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文摘 > 康复教育 > 浏览文章

婴儿孤独症一

2004/8/21 0:07:17 来源: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婴儿孤独症(infantile autism)最早由 Kanner(1938)在 Johns Hopkins医院观察到一
例5岁男孩Donald,表现一些奇特的症状。患儿似乎生活在自己独有的世界里,他旁若无人,尽管他有惊人的语词量,但他不能维护与人的正常对话。他的父亲说,当他2岁半时就表现出记忆力很好,能流利地背诵圣经第23节及美国历届正副总统的名字,和顺背倒背字母。他很少与人讲话,又常常把自己说成“你”,把对话人说成“我”。他迷恋于旋转木棍、平锅和其他圆的东西,他对周围物体安放的位置记忆清楚,对位置的变动和生活规律轻微的改变均感到烦躁不安。至1943年Kanner又陆续看到10例与Donald类似的病例,同年他首次报道了这11名儿童,指出他们共同表现为:①极端孤僻不能与他人发展人际关系;②言语发育迟滞,失去了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③重复简单的游戏活动,并渴望维持原样不变;④缺乏对物体的想象及灵巧地运用它们的能力,如缺乏想象性游戏,特别喜欢刻板地摆放物体的活动。Kanner将这类患儿命名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

临床表现:

孤独症的基本临床特征为“Kanner”三联征

(一)社会交往障碍

Kanner认为,社会缺陷是孤独症的核心,有的患儿在婴儿期就表现出避免与他人目光接触,也缺少面部表情,当别人要抱他起来时,往往不会像正常儿童那样伸出双手表现出期待别人抱起的姿势。有的患儿甚至拒绝别人的拥抱,或当抱起他时表现僵硬或全身松软。当父母离开时没有明显的依恋,而当父母回来时也没有愉快的表示。当他们感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去寻找母亲的安抚。和父母易于分离,有时跟随陌生人和跟他们的父母一样。有时亲人呼唤他们的名字,也时常不理会,无反应,以致使人怀疑他们是否有听力问题。病情较轻并且功能水平较高的孤独症患儿社交障碍在2岁前不明显,5岁以后则症状有所改善,患儿与家庭成员的接触可能得到较大的发展,变得对他们有些感情,但患儿仍极少主动进行接触,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缺乏主动兴趣。有追踪研究报道他们青春期后仍缺乏社交技能,不能建立恋爱关系或结婚。
缺乏眼与眼的对视往往被看成是孤独症的特征表现。


0% (0)
0% (10)

下一篇: 怎样成功地和孩子沟通 上一篇: 孤独症自闭症二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婴儿孤独症一]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