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是近几年来国内许多幼儿园内的教学模式,对一般智能正常的幼儿,要进行这样的模式其所遭遇的困难度较低,但是,当这样的模式被带入智能发展上有困难的孩子身上时,老师如果欲尝试以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不但老师的教学弹性必须跟着孩子的发展与兴趣而随时调整,更要清楚每一个孩子在过去的经验中所曾建立的学习能力,当老师对孩子的各种经验有一些了解,我们才能知道孩子对某些主题有兴趣的理由为何,才能在决定教学主题时,依孩子的能力﹑经验﹑兴趣与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有效的教学。
对于智能发展上表现的较为迟缓的孩子而言,要表达自己的兴趣﹑需求﹑性向原本就比一般孩子困难,尤其,当孩子如果在学习上表现的没有学习的欲望与动机时,老师要在环境中引起其注意身边的事事物物,就要比正常的孩子要多费一番心思,尽管如此,也绝非完全不可行。也就是说,当老师决定为孩子进行某一主题的教学时,可能无法透过与孩子间的沟通与讨论而达到一有效的结果,但是,如果老师在生活中察觉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参与的意愿﹑学习的态度,再依其不同的表现而了解其适合的教学模式,「观察」会是我们最常用的技巧。从观察中,探寻孩子表现的蛛丝马迹,其实,要提供孩子有效的学习其实不难,如果父母可以提供更有力的线索,更能帮助我们有效的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此,父母与老师敏锐的观察力,彼此间有良好的沟通管道,要协助他们进行有趣的主题教学就不是那么样的困难。
然而,老师们不要忘了,我们的孩子也许无法和您共同讨论我们下一步该进行什么活动,这样的活动该进行多久,又也许,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经验,不能清楚的告诉对方自己目前的想法与感受,但是,一位敏锐度够的老师却可以从孩子的行为表现中看出他的兴趣,我们可能无法带着孩子进行该主题深刻的探讨,但是却可以从他的兴趣中发展出各种不同的能力来,主题走的不够深,那又何妨?内容可能不如预期想象中的广,那又怎样?只要我们细细的观察到孩子的兴趣所在,将其有兴趣的主题渐渐的依其能力加深,即使对于相同的主题,不同的孩子是可以有不同的目标的。因此,主题式的教学,对于特殊需求的幼儿而言,老师必须察觉孩子的动作﹑眼神﹑表情﹑态度在每一个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代表着什么样的意义,而随时跟着孩子的脚步进行修正。只不过在学习的历程中,老师更要扮演一个积极介入的角色,孩子们对于很多生活上的概念,是必须透过操作观察的历程而建构成内在的经验。更重要的,一种概念要能在孩子的认知领域中完整的建立,是必须透过一次又一次的经验,一次再一次的复习,更要能将其类化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巧思的安排情境、时间与空间的搭配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