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在他3岁时被诊断为孤独症,我们就一直在奔波忙碌,总期望找到一种灵丹妙药。说实话,在1998年我就了解到北医六院有一种专门针对孤独症的听力治疗方法,但我一度并不看好这种方法。原因如下:
一、进行这种治疗的病人效果不一,有的有好转,有的效果不明显,有的还有负面效应;
二、对这种方法的机理不了解,认为仅靠外界声音强烈刺激,不能对病症起到效果;尤其不能对语言功能起到作用;
三、担心会影响孩子的听觉;
四、担心因此耽搁孩子的其他治疗时间;
尽管如此,我并没有放弃这种方法,我一直把它看作是治疗方法之一,因而我一直在观察,在统计,看接受这种治疗的孩子的后期效果如何,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观察,结果如下: 一、尽管在治疗过程中,有的孩子可能产生一些不令人满意的现象,但不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再结合其他训练方法的治疗,大多会消失;
二、听力治疗绝不会影响听力;
三、在听力治疗之前,须到聋儿康复中心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在测试中发现有异常敏感频率,需进行频率过滤的孩子,在治疗后大多效果明显,但不绝对。
在此基础上,我打消了顾虑,带孩子进行了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及时和大夫沟通,并作了一些记录和大家共勉: 一、在聋儿康复中心的测试中没有发现异常频率;
二、第一天,孩子感觉特别疲劳,尽管如此,听的过程中很安静(他特别喜欢听音乐);平时不睡午觉。今天吃过饭就睡着了。
三、经大夫提醒,取消一切平时的训练内容,尽量让孩子多休息。果然,孩子的疲劳程度有所减弱;
四、第三天,孩子偶尔自言自语,(以前他也有这个毛病);
五、第四天,发现他自言自语的内容有点象模仿听到的内容,(英语),经提醒,能保持安静;
六、第四、五天,有时随着音乐拍手;
七、我看到他似乎不累了,就适当地加了一些学习内容,在有的时候,我发现他的手偶尔会无端地很僵硬地“抽动”,象是要摆动、挥动的样子; 八、最后两天,他好象不能欣赏、不太喜欢这种音乐,有时打哈欠;
九、在一个多月后,我们发现:
1、他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主动意识较以前有所提高;
2、在学习过程中,似乎他的接受、理解速度较以前有所提高;
3、听力并未受损;手的毛病在近三个月的强化过程中基本消失;
4、多动较以前明显;
5、因为我们同时也进行其他治疗,不知是否与此有关,总之一年来孩子的进步较明显。
过了整一年后,我们带孩子又接受了一次治疗,现将观察结果告知:
一、在聋儿康复中心的测试中发现异常频率3000HZ、4000HZ,需要在听力中滤除;
二、第一、二天听的过程中很安静,未感觉到疲劳,偶尔多动、哈欠、微笑,有时还把鞋脱掉,经提醒能自己控制,为鼓励他,休息时满足他的多项要求;
三、并没有间断平时的训练内容,只是注意到让孩子休息。避免孩子的疲劳;
四、第三天,孩子偶尔自言自语,(较以前多)有咬牙现象;
五、第四天开始,又发现他的手有一年前的抽动现象;
六、在这十天里,他的理解能力好象提高很快,超额完成了学习计划。他的语言能力、听觉广度、自理能力都较以前有所提高。这次治疗我没在他身边,仅隔十天不见,我能明显地看出进步,心理特别高兴;
七、在一个多月后,我们发现:
1、他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主动意识较以前有所提高;
2、他的语言能力、听觉广度、自理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较以前有所提高;
3、手的毛病在近三个月的强化过程中基本消失;
4、多动较以前明显;
5、和其他人交流的愿望明显增强;
6、进步幅度较第一次有所提高;
经过这两次治疗,我总结如下:
一、听力治疗肯定有效果,且利大于弊!
二、治疗前的听力测试很重要,因为滤除真正的异常频率是相当重要的;
三、随着孩子的成长,异常频率也随之变化;
四、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孩子的反映也至关重要。
以上是我的心得,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我想并不尽然,故此,仅供参考,和其他家长共勉。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