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康复 > 技能培养 > 浏览文章

社会智力的影响及培养

2007/8/14 15:40:49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一般认为,幼儿的社会智力由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技能三部分组成。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社会智力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养提高儿童的社会智力应注意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培养情境的社会生态化。

  社会智力,也称社会智能、人际智能,是智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一般认为,社会智力是指认识、把握所处的社会情境,据以作出适度反应的能力,它来自社会知识、涉世经验的积淀,主要表现为对人际关系的感受、协调和处理能力。

  一、幼儿社会智力的结构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的社会智力包括三个部分: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技能,它们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一)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对他人的认识过程,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了解他人的动机、意图和期望。它是社会能力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我们感知他人的情感,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从而作出符合社会规范、能给个体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反应;同时我们也预期,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推断我们的行为。对幼儿社会认知模式的解释,以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最有说服力,这个模型说明了幼儿处理社会信息并作出决策和行为反应的一系列过程:(1)对社会线索的编码,即注意有关的社会信息;(2)对已编码线索的解释,儿童靠搜索记忆储存来理解已编码线索的含义;(3)对经过解释的社会线索提出潜在的备选反应;(4)对每一种备选方案加以评价并确定最佳反应;(5)执行选定的反应。2这一模型为一些实证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如 Leffert的研究,通过呈现给儿童矛盾的社会线索和各种社会冲突来研究儿童社会认知过程——社会线索的编码和解释、策略的产生和选择。研究表明:年幼儿童和自闭症儿童过分关注消极事件而将暗示善意的社会线索忽略,遗漏了得出正确结论的关键信息;他们在解释动机时不能考虑多重线索,不能认识到其他儿童的心理状态不同于结果,选择了错误的社会策略。3还有研究者在对同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受同伴排斥的儿童更可能拥有工具性的或自我强调的目标,采取无效的和攻击的策略,错误相信自我中心目标和攻击策略对积极后果的有效性;在模糊的刺激情景下,倾向于攻击同伴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敌意的归因偏见。

  (二)社会技能

  Combs和Slaby认为,社会技能是一种能力,它保证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社会接受或尊重,同时使个人受益、双方受益或使他人受益的方式同他人进行相互作用。5它是个体经过学习获得的、在特定社会情境中有效恰当地与他人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能力。

  社会智力由于其情境性、动态性、内隐性、广泛性而难于测量,研究者通常都利用外显的社会技能来研究社会智力问题,把具体的技能作为社会智力的测量指标。通过评价幼儿社会技能的产生与缺乏,来判断幼儿社会智力的高低。同时,幼儿的社会行为问题是以技能缺失假设来解释的,社会智力的提高也是以培养和矫正社会行为为途径的。

  在探讨社会行为与良好的或不良的同伴关系之间的研究表明:反社会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往往引起不良的同伴关系(同伴拒绝),亲社会行为导致积极的结果如同伴接受。有关儿童的友谊行为的前因研究则揭示了特定的(主要是沟通)技能与增加儿童成为同伴朋友可能性存在相关:社会技能的增强可加强同伴接受、友谊或者其他积极关系结果的产生;相反,同伴拒绝和缺乏友谊是因社会行为技能的缺失发展而来的。

  (三)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个体对另一主体的态度体验及行为反应。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情感的感知即移情。移情是感人之感,并同时能知人之感;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地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移情可追溯到婴儿期,婴儿一听到其他婴儿的哭声立即就会烦躁不安或是跟着哭。移情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使我们能从他人的立场想问题和处理问题,它保证我们在情感上对他人的适应。如利他行为在情感上是移情激发的,而反社会行为是以移情缺乏为特征的。如果儿童移情困难,出现情感无能,会导致被同伴团体拒绝。二是情绪的自我管理。这涉及儿童不仅要认识自己的情绪,还必须通过他人认同的方式发泄不良情绪。有研究者发现情绪的认知和理解与社交地位有关,社交地位较高的儿童在要求把情绪表现与假设的情景相匹配的作业上要比一般的儿童更好;对于情绪调节的研究发现,情绪倾向(个体体验到情绪的强度)、情绪调节(如对内部情感状态和过程的控制)和行为调节(如对由情绪驱动行为的控制)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在调节情绪上有困难的儿童易倾向于情绪外向化(例如攻击),行为调节未能缓冲冲动行为,会造成儿童被同伴拒绝。干预研究的结果则进一步表明社会情绪方面的干预确实改善了儿童的社交地位,如通过生气控制的训练,教给攻击性儿童认识生气的行为、环境和身体的线索,使用自我交谈技术来控制自己的情感,有助于儿童的同伴关系和社交地位的改善。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认知是社会技能和社会情感的基础。在社会智力中,社会认知的作用是最基本的,社会技能受社会认知支配,社会情感也以社会认知为前提。

  社会情感是动力。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发展的动力来源是社会情感,社会情感决定人对社会环境、他人的基本态度,如喜欢与不喜欢、接受与拒绝等。

  社会技能是社会智力的外在表现。社会认知与社会情感一般并不直接表现出来,他们是内在的,通过社会技能表现出来。如交往中言语与非言语的动作,都表现着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

  总之,社会智力体现了个体适应社会、适应他人的综合能力,一个社会适应良好的人应同时具备上述三种基本的能力,缺一不可。当然,三种能力的分布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二、幼儿社会智力发展的特征

  幼儿社会智力外在表现出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是不均衡的,具有较为明显的年龄特征。3~6岁是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各因素发展的一个主要加速期。有研究表明(戴育红,1998):3~6岁各年龄组儿童在社会适应行为各因素(生活自理、运动、作业、交往、社会化、自我管理等)的发展上都有很大差异,各年龄组间的均数差异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

  在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中,有时年龄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指标,因为与一般智力不同的是,儿童的社会智力受情境的影响很显著,如生活及学习环境、同伴团体、任务情境等。儿童社会智力发展与年级有明显的关系,因为儿童的社会智力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体现并发展的,他人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肯定会影响儿童的表现。儿童所处的教育情境对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如幼儿在一个同伴都比他大或同伴都比他小的班级中成长,其社会智力的发展是不相同的。

  还有研究表明:儿童社会智力与生活事件有关,生活事件通过改变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情绪状态来塑造儿童的社会智力,如升学、转学、参加某个团体等。

  三、影响幼儿社会智力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社会智力是在社会情境中生成的,它是对社会情境的认知、应变与调控,是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境作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其中家庭因素对幼儿社会智力的影响最为显著。

  研究发现,严厉的纪律通过鼓励儿童形成不恰当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而导致攻击(Weiss,1992)。在强制型亲子关系或父母虐待中生活的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更具有对抗性,在发展友谊时较少成功(Katz & Gottman,1993,Parke & Herera,1996)。戈尔曼(1998)在对遭受家庭暴力的1~3岁幼童的研究表明,“在家庭中受到虐待的儿童在面对同伴的痛苦时不会表现出关切、难过或怜悯,而表现出恐惧、生气。如果同伴继续哭泣,他们就会愤怒、大吼,继之以痛打,这些儿童对同伴痛苦施加的暴力,只不过重演了他们的父母对待眼泪与痛苦的做法”。8在有情感表达、有应答反应和支持性的养育风格下,儿童能获得同伴交往的技能(Parke&Ladd,1992; Parke & Burial,1998)。在依恋关系上,倾向于把父母看成是拒绝的这类儿童更喜欢把“怀有敌意的企图”的想法加在同伴身上(Cassia,1996;Rudolph,1995)。儿童在亲子关系中的表现可以预示儿童在同伴情境中的交往质量和人际关系能力。

  在父母对幼儿交友的影响的研究中,研究者最初的兴趣在于直接家庭影响方面,如父母如何发动并控制儿童间的非正式交往。Ladd和Hart (1992)发现,年幼儿童是在非正式同伴游戏中学会社会技能的,若父母安排这类活动的频率多,则预测了他们更广的同伴接纳和更多的亲社会行为。Nfize等(1995)的研究发现,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会影响母亲控制儿童交往的程度;数据同时也表明,受到母亲高卷入、低质量管理的儿童显得能力较差,因为如果频繁使用低质量的管理可能给儿童的社会技能发展造成消极作用,而且家长直接影响作用的形式及功能因儿童的成熟程度不同而不同。

  曾凡林等人(2001)对家庭寄养与孤残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表明:被家庭寄养的孤残儿童较未被认领的孤残儿童具有更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在独立功能(感觉运动、生活自理、劳动技能、经济活动)、认知功能(语言发展、时空定向)和社会/自治(个人取向、社会责任)等方面差异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孤残孩子通过寄养家庭这个桥梁,增加了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加强了与正常同伴的交往,培养了生活自立能力,对社会关系有了正确的理解,开始融入社会生活。

  (二)社会文化因素

  范希文(1997)在社会适应行为的文化比较研究中指出:我国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在独立功能、躯体发育、社会化、行为问题方面低于美国儿童,在语言发育、计数计时、责任性方面高于美国儿童。究其原因,我国儿童和美国儿童在适应性行为方面的差异原因可能是由于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培养观念与方法不同所致。由于美国的工业化程度高,生活节奏变化快,注重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故儿童的独立功能、躯体发育及社会化方面的适应能力高。而美国社会开放自由的生活方式,离婚率高,单亲家庭多,人与人之间缺少相互交流和关心,也导致了儿童较多的行为问题。我国儿童的家庭结构稳定,父母亲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读书、计数的智力教育,所以儿童在计数计时、语言发育、责任性等方面较好,行为问题较少。

  (三)其他因素

  年龄幼小或身体羸弱、运动能力差、性格内向、喜欢攻击的儿童在社会智力的表现较差;在陌生的环境中儿童的社会智力表现较熟悉环境中差。

  四、幼儿社会智力的培养

  现在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时间、频度及同伴的数量相对不足;同时,家长对儿童的生活起居的过分照顾和保护,使儿童失去了更多独立探索发展社会技能的机会,然而,现代社会对个人的交往能力却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提高幼儿的社会智力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首先,幼儿社会智力的培养应该注重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幼儿的思维能力、实际经验比较有限,虽然他们的好奇心挺高,但对他们进行培养和训练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可以通过模仿、榜样示范、角色扮演、直接观察等逐步提高幼儿在认知、情感、行为等三方面的学习。

  其次,幼儿社会智力的培养要体现情境的特点。社会智力的生成具有情境制约性,应该把幼儿置身于一定的社会情境之中,如冲突情境、陌生人际情境等,使幼儿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具体的社会技能,并促进这些技能在社会中的迁移。

  再次,幼儿社会智力的培养要体现活动性的特点。幼儿的游戏和活动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和游戏能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投入的程度。

0% (0)
0% (10)

下一篇: 上一篇: 肌张力弱的孩子体能训练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社会智力的影响及培养]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