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孤独症支援网 > 认识自闭症 > 自闭症的治疗 > 浏览文章

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孤独症儿童

2019/9/11 10:34:3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wangsf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u=3805262229,3302221108&fm=26&gp=0.jpg

      认真记录观察,做到耐心细心


  每一个孤独症孩子都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表现出来的特点也是多种多样,可以说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孤独症孩子。


  这些孩子可能会表现为语言性功能障碍、社交困难、运动障碍以及兴趣刻板和狭窄等症状,这个时候家长所要做到的就是在寻常的日常生活中仔细的观察自己的孩子,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来判断他们到底是在哪方面存在障碍,并认真做好记录。


  例如:家长可以将孩子的某一个问题行为,按照如下格式进行分解记录供后续分析。


  A原因、B行为、C结果、D处理、E效果、家长的经验。


  在记录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分析和总结,识别出孩子在什么场景下会发生什么样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前因后果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家长更懂得如何应对孩子的行为,甚至是提前预防孩子的一些行为的发生。


  重新认识孩子,先了解孤独症


  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能与自己正常的交流,但是有时候急功近利的结果往往只会将事态变得更加糟糕。尤其是一些父母对于孩子的状态非常焦急,希望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善,却不注重长期的努力。


  我们很多家长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而想要和孤独症孩子交流,就一定要了解他们内心世界到底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例如,家长们可以多看一些有关孤独症的真实纪录片以及相关资料。以《我跳起来的原因》为例,就可以一定程度的了解到孤独症孩子内心的需求。


  同时,阅读一些专业的书籍也有利于父母们更懂得、更理解孩子的表现与行为,提高自身对孤独症的认知,掌握家庭中如何引导和训练孩子的方法,这些都是在长期的抚养过程中所必须的。


  用“你可以”来代替“你不要”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去否定孩子,尤其是阻止孩子的行为。


  很多父母的观念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警告,哪些东西是危险的,是不能去做的,感觉这样能让孩子避免受伤害,安全意识从小就被培育起来。


  但是在孤独症儿童身上,我们要用“能做什么”去替代“不能做什么”,这样能快速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并且对于爱充当执行者的他们而言,更加有利于改善交流意愿和机会。


  例如,许多孤独症孩子普遍存在“痴迷”的情况,就是对一件事物长期的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有些孩子喜欢旋转的东西,有些孩子喜欢反复的坐电梯,还有些孩子喜欢开关门或窗户,这些行为的异常都会让父母感到无奈和尴尬。


  如果一旦家长对其行为进行阻止,便会招来孩子崩溃式的情绪失控,大哭大闹,久久无法停止。甚至会造成一些家长自身的情绪失控,对孩子大打出手。


  而如果家长们调整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用更多肯定的句式,避免否定的句式,可以有效的改善孩子的情绪,获得更好的效果。


  亲自辅助演示,反复示范


  在家庭生活过程中,如果孤独症孩子无法第一时间接收到家长所传递的信息,那么一定要有耐心的反复示范,并且要加上简单并且能够让他们明白的一些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场景化的描述。


  因为这样立体的对话能够很好的引起孩子对身边事物以及人的注意力,能够让他们感受到你所向他们传递的信息和感情。


  如果孤独症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听到指令后并没有执行,就需要家长及时进行辅助,帮助孩子完成动作或指令。


  例如,当家长向孩子发出指令,请孩子将掉在地上的物品拾起来的时候,孩子可能并没有关注到家长的指令,或者听到了也不认为是在让自己去做,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在发出指令之前就开始设计引导孩子。


  可以先请孩子关注东西掉落的事实,然后发出指令,请孩子帮忙将物品拾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孩子懂得了关注,又让孩子能够按照指令执行。长期坚持下去,就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挖掘兴趣爱好,启发孩子天赋


  想要让孤独症孩子能够主动的与人交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寻求让他们产生兴趣的事物,从而引发主动沟通的动机与意愿。


  很多孤独症孩子会在某一方面,比如绘画、音乐、数字等领域展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这个时候就是家长能够让孩子做到主动交流的机会,在培养他们爱好的同时引导他们,让他们表达出他们内心自己需要的东西。


  例如,有些孩子对数字特别敏感,那么就可以多与孩子进行一些数字相关的游戏和互动,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社会环境中,都可以借助孩子的这个特点进行泛化和引导,比如认识车牌,认识各种标识,从而改善认知,增强社会性知识。


  在我的家庭训练营里,有不少这样的孩子,经过教育实践证明:通过家庭生活场景的有意设计和刻意训练,孩子能够通过感兴趣的内容成功实现对其他认知的泛化和学习。


  提高注意力,改善学习能力


  注意力障碍是孤独症儿童一个普遍的典型问题。


  我们会发现,这些孩子的典型特点就是:应该注意的不去注意,不该注意的反而特别地注意,这就是孤独症儿童特有的畸形注意力。


  孤独症孩子的注意力障碍主要表现为:


  1、他们不能按照家长的要求进行选择性注意,孩子长期处于无意注意。


  2、当孩子被要求选择性注意后,维持的时间又特别短暂,而且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例如,很多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注意力障碍成了摆在老师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难题。家长陪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孩子在课堂上没有有意注意,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按照老师的要求,不能坚持听讲,不能完成作业。


  也就是说,孩子们没有维持注意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即便在家长的干预下,持续注意仍然十分困难。同时,在孩子自己基于兴趣选择的注意方面,在自己喜欢的活动或事物上,又表现为及其专注,甚至陷入长久的沉迷状态,难以扭转。


  一个父亲焦急地说:


  “我的孩子快要上学了,但是注意力极差,我准备上学前集中精力把孩子的注意力训练好,以便让孩子能够上学!”我们说这个想法现实吗?


  我们说,孤独症孩子的注意力训练是需要长期坚持家庭训练才能有效果,家长必须将注意力训练融入家庭生活场景中,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


  积极创造空间,让他们不再孤独一个人


  孤独症孩子往往喜欢一个人呆着角落里,他们似乎对外面的世界感到陌生和不感兴趣,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积极给他们创造空间,避免所有的时间都让他们陷入自己的世界。


  父母可以带孩子一起观看电影,一起学做手工,或者节假日的时候带他们去公园开拓视野。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孤独症孩子都会接受,但是尝试了才知道方法是否可行。


  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了注意之后,这个“注意选择”常常被畸形地固化下来,形成一种刻板化的注意。


  比如,孩子喜欢旋转的东西,一旦对其感兴趣了,就长期不转移,孩子在行为上表现为总是要去看那个东西,除了这个,再也不关注其他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自闭就产生了。


  让孩子从对原来的一个事物的固定注意中转移出来,用外力的作用引导孩子注意一个新的事物,并且用成人的控制和调节帮助孩子维持对新事物的注意。


  通过这样成人和孩子的互动活动,不断地让孩子在对新事物的主义中逐渐的产生维持状态,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能够对孩子的大脑功能失调产生改善,逐步让还自己从一种畸形状态的注意转变为基本正常的注意。


  每个孤独症孩子都是星星的孩子,他们没有差别于别人什么,只是他们的星球与我们的不一样。所以,家长要用平等的角度来看待他们,或许未来的某个时刻,这些孩子也会和别的孩子一样正常的玩耍,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的教导和等待。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孤独症儿童]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郑州瑞曼语训自闭症康复训练中心

郑州瑞曼语训自闭症康复训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