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家长 > 育儿随笔 > 浏览文章

接受事实,全心全意爱他

2005/9/6 17:56:17 来源:康健杂志64期台湾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怀孕5个月,才知道胎儿脑部发育不全,陈蔼玲强忍难过勇敢地生下孩子,接受上天的考验,一切都是因为爱。

 比约访时间晚了半个多小时,一袭桃红上衣、黑裤装的陈蔼玲,匆忙出现。以感冒而沙哑的嗓音,一开口先向来人道歉、解释,她因为带同样也重感冒的么儿去看病而迟到。

陈蔼玲,富邦金控执行长蔡明忠的夫人,十几年前卸下台视当家主播一职,走入家庭。但她关怀社会的新闻人特质,依旧不减。出任富邦文教基金会执行长,推动许多社会工作;并以四个孩子妈妈的角色,长期关心儿童与青少年教育、文化环境,也化身为「Irene妈妈」在报纸写专栏,传递她教养子女的经验与忧虑。

外界知道蔡明忠夫妇有4个小孩,但几乎不知排行老四的小儿子脑部发育不全,影响学习、运动等能力。「我不喜欢把自己的隐私当gossip(八卦闲话),」有亲和力,但也相当低调的陈蔼玲解释,每个小朋友自有特殊之处,以往接受媒体采访,因报导角度、媒体性质不太相合,她顶多以「老四是先天不良、后天失调,常病的小孩」带过。

但此次接受《康健杂志》专访,即使身体不适、咳嗽频频,陈蔼玲却十分坦诚、愿与读者(特别是也有病儿的家长)分享为母的心情。

让生命走自己的路
「我觉得我每生一个小孩,就是重新再上一次课,level 1、level 2、level 3(1级、2级、3级)……,」陈蔼玲笑道,作母亲不像她以前所想的简单,以为只要有心、努力、有爱就可。

她6年之内连生4胎,老大(女儿)、老二(儿子)都好生、好带,老三(女儿)给她第一个考验,因为小女儿的个性较拗、敏感,虽然很可人,但比起前两个孩子,明显难带。到了第四个小孩,才是她真正的挑战。

怀老四5个月时,陈蔼玲从产检中被告知胎儿的身材、器官等好像还不错,但有脑部发育不全的问题。听到消息后,她很伤心难过,也很难接受。不过,爱孩子的她还是决定生下来。

「顺其自然,让生命决定自己的路,」陈蔼玲道出初衷。一来,她从小就很有宗教意识,习惯读经祷告、尊重生命。另方面,得知状况后,她不断跟先生、公婆、她的父母以及医生等沟通讨论,得到家人与医疗团队的支持,让她即使无助却能下定决心。

「最重要的就是make up your mind(下决心)。这是一个关键。」她认为,未知带来恐惧,也带来许多模棱两可的情境,将对妈妈造成最大的折磨。

基于担心还有其它没被发现的问题,陈蔼玲在预产期前1个月剖腹生下老四。不足月出生的老四呱呱坠地时很壮,足足有3300公克。不过,一如预期,老四真的脑部发育不全,乍来人世就得先在保温箱里待两个月。


而上天透过老四带给陈蔼玲的考验也陆续登场。

她回忆,小儿子从出生到7、8个月大,都还满好带的,能吃能睡,加上长得胖嘟嘟的、很可爱,外观上看不出异样,只是他的肌肉没有张力,如同婴儿般松软,并不能像一般孩子「七坐八爬」;另外虽有抽筋的问题,药物不能完全控制,但基本上治疗效果不错。

「虽然一开始知道是个trauma,是个问题,但我还是很enjoy(乐在其中),」陈蔼玲称这段时间是「休养生息」。

8、9个月大以后,老四开始无法正常排泄,引起腹胀,有时候胀得痛苦直冒冷汗,却不太哭,令人心疼。陈蔼玲最初在家自理,但都处理不好,只得把孩子送进医院。一进医院,孩子得被插鼻胃管跟其它管子,作母亲的自然焦急如焚:「有时候就是『怕他的肚子好像就快要爆掉』那种感觉!」

偏偏这种状况愈来愈频繁,不断重演。每隔一、两个月,老四就被送进加护病房。每住一次,就是十天、半个月,几乎长期以院为家。问陈蔼玲「有哪几次较胆战心惊?」她语气加重地回道「每一次」,昔日送诊经验似乎余悸犹存。

尤其常常发生医生已试尽所有方法,药也给了,但老四还是不能排泄,肚子消不下来。不安、焦急下,陈蔼玲只有祷告再祷告……,然后突然奇迹出现。

「有时候靠人,有时候靠心念。」陈蔼玲认为,念力是种强大的能量。当家有病儿时,父母必须有足够的念力与信心。要做到孩子的(医疗)领导者角色,父母必须知道该走往哪个方向,要有100%充分的信心,不盲目无知。至于无法掌控的、不预期的:「就交给上天(pray for the uncontrollable),」她说。

直到老四3岁装人工肛门,改善了吸收功能,才结束陈蔼玲口中的「critical time」(险恶时期)。老四另外还因为身体的发育比较迟缓,动过包括髋关节手术等在内的多次手术。

孩子现在已快9岁,一路上大病、小病不断。虽然3岁起,孩子就被送去接受早期疗育课程,不过学习、运动等方面的进展仍不如她所预期的多,仍持续做复健。目前孩子最大的问题是抽筋(痉挛,不正常放电),陈蔼玲为孩子试过很多治疗方法,包括针灸、热灸、物理治疗等,还是效果有限。未来可能尝试在脑部放芯片,不过,基本上得等孩子更壮一点再做。

另个工程就是了解「why」,希望探索究竟是什么因素、哪个环节,影响孩子的脑部发育。

陈蔼玲坦言,即使现在想到孩子的病情,还是会很难过。过程虽然很辛苦,但陈蔼玲含泪笑道,一切都很值得,是很开心的收获:「不管怎样,so far so good!(到目前,一切美好)」

这篇报导刊出前,陈蔼玲捎来消息,希望文章的标题能够取名「全心全意爱他」,并特别写了一段文字:「人生没有挫折苦难,不会有真正的成长。感谢这孩子带给我们机会,体会生命之浩瀚。我们因他而了解,唯有爱才能跨越表面的障碍,享受一切上天的赐有。」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深深爱意表露无遗。

以下是她专访中,想提供给其它家长的建议:

未知带来恐惧,你建议其它家长可以怎么准备?

有个支持团体真的很重要,包括家人跟非家人的,专业跟非专业的,我觉得都要有。当你有问题时,你不会孤单。

我一直还是觉得自己不够用功,这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缺憾,会怕自己漏掉新信息。所以保持跟医疗团队、跟专家的联系是很好的。他们可以替你做很多耳目。

另外去问同样家里有相同类型问题小朋友的过来人,包括专业机构。我在婚前,就是第一儿童发展中心的董事,基本上我对这个机构已有认同,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所以后来家里有问题时,我不会无所适从,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

你们治疗孩子的态度是如何?

努力治好孩子是每个父母都会做的,但在努力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accept it(接受),才会以平常心面对它,你的努力才不会变成太过份地想要扭转事实。有时候这是非常难拿捏的。我觉得有些东西可以改变,有些东西不行,或者改变有限度。

比如,自闭症或过动儿可以透过某种训练,很小的早疗,可以有进步,但不论如何,他不可能跟正常人一样。如果父母希望把他变得跟正常一样或是比正常更好,这就是false hope(错误期待)。我觉得只能变成稍微变得不是一个handicapped,变成不会形成生活的「障碍」,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想法,父母亲先要建设自己这一点。

当然努力与太过努力,你永远不知道怎么样来画这个线。有时候(父母)在努力过程,孩子也会感受到压力。这个压力是身心都会有,而且是双方的、全家的,如果你这个家庭有其它的成员的话,也一样会受到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有做过什么太过的努力吗?

没有。但我举个例子,比如头皮针灸,针灸事实上证明有效(治疗不正常放电、抽筋)的方法。我小孩大概在6个月时,我带他去做。大概做一年半左右。但发现孩子受了很多苦,对他比较没用。

他本来都不哭,有一次我带他去,针还没扎他的头,他就「哇」大哭,我就知道他其实很害怕。我觉得我儿子非常非常坚强,基本上他在外貌上可能跟人家不一样,运动功能、学习功能可能比较有限,但他的个性是很刚硬的,所以他很少哭。

那一次,我才知道他受了很大的惊吓。我用这个例子来解释,遇到事情时,你要评估到底这个折磨是必要的吗?这个折磨到什么程度是可接受的。

为什么叫try(尝试)?因为都怀有hope(希望)。只要有希望,都会去试。但是试到什么时候,你要知道自己该停,这要靠经验跟靠智慧,这是为人父母亲最大的功课。其实不一定对病童如此,对一般的小孩子也是如此。

这段期间你有情绪崩溃的时候吗?

我觉得如果有,不叫崩溃,叫发泄。如果讲崩溃,我觉得我没有。我很清楚我在做什么,很清楚方向,而且我有支持团体,尤其是家人,这最重要。家人一直支持我,包括孩子的哥哥姊姊。

我最大的考验,不是对单一小孩的付出,我反而会担心我对他的付出,会影响我对其他小朋友的付出。

你怎么做呢?

其实我的小孩会接受,会说:「妈妈最偏心了,最疼弟弟。」老四生下来时,老大5岁多、老二4岁多、老三两岁多,每个小孩都很小、都还需要父母的关注时。那段时间是比较辛苦。现在长大比较好了,小的时候比较会说。

但我想在一个屋檐下,就是togetherness(共同感),他们必须把弟弟当做他们的responsibility(责任。大家在一个屋檐下,共同分享喜怒哀乐)。有时候在家里吃晚饭,孩子在医院里头,因为我们有小小的特权,可以到医院陪孩子,我会说:「妈妈晚上要早一点去陪弟弟。」但我还是会跟他们一起吃饭,看看他们的功课、签签名,还是让他们有被重视到。即使弟弟生病,我还是让他们有感觉到我还是在身边,不是爸爸妈妈就不见了。他们放学,还是打个电话说「妈妈快回来了」,跟他们一起吃饭、签名。然后说:「对不起,妈妈现在要去陪弟弟。」有时候小朋友就说:「你跟弟弟说,赶快回家。」也会问:「弟弟好一点没?」他们非常sweet(可爱)。

哥哥姊姊对弟弟的爱,都是彼此成长的力量。弟弟有感觉得到。四个小孩会争风吃醋,我觉得这样很好,小姐姐有时候会欺负弟弟一下,大哥哥有时候会捶弟弟一下,我说「捶呀,没有关系」,但姊姊哥哥都很疼弟弟。

姊姊(老三)以前念幼儿园时,每天早晚给弟弟讲故事、唱歌给他听,跟弟弟的感情很好。哥哥以前因为跟弟弟睡一个房间,所以也是常常会挤在同一张床上。现在有时,周末假日我会让他们睡在一起,会挤在弟弟的房间。哥哥很大个儿,一只脚还会跨在弟弟身上。

我觉得这样很好。不过中间,父母亲还是要很平衡,告诉他们妈妈偏心是不得已的,因为弟弟的状况,我会跟孩子解释,妈妈的确花比较多时间照顾弟弟,不过会跟他们说,妈妈爱你们的心是不变的。

但还是要保留时间给大的小孩。比如,我们去逛街、吃饭时,有时会把弟弟留在家里。或是他生病感冒或有SARS时,我会说:「抱歉,弟弟必须留在家里。那时候就是你们三个跟我出去,对不对?」或告诉哥哥姊姊,他们跟爸爸妈妈去吃大餐,很抱歉,弟弟只能吃那些比较简单、容易消化的东西。

我会让他们知道,他们有加加减减,有得有失。他们看到弟弟得到妈妈的爱的部份,但他们也知道他们有一些弟弟没办法拥有的东西。这是everyday life(日常生活),要不断不厌其烦地用最大的耐心去摆平,因为他们还是孩子,你不能期待他们跟大人一样成熟面对应付。

你怎么让自己放轻松?

自己要给自己一个break(休息)。我刚讲,崩溃是没有,但绝对要发泄。发泄不一定是哭、闹,就是let go(放掉)你的情绪、压力。

每个星期一到五,我基本上不出门,星期天就是全家人的日子。星期五、星期天晚上,我基本上会保留给我跟先生还有朋友,吃饭聊天。有时候会出国旅行,老四也带去。如果去比较长程的、天气不佳,我就学习把老四放家里。

然后再谈心理的放松。心理的放松要定期,不要等到一个月,太久,我甚至每天都在做。

小孩上学后,我一定有一、两个小时是我自己的时间。我可以看看书、听听音乐、上上网,我才会觉得我这一天没有白活。

我不是为小孩而活。虽然小孩是我的No.1(第一位),我还是觉得不能只为小孩而活。所以,这样对我来说,都还可以维持身心平衡。

还有运动。身体不好,耐压力绝对会降低,脾气不好、没耐性,对大家都不好。所以我维持7年做运动,就是在家做拉筋的运动,可以柔软我的身心,加强体力。

所以你也是后来才有运动习惯,以维持身心平衡?

对。为什么那时会做运动?主要是带我的小朋友去一个老师家做。我发现我月子没做好,骨头很痛,我连躺在床上都会痛,没办法平躺,常落枕,我心想:「如果自己病倒了,孩子怎么办?」所以,我跟孩子一起做运动。我把孩子拉起来,手举高、一个小时、80分钟,还包括蹲马步、一个小时,汗直流,我觉得身体健康最重要,才能谈其它。

有什么书,可以推荐给家里有病童的爸爸妈妈看?

我看的书很多,我觉得书可以帮我们沈淀下来,让我们可以反思。

阅读有关灵修方面的书不错,让我们不会那么内疚。现代人有个问题点,容易内疚,包括生这样的孩子。读这方面的书,可以找到平衡,知道怎么样过生活。要沈淀、放下一些该放下的东西,不必去执着。有时,我也看圣严师父的书。另外,《恩宠与勇气》还有最近读的《天使走过人间》也值得推荐。

0% (0)
0% (10)

下一篇: 一点感想 上一篇: 肢体不协调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接受事实,全心全意爱他]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