我們始終存疑,但一時無法定論。孩子很喜歡來上課,她的口語表達很少,所以無法從他的口中獲知更多的訊息。我們觀察到她喜歡娃娃,在遊戲中好像在跟自己說話,所以我透過跟她玩〝她的遊戲〞這樣的互動中,試著來瞭解探尋問題的癥結。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與觀察,也從評量中收集了相關的資料,終於確定她是「亞斯伯格症」。

晴如就如同其他亞斯伯格症的孩童一般,無法辨識人際之間的社會線索。這點使她在班上像是個狀況外的人,無法分辨「開玩笑」、「惡作劇」、「幽默」、「陌生人的試探」等社會行為。在他的世界中,只有兩種人:好人或壞人! 對她友善的是好人,感覺會欺負她的當然就是壞人。她也無法分辨同學的「笑」有哪些意涵?何者是對她有趣的笑?還是存心惡意輕視的笑?或是她的行為確實很好,令人欣賞的笑?這些一般人可以輕易分辨的,她卻會因為不知如何解讀,以致不會反應或是過度反應。這樣的狀況一直延續,逐漸地上學對她的意義慢慢演變成忍耐:「每天必須在一個高壓的環境裡待很久」,難怪最後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她採取了緘默以對的方式。在諮商的過程當中,透過與她的遊戲治療及互動,訓練她不斷的去辨識人際之間的線索,現在她的大腦裡面已經有比較多的參考值。因此,在翻譯別人的表情或言語線索時,因為對事情有了新的定義,所以她的情緒也會有完全不同的反應。對亞斯伯格症的孩子來說,人際線索的辨識訓練是非常的重要,也對當事人的認知發展立下了重要的基礎。

與亞斯伯格症的孩子互動,經常會感受到他們似乎缺乏情感,有如冷血動物一般。其實,這與他們的語言認知能力及直線式思考有關。他們經常會抱怨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或者「誇大」你的意涵。例如,你教他要彼此分享,他可能不懂「分享」是什麼意思,或者把它誇大為「要把所有的東西都給別人!」。這點可以解釋他們為何經常在情境中感到「焦慮」,且過度防衛,直接間接影響到他們的「情感」表達。晴如在剛來格瑞思時,同樣也少有感情性的人際行為。記得在她生日時,我要送她禮物,她堅持不要,還說那很無聊!我告訴她:「因為在乎的人彼此之間會送禮物,我很在乎你,所以我一定要送你!」。他仍然堅持不收,我也堅持地說:「禮物已經是你的了,如果你不要那你可以丟掉啊!」。孩子竟然就轉身走向廚房,將禮物原封不動的丟了!她的執著真是嚇了我一跳!但就在一個月後,晴如卻主動的送禮物給我。出現這樣的行為,是顯示諮商有進展、令人激奮的指標。雖然一開始孩子的大腦舊系統做了「慣性」的反應,但她在被接納及協助介入下,一個新經驗帶給她更新資訊的契機,孩子終於出現了不同於以往的新行為。

輔導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學校的支援與介入是另一個重要的主題。天天必須面對的學校生活,對她是個挑戰,相對於學校、老師、同學同樣也是個挑戰。由於曾經在學校輔導室服務過,經驗告訴我:能夠成熟的運用技巧去拜訪班級導師是很重要的。若有專業諮商師的介入,最起碼可以減輕這個系統內因為不瞭解〝亞斯伯格症〞所帶來的不必要壓力,而且孩子的同學和師長也有權利瞭解這位與眾不同的同學是怎麼一回事!如果只是期待校方一再的給予容讓,並不是能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因此我兩度造訪孩子就讀的學校,第一次是與老師面談,提供資料向老師說明什麼叫做〝亞斯伯格症〞。同時,也收集晴如在學校的訊息,尤其是那些不為我或父母所知的一面。第二次去學校則是進行班級座談,與同學一同探索大腦的奧祕,將專業語彙「亞斯伯格症」轉成小學生可以理解的「放大鏡」(知覺放大、壓力放大、情緒放大)。同時也告訴班上同學這些特殊人士傑出表現的例子,讓他們知道晴如是怎樣一位同學。基於尊重每個孩子都有個人的喜惡與選擇朋友的權利,也不期望扭曲校園文化與兒童發展的現實,所以並未運用溫情使全班變成超強支持系統,而是跟班上同學說,離開家裡進入校園本來就會接觸各種不同的人,你必須自己思考決定要做一個怎麼樣的團體成員:幫助者、打壓者、旁觀者、糾察隊…。我相信團體動力的交互作用下,每個孩子會很自然的扮演屬於他的角色。學習怎樣去看待所屬團體中的特殊份子,這是每一個人成長必學的功課。

每一個人都是特別的,雖然我們希望弄得很簡單,那不過是因為人的心智會懶惰、嫌麻煩而已,硬是要將孩子的狀況套用在自己的理論框架裡,其實是內在的驕傲和淺薄在作祟。晴如給了我很多挑戰,讓我有機會練習做出快速敏銳的判斷:什麼時候要放掉執著,允許自己倒空所有職業習慣,用一個空白的感官去認識她;什麼時候又必須堅持,抓緊一個議題,即使她不願意,我也要不放棄用各種方式帶晴如走向那個方向;漸漸的我解開了自己對於晴如初來乍到時帶給我的迷霧。

五六年來孩子被精神科醫生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在學校始終一語不發。今年的暑假晴如上國中了,考試成績明顯的有所進步,從一向吊車尾的窘境進入到二十幾的排名。她的改變使我們了解,她之前真正的問題是:因為沒有被正確的認識,自我與外界的收發頻道堵塞不通,以至於失去了立足點,潛力都被遮蓋掩藏。現在念國一的她,說話、交朋友、跟老師求助…一年之中能有這樣的轉變,實在是奇蹟!在晴如的身上再次印證了近年來科學家對大腦神經醫學的研究:情緒是智力表現的鑰匙。有一種東西在心理學上乏人研究,然在我五年多來與孩子互動的經驗中,卻發現這樣東西可說是化腐朽為神奇的關鍵,它無法被科學測量、也無法用實驗證明,但它絕對是扭轉劣勢的最大力量,那就是『信心』── 當所見都看不出希望時,一種超越現況的眼光;這種信心,會開展出另外一個世界!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不再緘默的孩子 曹家珍]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