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医学心理学研究,儿童可受环境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偏食。一般从保健学方面往往只强忽视了摄食的心理卫生。强调摄食心理卫生,忽视了摄食的心理卫生。强调摄食心理卫生,就是在摄食方面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心理因素,以达到完美地摄食,保证人体各种营养物质的充足供应,使人的生命活动和发育能健康地成长。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家庭气氛等环境心理因素,对孩子的人格、个性特征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同样,对于缺乏摄食心理卫生的家庭环境气氛,则可酿成孩子在摄食习惯方面的心理病态。如果母亲自己挑剔食物,或在孩子面前讲:这种食物不好吃,那种食物滋味不好,甚至盲目阻止孩子品尝某种辛辣食品,孩子就会直接受到影响,逐渐养成挑剔食物的习惯。尤其是在幼儿正要滋长偏食的萌芽阶段,如果母亲或家长出于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当他不吃某种食物时,就改换另一种食物,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偏食的习惯。因此说,偏食的发生完全是环境心理因素造成的,最不讲究摄食心理卫生的结果。
偏食的矫正与治疗,往往使许多父母束手无策。其实,矫治偏食并不难。既然偏食是受环境心理因素的影响,是由学习中得来的,那么仍可通过新学习、积极进行心理治疗来矫正偏食行为。心理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说教法。父母或老师向儿童宣讲偏食的危害性,告诉孩子各种食物中含有人体最需要的营养成分,如果缺少就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容易患各种疾病。说教要实事求是,要科学性。举例要生动,这样对学龄儿童或学龄前儿童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矫正效果。
奖励法。凡对孩子不吃的食物,经过劝导能少量进食时,应予奖励。这首先必须对孩子的需求心理要有充分了解,“最喜欢获得什么东西?”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奖励。然后进行劝说,指出他的缺点,并观察他的行动是否改正。如果改正的就给奖励。如买漂亮玩具给他,或带他到动物园去观看珍奇动物等等。奖励一定要兑现,不能失信。
惩罚法。父母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心理,对他不吃某种食物时,可以停止给他认为最有兴趣的活动,例如看动画片或逛动物园等,这样可使孩子为一了不丧失自己最喜欢的活动,会勉强忍受不愿吃的食物,时间一久,就能达到克服偏食的习惯。有时还可分别扭成慈母严父的角色,父亲对孩子采取冷淡态度,或施加一定压力;母亲则从中劝说:“快吃吧!不然爸爸生气啦!。”孩子为了讨爸爸的喜欢,只好吃了。这种方法对一些幼儿往往能收到改正的效果。但惩罚切忌打骂,否则会给幼儿造成心理创伤。
脱敏法。即事前不让小儿知道,在他最喜欢吃的食物中掺入不吃的食物成分,如不吃牛肉、羊肉、虾米、姜、芹菜等,可切成碎本,拌在饺子馅中或其他莱里,开始少量,以后再逐渐增加,当虾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习惯了。此法对较顽固的偏食孩子,常能收到良好的改正效果。但施行时需要耐心,不可急躁,一旦获得改正,尚需不断强化巩固效果,否则,如果放弃约束,其偏食行为往往容易反复。
关于偏食的心理矫正和治疗,有时可采取综合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矫正效果。
对于孩子的偏食,一定要及早注意预防,否则等孩子养成了偏食习惯。再纠正过来就十分费劲了。应当有意识地、有步骤地培养、教育、训练孩子吃多种主副食品,如米面粗细粮兼做,各种肉类兼食,对各种蔬菜都应有计划地引导尝食。训练幼儿从小开始就喜欢吃各种滋味的主副食品。
在培养训练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母亲的语言、表情、姿态和行为,这对幼儿的影响非重要。如果在摄食方面母亲是个挑剔者,则幼儿多是个偏食者。因此,为了培养孩子不发生偏食的习惯,母亲必须对各样主副食品、蔬菜类要示范品尝,要给讲解各种食物的味道、营养价值等,以实际行动鼓励幼儿进食。当幼儿对某种菜开始不喜欢吃的时候,千万不能无原则顺从,否则有可能由不吃一种食物发展到多种,以致影响生长发育。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