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脑瘫、多动症三类特殊患儿父母应学会对孩子的口腔健康预防、监督、治疗“三管齐下”
自闭症儿童终日里除了吃饭外“撬口难开”,父母很难知道其口腔卫生情况;脑瘫、弱智孩子自理能力差,卫生习惯不好,牙齿也跟着倒霉;多动症患儿刷牙往往不足三分钟,口腔清洁大打折扣……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了解到:以上三类问题儿童通常口腔状况都比正常儿童差。
“虽然治疗孩子本身所患‘大病’是这类父母们日常重心所在,但他们却忽略了,如果患儿龋齿丛生,口腔状况极其糟糕,势必影响正常营养吸收,妨碍其发育和治疗效果。”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科主任赵玮表示,如何针对这三类孩子的特殊情况,培养其卫生习惯、加强日常监督并配合就医,个中技巧值得父母学习。
文/记者涂端玉 通讯员郭江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科主任赵玮
病例
自闭症患儿
牙烂1/3父母仍不知
小晴(化名)今年四岁,患有重度自闭症,不擅表达的她有天突然捂着右脸痛得在地上打滚,父母赶紧带她就医。检查发现,小晴口腔内1/3的牙齿都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龋坏,而此前,父母对她的烂牙情况一无所知。小晴并非特例,据某项统计发现,身心残障者需要接受龋齿治疗的平均牙齿数为8.84颗,而身心残障度越高,龋齿发病率也越高。
“临床中这种情况非常多见。”赵玮介绍,自闭症患儿由于极少开口说话,又能自主吃饭,所以家长和老师能通过其张合嘴唇发现烂牙的几率也非常低。此外,他们患病了也难以反馈病情,因此,这个群体往往成为龋齿的重灾区。
脑瘫孩子患龋则情况更糟。记者查阅资料得知,广东佛山某医院曾对500例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进行过龋齿检查,结果发现患龋率达到77%,且患龋率随年龄的增高而不断增加。
“脑瘫患儿的口腔卫生状况是这三类患儿中最差的,因为他们无法自理刷牙,而父母哪怕每天喂饭,也可能对食物残渣滞留、牙齿烂了大洞的情况视而不见,直到孩子牙病急性发作才急忙送医。”赵玮指出,很多脑瘫患儿的家长往往只重视对脑瘫的治疗,愿意日复一日地带孩子去做康复治疗,却忽视最简单的餐后漱口刷牙,导致龋病很容易就拖了患儿的康复“后腿”——吸收不佳直接带来发育不良。
赵玮介绍,相对而言,多动症孩子是三类孩子中龋坏程度较轻的,但其问题在于不肯老实刷牙,清洁口腔的耐力不够。如果父母也粗心疏于监督,孩子很容易患龋。
支招
多种方法可应对洁牙难
“脑瘫患儿除具有一般儿童所具有的患龋因素外,口腔自洁能力差,家长又没有有效的做好口腔清洁护理,是一个重要因素。”赵玮介绍,对于此类患儿而言,父母应尽量少让其吃甜食、喝甜饮料,在清洁方面,如果是婴幼儿,可以使用蘸了小苏打水或盐水,甚至是清水的棉球帮其清洗牙龈,当其逐渐长出牙齿后,可改换成牙刷牙膏,有的患儿可能偶尔吞咽牙膏,所以牙膏不宜挤太大块。“对他们的口腔卫生护理要比普通儿童更为讲究,任何时候进食完毕都应漱口。”
对于自闭症患儿,赵玮表示,他们完全能听懂父母的教诲,执行刷牙漱口等行为问题不大。“重点在于家长能和孩子很好地沟通,让其养成良好的洁牙习惯,对于这类孩子最重要的是日常监督检查,如借助玩耍过程劝导孩子经常张口,看看是否有烂牙存在等。”
“其实别说多动症孩子,哪怕是成人,也难以严格坚持刷牙刷满三分钟。”赵玮表示,首当其冲就应带着孩子去超市购买他们“心水”的牙具,只有“好玩”才能让他们愿意多刷牙;其次,可采取一家三口互相比赛,看谁刷牙能达到三分钟等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不感觉枯燥,自然也就乐意执行。
赵玮建议,对于以上三类儿童,最好每半年带其进行一次口腔检查。
就诊
“木头人”游戏助孩子乖乖就诊
“对于这三类儿童,不仅仅是预防难度比较大,治疗往往也较困难。”赵玮介绍,不少高知家庭的父母会刻意回避孩子患有自闭症的事实,拒不告诉医生。“如果是经验丰富的医生还可能快速发现孩子的情况并采取积极措施,如果是年轻医生,很可能双方无法沟通,导致无功而返。”
而另一大极端则是家长走进诊室就大大咧咧地告诉医生孩子的病情,这也不太合适。赵玮表示,自闭症、多动症、脑瘫儿童内心都较为敏感,自尊心强,如果大张旗鼓地向外人强调他们的疾病,会给他们带来精神打击,他们可能越发不愿配合看病。
“比较好的做法是支开孩子,告诉医生其具体病情,或带孩子进来时用语言‘暗示’医生孩子偏内向或很外向。”此外,赵玮介绍,临床常用于多动症患儿身上的“木头人”游戏也非常奏效,家长不妨学习:“譬如就医前告诉孩子等下看病时要和医生做游戏,数到‘一二三’就不能动了,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样可以让其在娱乐中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另外,患儿进行口腔治疗时父母可以给予适当奖励,如温言鼓励、安抚等,但不要过度强调看病的痛苦。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