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对很多孩子的了解和观察,这两类孩子都存在共同的特点是在人际交往上有质的障碍,许多的教育人员和研究者都在这个方面着手训练了,将训练的目标定在建立正确的行为和行为的修正上,往往是因为着急完成一个新行为的建立,包括我也存在这样的心理,老师教--孩子做.
在这样情况下很多孩子只完成了
许多经过人际交往训练的孩子很多孩子出现了依样画葫芦、不知道变通、刻板而无趣的工具性社会交往。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自己很难理解,别人也是很难的理解这样的交往方式和形式。
孩子往往很敏感于别人的评价,所以这样就会有了新的挫折和忧虑,这样的训练结果我个人认为是没有达到目的的,同样没有达到和满足他们的社会性需求,更无人际互动的乐趣。
针对这样的情况出现,我认为是在训练的后期缺少了一个重要的步骤。
一般训练的程序是:结构化—示范—强化—模仿,(当然这个程序是人际交往训练而言的,)。
很多到模仿就结束了,这样的并没有真正的上升到角色的转化和实际的运用上。
即我认为还要有个转化的过程的。
我想这样情况的出现是有原因的,到后期的训练缺少了真正的环境,这是在机构中所没有的,而有是很多家长很难在实际中掌握的,既孩子会有这样情况出现的。很难达到从被动到主动的训练机会。进而终端了在这个训练的项目中失去了相互和谐、情感交流、分享乐趣的时机。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